李梦雪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教育特质即教育资源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方面表现为横向上的特殊性,即与其他或同类教育资源相比,某种教育资源所特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纵向上的特殊性,即当教育目的和教育环境发生变化时,该教育资源与既往自身相比所突显的独特价值与内容。就“四史”教育而言,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以来,学界在“四史”教育的价值逻辑、机制构建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等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教育特质方面的研究仍待进一步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44这就要求从“四史”中挖掘符合传承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和凝结精神力量等要求的教育特质。
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素来有开展历史学习教育的优良传统,党在各时期的历史学习教育均涉及“四史”中的相关内容,其中党史是贯穿全程的主线;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包含于近现代史之中;社会主义发展史则以联共党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形式存在。对比分析这些历史内容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特质,及其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能为深挖“四史”的教育特质提供借鉴与启示。
古就是历史,今就是现在,“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所以学习运动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2]177。百年来,党延续进行学习教育的传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教育活动。但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不同,历史学习教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各具特点,对于相关历史内容教育特质的挖掘也有所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学习教育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下凸显了革命性。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曾在工会学校中开设工人运动史课程[3]19,以唤醒工人的革命意识,向工人灌输阶级思想。大革命时期,党在上海大学、湖南自修大学等由中共主持或创办的高校中开设社会进化史、社会思想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4]86等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历史学习教育巧妙结合,以引导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开展革命活动与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意义,并学习斗争方法。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在抗大和各级党校中设立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课程,以帮助学生、党员及各级在职干部认清革命形式、总结革命经验、坚定革命信仰。到了延安整风期间,党还开展了以《联共党史》为学习中心的历史学习教育运动,通过学习与检讨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以系统的历史知识克服不正之风。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历史学习教育在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导向下强调建设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就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用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改造[5]259,引导他们树立唯物史观、拥护党的领导、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性。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党以支部学习的形式在各级党校、城市夜党校、等组织中,面向党员、国企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以社会发展史、党史、毛泽东生平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学习教育,提高觉悟、改造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凝结精神力量。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历史学习教育的对象得以拓展。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中,党以村史、合作化史、工农史、贫下中农老工人家史对青年进行阶级斗争史与社会主义教育。[6]2991964 年,党要求高等学校的政治课增设中共党史课,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与正确,使学生更加爱党、爱毛主席。[7]217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学习教育在中西方意识形态争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受挫、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作为主旨。1982 年,党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普及社会发展史和中国近代史、革命史的教育”[8]155。随后与此相关的历史学习教育深入国企、学校、军队、党员干部群体。在国企中要求青年职工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的教育[8]314;在高等学校中要求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9]331。随着“三讲”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争先创优、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的开展,历史学习教育的学习内容更加多样化。除党史之外,还增添了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等具有时代性和专题性的教育内容。
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历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传授历史知识,而是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因而,相关教育特质的挖掘也与开展历史学习教育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任务以及所涉及知识的特殊性有关。这启示我们,在挖掘“四史”的教育特质时,一方面要抓住历史学习教育的本质,凸显“四史”中蕴含的政治教育元素。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即充分考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国际背景,联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国内情况,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四史”蕴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源,记录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带领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实践历程。从“四史”中凝聚中国人民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是为追求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保障完成新时代历史任务的现实要求。
从历史根源中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愿景。“四史”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源。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进行民族自救的愿望;洋务运动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在外国侵略面前自强的期盼;戊戌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萌生的维新救国思潮;辛亥革命反映了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代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尽管这些救国方案接连失败,信仰和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救亡图存使他们具有共同的使命,民族复兴是他们共同的愿望。[10]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凝结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愿景,带领人民走上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寻求民族复兴的逐梦之路。
在实践历程中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永续共识。“四史”记录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如何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以及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历程,凝结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共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凝结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共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凝结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力量的共识。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继承先辈们追求民族复兴的初心愿景,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历程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续共识。
与以往历史学习教育的内容相比,“四史”的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在时间上有所重叠,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从内容的特殊性上来看,“四史”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要求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下文简称“三为三谋”)的实践史作为其鲜明的教育特质。
抓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历程。“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1]15土地革命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身,在经济上得到保证。抗日战争时期,党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减轻了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积极推进农业和工业合作化、发展对外贸易,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工人权益,解决人民衣食住行、疾病卫生和婚姻问题。改革开放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举措践行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抓住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和艰辛探索,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建立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我国从社会穷困、经济衰败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科学技术落后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一穷二白民生凋敝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百年来党推动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记录了党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抓住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坚持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做出了更大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党续写了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史,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动各国经济发展、助力全球减贫事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等方面的努力,书写了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有所改变。就国内情况而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从国际背景来看,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寻“四史”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密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自信的时代要求。
从党的奋斗和建设史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首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建党之初,面对各种思潮和政治力量,中国人民自觉而坚定地选择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革命运动中,党用实践证明了自己为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上的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生动诠释了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因。最后,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解释了党为什么能够建设新中国、为什么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能长期执政等问题。
在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华民族推翻了封建专制,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从此站起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从此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党和国家事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民主政治更加完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社会长期稳定、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国家安全全面加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强起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多国革命运动的结合。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因此“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3]66。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和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更加公平持续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 万亿元。在政治上,日益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规范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获得制度和法律层面的双重保障。在文化上,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社会民生方面,社会治理制度完善与健全极大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在生态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
随着《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的相继印发,“四史”教育从党内向高校延伸,高校思政课开始在教学内容中增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四史”的教育特质使其在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教学价值。
知史爱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只有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才能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史”阐述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艰辛;在创建新中国时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与辛苦。其中党“三为三谋”的实践史主线,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自觉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深刻地理解党建立红色政权与新中国的艰苦历程,倍加珍惜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党在革命年代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实践史帮助学生认识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党在生死存亡之秋扛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为谋求人民的幸福,为实现民族复兴,党带领人民历经28 年的浴血奋斗才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红色政权。其次,党排除万难建立新中国的实践史帮助学生认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初期,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威胁;内有被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抗美援朝、推进“两弹一星”工程、发展现代工业,才使新中国保持主权独立、实现领土完整和国家政治安全。最后,党在曲折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史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选择制度时的苦苦追寻到十年的困顿迷茫再到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过程无比艰辛。
知史爱党,引导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应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四史”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密码,包含了党践行初心使命的辉煌历史,发挥“四史”的这种教育特质,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听党话、跟党走”。首先,“四史”中党的实践成就使学生看到党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感受到拥护党领导的重要性。百年来党带领人民赶走列强和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帝制与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工业发展、增强军事实力、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等,这些成就是坚持党领导的最好证明。其次,“四史”中党的初心使命使学生看到党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从而理解拥护党领导的必要性。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无论是壮烈的战争年代还是艰苦的建设时期又或是改革开放的考验,党都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砥砺前行。最后,“四史”中党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学生感悟党的精神品格,从而树立拥护党领导的坚定信心。百年来党在历史实践中锤炼出政治品格、构筑起精神谱系,其所包含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增进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提供思想资源。
知史明智,增强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定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四史”记录了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实历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领悟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定力。首先,“四史”中包含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和光辉的历史功绩。其中关于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史料记载是批判虚无、澄清谬误的利器,更是佐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有力依据。其次,“四史”用历史的连续性破除了对历史的碎片化理解和对历史发展的谬识。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四史”所包含的历史内容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整体高度把握了历史的主流和大势,对于妄图割裂中国历史的错误做法予以纠正。最后,“四史”中不仅凝结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还蕴含着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这破除了对历史偶然性的假设,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