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考辨

2023-12-26 09:38赵南宁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对象

赵南宁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当前,学术界常常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概念不加以区分,而是按照惯例将二者相提并论,尤其是许多教科书、论著和辞典在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时,更是将它们等同使用。这就容易导致大家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别是在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时存在认识不统一的严重问题。因此,科学界定它们的概念是新时代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亟须解决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概念考察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概念或表述的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19 世纪70 年代早期,以巴枯宁为首的反权威派为了推销无政府主义思想,反对马克思在第一国际的影响,别出心裁地造出了像Marxides,Marxiens,Marxistes 这样的名词[1]48,用来特别突出马克思个人,以达到诽谤的目的。1882 年,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可能派)领导人保尔·布鲁斯出版的论战小册子《国际中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以文字形式使用“马克思主义”这种表述,对法国社会党中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攻击。[2]116恩格斯称之为“一种可笑的现象”,那就是那些“自命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是一个纯粹的宗派”[3]106。当然,马克思本人生前对这种称谓也并不认同。恩格斯就曾多次在书信中说过,马克思本人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①恩格斯在多封书信中都曾提及“马克思本人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表述。参见《弗·恩格斯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96 页)、《恩格斯致爱德华·伯恩施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87 页)等。。1883 年9 月20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格·亚·洛帕廷在给民意党执行委员会委员玛·尼·奥沙尼娜写信,介绍自己在伦敦同恩格斯就俄国革命前途问题谈话的内容时,对这一说法也予以确证。[4]585

“马克思主义”真正在褒义上开始使用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1883 年3 月18 日,美国社会主义政党机关日报《纽约人民报》发表“一个德国社会主义者”的署名文章《马克思与巴黎公社》,深切缅怀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强调“尤其要感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5]195;同日,该报编辑谢尔盖·舍维奇也发表悼念文章《马克思与德国社会主义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的普及甚至比德国还早”[5]197;4 月6 日,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卡尔·考茨基发表的悼念文章《卡尔·马克思》有三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marxistische),分别表述为“马克思主义者方面”“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阵营”[6]。

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段时间里,恩格斯曾使用过“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7]532等表述,但直至1886 年8 月,恩格斯才开始正面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表述:“激进主义即褪了色的老牌法国社会主义在议院中的胜利,将意味着马克思主义首先在巴黎市参议会中的胜利。”[8]500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表述首次得到了创立者之一——恩格斯的“官方”认可,随后“马克思主义”这一表述被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广泛使用。但直至1889年,恩格斯还是认为直接使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可能会导致法国工人运动分裂。因此,“他在提到‘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时加上引号或者在前面加上限制词‘所谓的’,这样来设法防止进一步的混乱和意识形态上的损害”[2]116-117。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命名,恩格斯认为:“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9]297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0]418这种直观的定义也得到了当代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不过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应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1]39;“马克思主义——被理解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思想”[12]1。但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键不在于如何给它起一个完满的名称——如何‘称谓’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在于如何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位’问题”[13]2-3。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曾作过一些论述。恩格斯从其阶级属性进行“定位”,认为他和马克思所创立的思想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4]676,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9]295。列宁从其理论功能进行“定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10]418。斯大林从其研究对象进行“定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15]538。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位”问题作了阐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他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16]53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7]14,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国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研究实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理论内容进行“定位”[18],形成了六种影响较大的代表性观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体系”,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中宣部、教育部最新统一修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了国内外现有成果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当前较为权威的“定位”:“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19]2这一“定位”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加突出强调这一理论体系的创造、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概念界定的与时俱进。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定位”,都集中于一个最根本的核心,那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53——实现人的解放。因此,本文亦从这个核心“定位”入手,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即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辨析

在明确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之后,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综观现有理论研究成果,虽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概念进行区分,认为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21],但更多的是将它们直接使用在约定俗成的表达之中,不对二者的概念进行刻意区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总而言之,学术界关于二者的概念界定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它们之间区别的研究尚不充分。

“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和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性理念和主张,是一种学说、见解、思想,更是“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22]397信仰,具有鲜明的主体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三重内涵成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逻辑体系”[23]59,具有科学性(或不科学性)、特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主义”和“理论”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首先,“主义”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以“理论”为依据和指导,是实践主体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理论”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彰显了“主义”的主张,是“主义”学术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表达。其次,“主义”由于实践主体的变化而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范畴;“理论”是特定实践主体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科学认识,具有特定性和相对稳定性。最后,“主义”蕴含于“理论”之中,“理论”表达了“主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系统规范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表达载体。此外,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法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24]1185。“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概念、功能和表达上是不同的,前者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后者的简称。

