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晟
近些年,抗肿瘤靶向药物层出不穷,既丰富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希望,也极大地缓解了患者家庭的压力。但是,乍一提到“癌症”,尤其是当其发生在自己身边时,仍不免“谈之色变”。其中,肺癌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尤为人们重点关注。
不过,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可显著提高。那么,以“防癌于未患”为出发点,药师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肺癌的筛查知识。
一、肺癌早期筛查有必要吗
对于肺癌,尽管靶向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仍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方法—而肺癌发现得越早,手术根治切除的机会就越多。
据统计,肺癌早期患者的整体预后远好于晚期患者,我国早期(Ⅰ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60%~70%,而晚期(Ⅳ期)肺癌不到5%。问题在于,早期肺癌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即使通过X线检查表现也并不明显;CT检查时仅能发现肺部有微小的变化。待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中、晚期时,患者才会表现出咳嗽、痰中带血、气短喘鸣等症状—此时再治疗,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机会。
因此,强调早期筛查,能够使肺癌治疗的关口前移,大幅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哪些人需要进行肺癌早期筛查
如果您有以下情况,则属于肺癌的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
1.吸烟史
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起始吸烟年龄越小、每日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引发肺癌的相对危险度就越大。如果您每天吸烟的包数×吸烟年数≥30,即使已经戒烟,也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2.二手烟暴露或环境油烟吸入史
二手烟暴露可显著增加肺癌发生风险。另外,炒、炸等烹饪方式产生的厨房油烟可导致人体DNA损伤或突变,引起肺癌。所以,如果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工作超过20年,或者长期存在环境油烟吸入,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3.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
如果工作中曾暴露于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超过1年,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4.慢性肺部疾病史
如果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5.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
遗传因素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曾被确诊为肺癌,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提示】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后显著增加,我国相关指南推荐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50岁。可根据筛查结果前往胸外科、呼吸内科等专科门诊就诊,依据医生意见选择随访或进一步治疗。
三、肺癌筛查方法有哪些
1.低剂量螺旋CT
目前,在全球发表的肺癌筛查指南或共识中,均推荐采用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筛查手段,不推荐普通X线胸片。这是由于肺部含气量多、密度较低,辐射剂量较低的CT就能形成满意图像。另外,低剂量CT克服了普通X线胸片对非钙化小结节不敏感的缺点,能发现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病灶。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体检或筛查时发现肺部有结节,非常紧张。其实,肺结节不代表是肺癌,绝大多数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小部分是恶性,需要专科医生根据其影像学、生物学与临床特征综合评估判断。
2.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对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很高,但是费用比较昂贵,所以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手段。PET-CT主要用于已经通过低剂量螺旋CT、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肺癌的患者,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癌细胞是否从肺转移到其他地方。
3.痰细胞学检查
如果在痰液中发现癌细胞,则提示患有肺癌,这种方法简单、快捷、无创。但是,肺癌患者早期咳痰较少,痰细胞学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低。
4.肿瘤标志物
肺癌的肿瘤标志物是肺癌细胞在血液里面释放的一种异常物质,它和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分别为CEA(癌胚抗原)、CA125(糖类抗原)、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CC(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和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可以确诊肺癌,作為早期筛查手段,它只能用于提示肺癌患病风险,不能作为确诊标准。
5.病理活检
作为肺癌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通常是在痰细胞学检查、低剂量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肺癌时,通过支气管镜或其他有创操作,取出一些病理组织进行活检,是最后的确诊手段。
最后建议:符合肺癌筛查指征的人群应做到每年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另外,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加强体育锻炼等)也能够让我们健康生活,远离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