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意识下体育教育改革思路探索

2023-12-26 05:30龙,秦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锻炼意识

刘 龙,秦 鹏

(1.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万州 404047;2.濮阳市实验中学,河南 濮阳 457000)

当前,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仍然以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为主,注重竞技项目理论知识和锻炼技能的传授,体育教育的评价环节多关注于学生的测试分数和体能项目达标率[1]。在此背景下,学生对体育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体育教育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已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健康中国”发展方向要求。终身体育意识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能在引领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落实体教融合,全面提升体育教育效果,助力高校体育教育完成“健康中国”教育任务[2]。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长期性、针对性、丰富性和全民性等特征[3],强调个人树立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并以此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观念与意识。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下,人们主动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实现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而言,终身体育意识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为体育教育指明发展方向并提供实践指引,促使体育教育在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实现体教融合,在引导体育回归教育本真的基础上带领高校体育教育完成“健康中国”理念要求,并在具体实施中能以学生为本,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探究终身体育意识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研究当前阶段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1 终身体育意识下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终身体育意识不仅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引领,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效果,将体育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密切联系,展现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只有坚持终身体育意识,并将其作为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理念之一,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及教育主体等方面融入终身体育意识,在坚持“健康中国”政策引领的基础上有效落实体教融合,体育教育者在传授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教融合理念在当今时代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强调体育回归教育,要求将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确保人才竞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的协同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尚处于体育与教育结合阶段,二者尚未实现深度融合,体育素养教学尚未深入学生内心,还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知和自觉锻炼的意识,与体教融合理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体育工作需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引领下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在教育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安排等方面融入终身体育意识,拓展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真正实现体教融合。一方面,高校实现体育与教育的融合需要接受终身体育意识的引领,将该意识深度融入体育教育各环节,在思想指导层面深化意识引领,推进体教融合理念;另一方面,体教融合还涉及教育主体的全面性,需将高校、家庭、社会等主体联系在一起,发挥各方主体协作育人作用,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实现体育教育最终目标。体育教育应坚持终身体育意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主体全部纳入体育教育主体,在发挥各主体协作效用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在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其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对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是教授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是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5]。高校需要进行体育教育改革,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引领下进行教育改革,通过体教融合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完成“健康中国”任务要求,助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其全面成长成才。改革体育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及评价等方面融入终身体育意识,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强化对“健康中国”战略、个人体育核心素养、体育教育深刻内涵的认识,培养出符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的时代新人,助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当前,体育教育较多关注于学生体育锻炼技能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少关注学生体育竞技心理素养、学生对体育教育内涵的认知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固定性和滞后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具备自主健身意识和能力,大学生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要完成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任务,需对目前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变革,将终身体育意识融入教育各环节,引领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锻炼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体育内涵的认识,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同,养成健康运动习惯。只有以终身体育意识引领体育教育改革,关注大学生主体,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置于统一地位,强调体育对于美育、德育、智育等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各方面协作育人的作用,全面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并使其在思想层面、思维能力角度理解认同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使高校体育教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6]。

2 终身体育意识下体育教育改革的阻碍因素

在终身体育意识下开展体育教育改革,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体育课程体系及教育环境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多以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锻炼技能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后,只得到身体素质的短期提升,难以形成对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内涵的深刻认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前体育教育理念普遍滞后,多以传统理念引领和实施体育教育,影响了体育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另一方面是终身体育意识尚未融入体育教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多采取传统模式,无法完成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关注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维护,自发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缺少终身体育意识的引领,导致体育教育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教育效果凸现一定的片面性[7]。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在设置体育教育环节、安排体育教育课程时较少分析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特殊性,也未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探究,仍以传统理念指导教育活动,无法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生没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第二,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未形成对体育教育内涵的深入认知,无法深入理解体育运动的精髓,再加上其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缺少终身体育意识,影响其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体育教育理念的落后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缺失是终身体育意识下体育教育改革的阻碍因素之一。

当前,体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既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又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体育教育效果的提升。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多以教育者为主体,在设置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时,多以教育者的专业储备和教育水平为主要依据,且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关注体育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过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低,教育内容也就无法对其产生深入影响,不利于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另一方面,体育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时因终身体育意识的淡薄,且教育内容固定化、教育方法单一化,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体育课程包括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竞技锻炼项目。体育课程在设置时,多以师资力量为主要考量,从教师的专业入手对课程进行安排,体现了课程的体育项目化,但较少体现终身体育意识,难以发挥课程载体作用,无法深化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理解和认同,难以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顶层设计不完善,尚未将学生学情实际和终身体育意识融入课程设置,导致体育课程呈现出一定的项目化趋势,无法支撑终身体育意识深入学生内心。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片面化特征,多以日常体育项目为主,忽视心理健康、身体素质、体育核心素养等内容的安排,再加上其选课模式的固化,大学生无法在精准对接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选择,阻碍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及育人效果的提升。

