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迎迎
(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京 210022)
职业精神与人的职业活动息息相关,它通常表现为人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思想、态度、价值观。职业精神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构成,它影响着人在从事职业时的行动方向、工作质量和工作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创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2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具有正确职业理想、科学职业观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第一,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职业精神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培育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有助于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其次,坚定职业理想,增强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再次,增强职业道德,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境界;最后,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能力。让学生在职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个人理想,助力国家富强。
第二,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当今社会企业发展和竞争中,核心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占据重要地位。企业员工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关系着企业高新技术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影响着企业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影响整个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所以,大多数企业在聘用职校学生时,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具备明确的职业理想、诚恳的职业态度、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也成为学生走出校园能否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重要考量标准。
第三,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人类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国家的强大更加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一个国家财富和幸福的原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建设一支拥有丰富知识、高超技能、勇于创新的劳动者大军,需要具备优秀职业精神的劳动者。少年强,则国强。中职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所以培育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关系到未来中国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进一步了解中职学生目前职业精神的水平状况,笔者从学生、教师、合作企业三个角度,通过发放问卷、个体采访、集体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分析总结,从三个途径得到了丰富的反馈材料。
针对于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内容,80%的学生能够认知和认可,特别是包括“服从企业工作安排”“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履行本职工作责任”等内容大部分学生表示可以做到。但是对于职业精神中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内容的认识,学生并不是特别明晰。问卷中显示,55.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但不明确或不具体;23.5%的学生表示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比较迷茫,没有目标;只有21%的学生表示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明确目标,并且也做好了职业生涯的中长期规划。另外,对职业价值观的认识上,学生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还认识得不够明确[1-3]。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职业精神内容的认识和践行情况,笔者对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班主任进行座谈,特别邀请了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进行个体采访。对于教师们的座谈和采访内容进行梳理后,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对职业精神相关知识的认知大多数教师也比较认可,认为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精神的内容是理解或了解的。但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职场中没有落实职业精神的内容,对职业精神的践行还有待提高。另外,在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方面,大多数学生更注重个人收入、舒适度等方面,缺乏职业责任感,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最终需要放到职场中去检验,学校合作企业代表的采访内容将更加真实和深刻地展示出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在采访了多家学校的合作企业管理者后,我们发现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对现代职校生的职业精神水平是认为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部分企业管理者发现所聘用的中职学生中主要存在职场适应能力较弱、工作态度不积极、缺乏职业责任感、改革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与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的认知是有一定不同的,这也更全面地反映出目前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水平所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教学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
针对以上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存在的缺失问题及其原因,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认为思政课程是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中职思政课程基础教学模块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都有紧密围绕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但目前在实际的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许多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短板。
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上课时,仅仅是拿着教材照本宣科,一是没有深度挖掘教材中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缺少知识深度;二是没有结合社会和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缺少知识广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存在枯燥无味的情况,难以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很难对思政课产生兴趣,这是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另外,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之下,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能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企业实际用人评价标准,充分挖掘能够运用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育人力量是单薄的。
目前中职思政课的教学场景主要是课堂,缺乏与现实生活、企业环境的链接。只有课堂上的理论灌输,缺乏在实际场景中对职业精神的践行培养,教学场景也单一枯燥,学生缺乏职业精神的实践场所。这种单一的教学场景也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了知与行的不统一,没有实质性地达成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这样培育出的学生,无法适应和符合企业的评价标准,最终出现学生成长、企业发展、社会改革三者无法和谐统一的结果[4-6]。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手段主要依靠教师理论灌输,在课堂上信息化手段也比较单一,多辅以幻灯片配合教师讲授,这样割裂了理论知识在实际职场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不够深入的现象,对所学知识只能达到认知,但很难深入到认同甚至践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这不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践行职业精神中勇于创新的职业态度。另外,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整合,充分发挥已有教材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四门课程内容进行详细梳理,整理出教材中有关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利用网络资源补充相关教学案例,让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深刻。在课程思政背景之下,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光靠思政教师队伍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各个专业教师的参与、挖掘校内外资源、融合企业的力量,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氛围。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章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授课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专业教师、企业代表、优秀毕业生的采访,通过采访挖掘教学资源,同时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又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章踏上新征程,共圆中国梦的授课中,思政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开展主题演讲、主题小报比赛等活动,利用活动成果作为授课资源,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相结合。单一的教材授课是单薄,只有拓宽视野,深挖素材,整合资源,为思政课创设更多的育人资源和平台,思政课的育人成效才会1加1大于2。
思政课教师按照思政课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把党中央“三全育人”的要求落实到中职阶段青少年职业精神培养过程的实处。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场景,有效地统筹校内校外两类资源;通过打磨中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协同育人教学课例,整合课堂教学、校企合作、校外实践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让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例如,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一章时代导航,生涯筑梦的授课中,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实训场所或者校企合作单位,以研学的方式带领学生领悟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引导作用,甚至可以现场邀请企业人员给学生讲述职场中的职业榜样故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学校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外的社会体验活动都是思政育人的有利场域,开展思政讲坛,创设思政活动。进入企业,了解企业工匠精神,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达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总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无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可以通过幻灯片、网络、视频等向学生展示课程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环境进行有意义的关联和互动,促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扩大学习交流范围和交流对象,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精神水平。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第四章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授课中,以安防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学习平台、腾讯直播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金陵大侦探”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同时通过直播手段与场外专家联系,了解本专业先进人物事迹,认识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思政课堂的育人效能,特别是在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方面,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7-8]。
综上所述,职业精神是中职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思政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思政课堂这个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起培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联合企业、社会、学校多方力量,打通育人通道,提升在思政课程中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时效性。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