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荣,陈瑞芳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基于五大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精选一些有思想性的内容,比如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意见征求稿)》规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应占总课时的11%~14%,其中,地方课程为8%~9%,学校课程为3%~5%。[1-5]以“瓜州榆林窟石窟文化”为主的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以此为据。瓜州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中国六大石窟之一的榆林窟和其他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的特色十分鲜明,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当地人,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化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榆林窟又称为榆林寺、万佛峡,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瓜州县(曾名安西县)西南的山谷中,开凿于踏实河东西两岸的峭壁上,峡谷中林立着几十座灿烂辉煌的佛教石窟。榆林窟的开凿时间是7世纪,历经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清各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存洞窟有42个,分布在河谷两岸的崖壁上;洞窟现存的壁画大约5200平方米,彩塑200身。因为榆林窟的洞窟形制、壁画和彩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相近,所以学术界习惯将榆林窟纳入敦煌艺术系统。因此,榆林窟又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虽然榆林窟与莫高窟共同创造了敦煌艺术的辉煌,但是与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又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如唐代的几个中心柱窟具有自己独特之处,在其中心柱窟下有高近1米的台座,其中的中心柱前顶也没有像莫高窟那样的人字形顶;西夏、元代的一些洞窟体现了藏传密教曼荼罗的风格,其中第29窟是唯一被确认为有具体修建年代的洞窟。榆林窟融合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的文化艺术成果,是中国石窟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地还有一些历史遗址,例如锁阳城遗址。锁阳城位于瓜州县城东南,又称为苦峪城,是瓜州城的旧址,因周围生长的一种植物——“锁阳”而得名,是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原地区与西域产生联系的重要纽带;遗址包括内城、外城、瓮城、烽火台等系统,具有军事防御作用和农田水利灌溉作用。清代著名小说《薛仁贵征西》中有关于这一遗址的记载。锁阳古城的初始修建年代为西晋惠帝时期,这时的古丝绸之路上已经开始了商贸活动,出于联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需要,朝廷在当时的晋昌郡(即今天的瓜州)修建锁阳城。唐朝时丝绸之路发展兴盛,为了继续保持与西域的经济、文化等往来,唐太祖下令设置瓜州治所,锁阳城就自然成为治所的中心。北宋时期因西夏长期占据河西,公元1036年西夏在当地设立了西平监军司,成为西夏当时顺利统治河西的重要机构。至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这时的西夏仓皇撤出,古城也被战火摧毁得破败不堪。此后古城又遭到哈密、吐鲁番、蒙古各贵族的争夺,其间并未采取一些恢复治理的有效措施,再加上常年受到风沙侵扰,古城的地位逐渐衰落,最终被废弃。建国后国家对锁阳古城进行了保护,1996年国务院将锁阳城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4年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锁阳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锁阳古城内的另一处重要的遗址——塔尔寺,是一处大型的佛教寺院,处于锁阳城遗址东1.5 km,它的修建年代是隋唐时期,到了西夏统治时期逐渐兴盛起来,遗址内共有1座大塔、9座小塔。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挖掘,现场出土了一些瓦当、佛首、陶制兽角、塑像残片、壁画残片以及其他的玻璃建筑构件等文物。遗址内残存了一些大型殿堂的地基,内有几十间僧房,据此推测这是一座高级寺院,玄奘西行时经过此地,曾在这里讲经说法,城内的许多民众都前来听他弘扬佛法。
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不仅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民众的生活状况,而且能间接地了解到一些统治阶级的治理情况。在瓜州本地流传着许多逸趣横生的故事,这也成为地方课程资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康熙夜梦桥湾城”。在县城东北方向有一处清代古城遗址,墙基保存得较完整,今天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城墙的残迹。这片区域内原本有一座桥穿过当地有名的疏勒河,河水自黄土筑成的桥下流过,往来的人与车马都从这座桥通行,因此获名为“桥湾城”。因康熙帝忧虑西北战事,梦中在西北巡游时发现了一处水草丰美、绿树成荫的地方,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宝藏之地,随即命大臣按照梦境查访,最终大臣找到了桥湾城。康熙帝派程金山父子三人去修建如梦中的一般的城池,既可以当作西巡的行宫,又能当作军事防御体系。当程金山父子来到桥湾后,认为此地荒凉偏远,只修建了一座矮小的土城便上奏朝廷。后来康熙派钦差大臣巡视西北,发现程金山父子谎报修筑情况并贪污了许多银两,康熙龙颜大怒,并下令将程氏父子三人处死,将父子三人分别做成了人皮鼓和人头碗。为了警示后人,朝廷又下令修建了一座皇家寺院,将人皮鼓和人头碗悬挂在其中,告诫后人“做人心正,做官清正”。
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关的文本资源许多,比如《新唐书·张守珪传》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原本出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被调往西北地区的瓜州,于是张氏率军来到了当地任守将。当时的瓜州古城刚被吐蕃军队攻陷,上一任刺史王君涣战死,城中也被洗劫一空。作为新任的地方官,张守珪看到当地经济凋零,民不聊生,城墙在战火中被毁。于是他下令组织当地百姓和士兵重新修整城墙,以此来防范吐蕃再次进攻。就在大家齐心协力修筑城墙时,吐蕃军队再次来犯,面对这种情况张守珪沉着应对,鼓励大家既然敌方强盛,我方势弱就应该以智慧取胜。他下令士兵在城墙上摆好酒宴,然后与士兵一起开怀畅饮,其间神情悠然自得。吐蕃见此情形心中生疑,认为城中必有埋伏。于是在僵持中吐蕃决定撤军,张守珪见状乘胜追击顺势斩杀敌人,成功地将吐蕃人打败,也保住了正在恢复中的城池。唐玄宗得知这件事后,对足智多谋的张守珪进行了嘉奖。从此,张守珪名声大噪,深得玄宗信任。在他的有效治理下,由于战乱逃亡的许多百姓也回归,当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步复兴。