当前,体育教育依赖校园环境,学生接受体育锻炼指导、进行体育理论学习的场域固定于校园内。家庭及社会较少参与体育教育,大学生在家庭及社会环境中也缺少开展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场所,体教融合落实终身体育理念受阻。一方面,高校在体育教育中尚未形成与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教育者多以学校环境为支撑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尚未在思想观念层面重视家庭、社会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未搭建各方主体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平台,影响体育教育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在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参与度不足,由于理念的影响、资金技术的限制等,家庭、社会无法为学生提供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支撑和氛围影响,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难以养成,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下体育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3 终身体育意识下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

为有效实现体教融合,在终身体育意识下落实体育教育改革,应深入分析各阻碍因素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育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推进体育教育改革。

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体教融合要求的提出,终身体育意识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从当前阶段高校体育教育实践来看,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仍以传统理念为指导。落实体育教育改革,体现体育育人价值,要进一步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以此引领体育教育改革方向。一方面,体育教育工作者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体育工作者应更新教育理念,在思想层面充分认识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在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下设计体育教育模式、实施具体教育、开展教育评价,确保体教融合教育方向。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和落实者,应结合国家政策和时代变化树立创新理念,对自身教育理念进行不断更新,确保体育教育符合时代要求,明确终身体育意识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充分发挥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引领作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作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应意识到自身在大学阶段接受教育的深层次内涵,转变对体育教育的传统认知,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只关注专业课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在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并认同终身体育意识,正确认识自身学习成长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只有具备锻炼身体的自觉和能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个人全面发展[8]。如此,参与体育教育的各方主体俱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并以此引领其对体育教育的理念创新,推进体育教育改革。

在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坚持终身体育意识引领下落实体育教育改革,还需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选择体育教育内容、设计体育教育方法、完善体育教育评价,并将终身体育融入各环节,使教育模式真正成为落实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载体,切实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在创新体育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期,具备个性化特征,主体地位意识日益突出。改革教育模式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习惯和特征[9],从大学生主体角度入手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实现育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新颖的体育学习体验,既能提升教育活力,又能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其次,在选择体育教育内容时,应在充分坚持终身体育意识指导的前提下对教育内容进行高效整合,按体育锻炼类型和单元进行归类,以分门别类的方式选择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内容贴合大学生实际需求,全面扩大终身体育意识影响,坚持健康教育原则[10]。最后,应变革教育方式,依据终身体育意识要求和全面的体育教育内容需求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确保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充分参与,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和认同。有调查显示,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选用创新性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培养其合作和竞争意识,实现体育育人目标[11]。体育教育者可将翻转课堂、情景体验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法运用于体育教育,在坚持终身体育意识引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内涵,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应关注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确保评价考核能发现学生接受教育后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层面发生的变化,反映终身体育意识在教育各环节的融入效果,扎实推进体育教育改革见成效。

落实体育教育主要依靠体育课程。终身体育意识下改革体育教育,需关注课程体系的优化,为终身体育意识融入体育教育各环节提供支撑。为此,首先,应明确体育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在充分考虑院校体育教育师资力量、场地设备和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等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终身体育意识、体教融合理念和时代发展变化需求,在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体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和实践策略。同时,还应改进体育课程实施具体方案,助力体育课程既体现终身体育意识,又符合学情实际,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扩大终身体育影响。其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应考虑终身体育意识融入的科学合理性,分析体育核心素养要素,以坚持课程教学在体育教育中重要地位的方式组织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体育课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良好体育教育环境。最后,适应时代发展还应关注线上课程设置,为开展混合式体育教学提供平台支撑。高校应建设体育教育在线平台,并在其中设置相应课程,以线上情景体验或翻转课程的模式开展体育教育,在促进师生充分互动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确保线上课程贴近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更有效地支撑终身体育意识的融入,助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还应关注体育课程选课模式的创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中创造性突显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自主选课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例如,重庆科技学院在设置体育健康课程时,就对学生主体进行学情研究和分类整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体质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项目,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该校有针对性地从学生需求出发,以课程设置弥补学生在身心健康层面的缺失,在融入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12]。

为有效落实体育教育改革,践行终身体育意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方主体应深化联系,发挥协作育人作用,共同致力于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强化体育教育效果。体育教育是培育学生健康体育运动的主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终身体育意识、培育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高等院校应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层面重视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重视家校社协作在落实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家校社一体育人,在协作中实现体教融合。对家庭而言,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应密切与高校的联系,主动承担起培育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职责,为大学生在家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支持和帮助,助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受家长行为、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更应该积极营造体育教育变革氛围,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助力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对社会而言,学生健康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社会应为高校实现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便利条件,为大学生提供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为高校提供必要的设备、资金支持,为体育教育改革奠定基础,助力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基于此,家庭、高校及社会积极参与体育教育改革,在明确自身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及责任的基础上开展协作,在坚持终身体育方向的同时践行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在坚守体育教育改革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落实体教融合[13]。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锻炼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