第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属+种差”是一种常用的下定义方法。以此方法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中,“属”是学说,与其他学说的“种差”是特定人物创立发展的特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外延是具有这种属性的一切对象,如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当然,那些“泛马克思主义”也符合这种属性,亦应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外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中,“属”是知识体系,与其他知识体系的“种差”是一个特定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其外延是表达这种知识体系的全部对象,如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等。在界定它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可以注意到,前者的内涵均属于后者的内涵,后者的外延表达了前者的外延。

第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能的指向不同。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的标志,是一定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毕生坚守的崇高理想信念,是以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内涵的思想、理念和主张,其功能指向必然是代表无产阶级主张一定的权利,并指导付诸行动得以实现。作为“知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将具象的马克思主义主张、行动和目标等抽象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使之成为系统化、逻辑化的理性认识,以便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其功能指向是按照一定逻辑体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人们深化和掌握在践行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并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传授给后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核心功能是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功能是表达马克思主义,二者功能的指向有明显差异。

第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的形式不同。前者是一个政治概念,这就要求它在表达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号召力和感染力。后者则是一个科学概念,它的表达形式应该更具学理性、系统性、学术化和规范化。例如:“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系统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形式;“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形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0]66是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形式,等等。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要表达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表达内容的内容,二者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形式表达。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念的几个问题

在明晰“马克思主义”概念,厘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探究几个问题,以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和把握。

第一,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这一理解是从党的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维度进行把握的。在党的宣传文化思想工作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通常被简称为“理论教育”,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中共党员和干部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25]1031,是党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是一个偏正结构,“马克思主义”是修饰语,“理论教育”是中心语。这里理论教育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教育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党内,理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党员和干部,主要教育方法是理论教育法。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这一理解是从教育维度进行把握的。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可以理解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26]6,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这就决定了它是我国学历教育和专门教育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非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范围覆盖了全部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全体社会成员;教育方法亦是多种多样,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比较教育法等。[27]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的教育内容相对宽泛,教育范围和对象相对集中,教育方法相对单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的教育内容相对集中,教育范围和对象非常宽泛,教育方法丰富。我们通常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从教育维度层面理解和把握的,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教育。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否(简)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现行的党和国家机关公文以及学术研究成果中,我们通常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不使用“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样的表述。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什么不能(简)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呢?一方面,从词组含义维度上看,二者指代的内容不同。前面我们探讨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解,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含义,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教育”,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或“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教育”。第一种理解显然被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含义之中,且这种理解和使用没有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因此我们只能采取第二种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或“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教育”,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论述,研究和解决教育方面的现象和问题。可是,这种提法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大家通常也不使用“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个概念。另一方面,从科学研究维度上看,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都看作是一门科学,那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来称谓它们更为贴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是“专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科学”[28]1,其“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特殊的实践—认识活动”[2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为基本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学说”[30]1。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特殊的实践—认识活动”——一种特定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教育现象和问题”——全部的教育。可以说,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含义和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更不能将前者(简)称为后者。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是什么?“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31]36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它们两两之间互相矛盾,构成了教育的三大基本矛盾,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教育对象与教育影响,特别是教育对象与教育影响中的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因为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是教育发生的最基础要素,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教育对象和教育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根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对象是否理解、认同教育内容;二是教育对象自身素质能否达到教育内容的要求;三是教育对象在具体实践中是否与教育内容的要求相一致。换言之,教育对象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决定了它的本质应该是教育对象是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将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因为理论是一种知识,它是主义的载体,表达了主义的观点和主张,所以更为贴切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质可以理解为是事物的本质,但却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事物的本质。一般来说,本质是从事物本源性质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部矛盾所构成的固有属性;实质是从事物实在性质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是事物内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事物性质中最实在、最重要的性质。从事物实在性质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最实在、最重要的“质”,就是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即对教育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使其确立并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有何关系?首先,从定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属”是一种活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属”是一种知识,二者的“属概念”不同。因为“属概念”不同,所以它们的“种概念”必然不在一个大类之中,也就是说二者的定义一定不同。其次,从研究对象上讲,我们前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领域重大命题的系统理论阐述,它的研究对象是特定人物关于特定事物的论述。可见,二者的研究对象有明显区别。最后,从学科划分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法学门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或者更确切地讲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既是法学门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自设二级学科[32],又是教育学门类下教育学一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33]。二者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不同研究方向,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学两个不同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不同研究方向。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概念有明显差异,但是它们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要以后者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把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进行理论化,以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内容。可见,这两个概念既有明显不同又有密切联系。

四、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人们,积极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能动改造世界,自觉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是信仰教育。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对象
神秘来电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