革命文化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爱党的热情,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理解建党建国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1936年,党中央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将西渡黄河的红四路军派往河西地区,计划由甘肃进往新疆并最终与国际革命力量取得联系。在到达安西(今天的瓜州)后,决定攻打县城,但当地敌军马步芳部的人数多于我军,对方的物资与后勤保障充足,因此在激烈的攻城战和突围战中有数百名战士牺牲。最终在1937年5月,历经九死一生的虹西路军西行支队的将士终于胜利与大部队汇合。1988年,在社会各界人士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一座纪念塔;2016年建成了红西路军安西纪念馆,并在戈壁红柳园修建了烈士墓,以此来纪念革命英雄。
瓜州可开发的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类型众多,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历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期实现历史地方课程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育人功能。
最新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学段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再基于21世纪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发展趋势,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应对这些,要具备综合能力去适应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反映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历史进程、历史现象的学科,应该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地方历史资源作为本地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代表了瓜州的变迁。学习地方历史文化,有益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拉近年轻一代与家乡的心理距离,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本人对某一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未来发展状况的把握和理解,并能够成熟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理论进行教学活动;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指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学的理论功底。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与低,会影响历史课堂的质量,影响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程度和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瓜州地方文化,能够帮助本地历史教师丰富课程资源,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地方文化是地方性的核心部分,地方文化记录和保存了地区的历史沿革。虽然瓜州地方文化丰富多样,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学生对地方历史知之甚少。因此,学校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主体,理应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将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文性,又便于传播家乡的历史文化。
以瓜州文化资源为背景,再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将更好地达到宣传家乡文化和唤起学生学习家乡文化的目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共有6节活动课,笔者将选取八年级上册的第27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与当地的红色文化遗址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当地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红军战役纪念塔、蘑菇台军事会议遗址和烈士陵墓等,这将更便于开展课外活动。
活动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活动目标:
实地参观纪念塔、纪念碑以及烈士陵墓,了解红西路军到达河西的形势、目的和路线图。
采访相关战役的历史人物和县档案馆、博物馆管理资料的工作人员,丰富相应的史实。了解红西路军到达本地后经历的几场重要战役,理解红军战士的艰难处境。
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文化,缅怀革命英雄,感念红西路军为中国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革命战士忠于党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活动过程:
在进行现场参观革命遗址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相关的知识,带着问题进入纪念馆内,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生动,教学效果也会更显著。在教师和讲解员的带领下,全班学生先在纪念塔前进行庄严肃穆的扫墓仪式,然后开始聆听讲解,通过讲解内容,学生们了解到红西路军在经过了攻城战役、王家屯庄战役和白墩子战役后牺牲数百人,被敌人围追堵截,最终艰难突出重围在星星峡与大部队汇合的过程,感悟到红军在极度艰辛的境况下为了革命不惧牺牲、不畏生死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定努力学习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贡献的决心。
活动作业:
每人写一篇600字的观后感,写出观看革命影片和聆听英雄事迹的感受。
在班级举行革命题材的演讲比赛或朗诵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知识的记忆。
总的来说,历史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书本,单一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和疲倦,会让学生一味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会将功利主义带入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会对有趣的历史失去应有的兴趣,这将会不利于历史学科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当地文化,就地取材,以期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并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去当地的博物馆或其他遗址遗迹中参观,多了解地方文化,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局限于学校的学习中,更加接近社会。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地方课程的出现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要开发地方课程就要关注地方文化,教师要将自己和学生融入地方课程。在进行地方课程开发时,我们要考虑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去理解和教授课程,考虑地方课的内容怎样才能转化成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并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