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
(甘肃省康乐中学,甘肃临夏 731500)
中学生思政教育,担负着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将党史资源融入中学生思政课堂,既是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也是青年一代主动承担历史重任的要求。
中学思政课堂是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思政课堂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尤为突显。党史入课堂,就是要培养中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觉悟,提升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夯实基础。党史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更是寄予了新的时代党对新一代青年深切的期望。
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历史资源作为支撑。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材的设计上,大多抓“大”放“小”,宏观性和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和现实性较弱,普遍性规律较强,特色性教育较弱。教材中很多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感。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陌生感和距离感,无法与自身的学习成长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临夏州拥有丰富的党史资源,临夏党史上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都是难能可贵的素材。将党史资源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用身边的英雄事迹激励学生成长,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的现实意义,更能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更能实现党史育人的教育目标。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德智体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党史资源入课堂,就是从根源上为德育工作注入强有力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临夏州在开展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自身特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推动临夏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有效提升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奠定基础。
首先,课程重视度偏低。长期以来,重教育,轻德育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和家长本能将学习内容分成主科和副科,“思政”课更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学科。这些学科偏见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甚至在有些教师的意识中也根深蒂固,导致部分教师对待思政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视度严重不足,以致很多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德育教育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1-3]。
其次,资源重视度低。临夏州红色历史悠久,有众多红色资源,既有红色教育基地,又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歌曲,还有众多与红色资源融合度极高的彩陶文化、黄河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但是实践中,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往往容易被忽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造成了优质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影响了特色课程、特色学校的建设,最终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与传统学科相比,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在课堂实践性和授课方式创新性上,很难有所突破。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人云亦云,老师读读材料,学生抄抄笔记,一节课就结束了。教学形式多停留在书本层面,老师说得多,学生课堂互动少,课堂形式单一,教育和教学很难收到较好的成效。
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属于一个新兴的学科,课程开展时间短、任务重。授课过程中欠缺完善的课程资源和科学的授课规划,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很多时候,教师是一边授课,一边筹备课程资源,摸着石头过河。教学工作的开展进度较慢,收获较少。当前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工作,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学校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授课的,这就导致最终的授课结果有所差异,从而影响整体的授课质量。
党史资源融入课堂,是一个庞大的教学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参与其中。但是,当前临夏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专业从事党史资源研究的教师凤毛麟角,甚至很多一线的思政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职任教。有些教师,自己对党史的研究也不是很清楚,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以至于对学生的提问也只能模棱两可地回答,严重影响到授课质量。师资问题,成为制约当前临夏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首先,思想上重视,才能行动上支持。党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工作,要从根本上重视起来,既要老师重视,也要学生重视,最终达到社会重视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觉悟,从教学层面重视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工作。既要积极做好备课工作,从授课形式,到课程结构,再到课程内容,做到一丝不苟,高度重视,又要端正授课态度,摆正课堂定位,开展严谨的教学工作。只有课前工作做得好,课堂才能讲出内容,只有课堂情绪带动好,才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工作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定位,从内心真正愿意了解党的历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有所收获,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堂既是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只有学生摆正态度,正确看待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才能做到教学步调一致,实现教学双赢的局面。其次,要重视临夏州现有党史资源的充分利用,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动,从课本教材,到红色基地,再到民俗文化,实现思政课堂立体化拓展。
临夏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刚刚起步,教学方式和课样模式上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教育和教学的创新工作中,可以重点从视觉创新和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入手,充分利用本地党史资源和师资力量,调动学生从课堂到实践,推动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工作由点及面地开展。
首先,视觉创新,即通过临夏党史资源融入本地中学思政课,开发本地特有课程。临夏州拥有丰富的党史资源,党的优良传统在临夏源远流长。结合临夏本地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和地域性党史特色,开发符合临夏地域特色的课程。符合地域特色的党史思政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感,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党的光荣历史,从内心自然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在今天的临夏,仍然有许多地方,还传唱着歌颂红军与临夏人民鱼水情深的“花儿”。在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这些“花儿”带进中学课堂,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曲调中,深入了解临夏人民拥军拥党的传统,重新认识党在临夏的光荣历史。从身边的事入手,用熟悉的语言,讲述党的历史,学生们听起来简单易懂,学起来轻松上手。与此同时,特色化的地域性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能够在教育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全国党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方法创新,即将临夏党史资源全方位融入学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自主学习之中,拓展地方党史资源的教育价值。党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既要从教材入手,全方面地了解党的历史和传统,又要走出教材,全方位地认识党的历史。临夏州红色资源众多,例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这些红色教育基地,开辟为第二课堂,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把党的历史讲给学生们听。还可以组织学生,担任红色基地的临时讲解员,把自己了解的党的历史讲给参观者听。总之,教学模式的方法创新,就是运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整合党史资源,融入中学的思政教育之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开发。当前,临夏教育工作中,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在于课程资源欠缺。教学实践中没有统一的课程规划标准,甚至没有统一的教学课本,从而导致各地教学差异化严重,收效甚微。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一资源配置,优化资源开发,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制订详实、完善的教学材料,配置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后继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4-6]。
首先,组织骨干力量,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为所辖区域的中学提供权威的全面的教学教材。临夏有着丰富的党史资源,这些资源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要把这些分散的党史资料整合梳理,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单靠某一名教师,或者某一所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组织抽调临夏教育队伍中的精英骨干力量,参与到这份工程当中,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汲取精华,编写出适合临夏特色的教学教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整合开发临夏辖区内红色教育基地,为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工作打造多彩的第二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课本上读来的知识要亲身感受,才能感同身受。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教育也是这样,借助红色教育基地,拉近学生与革命先烈们的距离,才能从心底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景观剧,以学生喜欢的话剧舞台剧的形式,讲述党的历史,传承党的精神,让学生们在欢乐之余,思想认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任何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强化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作为党和国家寄予厚望的思政教育工作,将党史资料融入思政课堂,同样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后盾。
首先,整合师资力量,让专业的教师从事专业的工作。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授课在很多学校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很多授课教师都是临时抽调,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授课。开展专业的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中,既要精通党的历史,又要擅长思政教育工作,只有这样,党史资源与思政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展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养。对于现有的教师人才,注重培养和提升,既要发挥其已有的教学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党和国家对中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的要求。同时,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提高思政教师的准入门槛,吸引外来优秀人才融入教师队伍中[7]。
最后,师资互补,协调发展。临夏地域广阔,所辖区域学校各具特色,在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各有所长。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学校之间优秀教师和优秀课堂的流动,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本地区学校之间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多赢的局面,最终形成系统的党史入思政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
总之,党史资源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将党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历史要求,又是党对当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托。充分发挥临夏党史资源丰富的优越性,将临夏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新一代临夏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