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专家 / 河北省儿童医院抗肿瘤专业临床药师、主管药师 贾晨虹
复核专家 / 河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 张古英
【谣言】
别人服用靶向药物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觉,你一点儿都没有,小心无效!
【辟谣摘要】
靶向药物只針对肿瘤细胞上的靶点高表达和特异性表达,使肿瘤细胞死亡;而在正常细胞上则为低表达或不表达,不会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细胞造成影响。
靶向药物的疗效需要通过影像学、肿瘤标志物、患者的疾病缓解程度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而与靶向药物的副作用大小无关。
靶向药物治疗时,如果没有感觉到副作用,则应积极配合治疗;如果有明显不适的感觉,则应及时就诊或咨询医生。
【辟谣】
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有观点认为:细胞癌变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失调,从而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因此,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发挥作用的药物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抗肿瘤靶向药物进入临床。
1.什么是靶向药物
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如果一种药物进入人体后能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上的靶点,使肿瘤细胞死亡,但不会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细胞造成影响,那这种药物就是靶向药物。所以,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在抗肿瘤药物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也逐年递增。不同于化疗药物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靶向药物带领我们进入了抗肿瘤的精准治疗时代,帮助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2.靶向药物的疗效如何评价
靶向药物属于抗肿瘤药物,而抗肿瘤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杀灭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观察肿瘤退缩情况以判定疗效。以实体瘤的治疗为例,抗肿瘤药物治疗前要有肿瘤基线的影像学(CT或MRI)资料,治疗2个周期(或6~8周)后,再次进行影像学检查,与基线资料对比来评价疗效。
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CIST标准):
(1)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完全消失;
(2)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以上;
(3)病情稳定(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但未达到PR,或病灶增大但未达到PD;
(4)病情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大20%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如果病情缓解(CR或PR)或病情稳定(SD),则继续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果出现病情进展(PD),则需要重新评估患者情况,重新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仅为实体瘤的简单疗效评价,在临床实践中,疗效评价更加复杂和细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靶向药物疗效的判断与副作用大小无关。
3.怎样正确看待靶向药物的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靶向药物也是如此。虽然相比化疗药物,其不良反应已经小了很多,但仍然不可能避免。既然靶向药物的疗效评价与副作用的大小无关,那我们必然希望靶向药物能够“高效低毒”—但是,由于每位患者的疾病状态和个体差异,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副作用大小也会不同。如果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副作用,则应该积极配合治疗,定期监测评效。如果用药期间感觉到明显不适,不要认为是靶向药物起效的表现而放任不管,而应该及时就诊或咨询医生,因为这时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甚至需要停药或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更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