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23-12-25 12:18:38张桐源辽宁省抚顺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3年22期
关键词:补液致病性犊牛

文│张桐源(辽宁省抚顺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王海丰 王正欣 王哲(辽宁省抚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健(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近年来,因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引起的犊牛腹泻、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经济损失升高了15%~20%。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造成犊牛腹泻、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可导致病畜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产奶量下降甚至死亡,严重损害养牛业。

一、致病因素

病原性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细菌,大小为(1.1~1.5)微米×(2~6)微米,大多数有荚膜和鞭毛。大多数的大肠杆菌是不致病,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能致病,主要包括O78、O8、O9、O86、O26、O15等菌株,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两种类型的致病菌,一种可引起下痢,另一种能引起败血症。

二、发病诱因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肠道中,正常的细菌一般在肠道内不会导致疾病出现。但是当个体免疫力下降,或接触到高致病量、高致病性大肠杆菌时会造成大肠杆菌感染。随着我国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模式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幼牛致死率达到8%~25%。该病主要病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腹泻、脱水肠道传染性疾病,严重时可外延至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甚至出现败血症等症状,引起幼畜大量死亡或发育不良。牛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牛的乳汁、粪便及其他污染物,造成发病的诱因主要分内源性、外源性两种。外源性因素以垂直传播、接触感染源,突然更换饲料、转变饲养方式,饲养环境污染、潮湿、阴冷、通风较差,牛只受到惊吓等。内源性因素为长期的营养供给不足,新生犊牛未及时哺乳牛初乳,牛只自身携带其他慢性疾病,运动量不足等。

三、病征及诊断

1.临床症状。犊牛大肠杆菌病潜伏期很短,仅为数小时,常以败血型、肠毒血型、肠型的形式出现。败血型常见于出生后至7日龄没有吃过初乳的犊牛,病犊体温升高到40℃左右、精神萎顿、腹泻、拉水样稀便、突然死亡。肠毒血症见于生后7天内吃过初乳的犊牛,病犊肠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进入犊牛血液,引起突然死亡。肠型见于7~10日龄吃过乳的犊牛。病犊体温升高到41℃,食欲减少,喜卧,水样下痢。粪便开始为黄色,后变为灰白色,混有凝乳块,血丝或气泡。患病后期大便失禁、体温正常或下降,最后脱水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犊出现肺炎、关节炎、脑炎症状。

2.病理变化。病死犊尸体极度消瘦。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如血水样,含有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充血。脾肿大,肝、肾、心内膜有点状出血。成年牛脾形成脓肿。

3.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该病时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作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鉴定细菌。大肠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有4种类型。光滑型(S),该菌菌落低凸、湿润、灰色、有光泽、边沿整齐;粗糙型(R),菌落扁平、平涩、边沿不整齐;中间型,介于前两种之间;黏液型,有荚膜,用无菌棉签取病牛的粪样、血液等,病死牛可取心血、肝、脾、肠内容物等直接作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可使用普通培养基、也可以使用麦康凯或伊红美蓝平板。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可从组织器官或血液中分离出一定的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血症型能在肠道内检出上述血清型大肠杆菌。动物试验可作豚鼠角膜试验,以鉴定侵袭性大肠杆菌。将分离的菌株接种于固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用铂耳钩取菌苔夹入豚鼠眼结膜囊内,如果是此菌可引起角膜结膜炎。

4.鉴别诊断。鉴别诊断该病需和牛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病、B型魏氏梭菌病等相区别。牛沙门氏菌病可发生于牛的各个年龄阶段,而牛大肠杆菌病仅限于犊牛。牛沙门氏菌病会导致肝、脾、肾等实质器官有坏死灶,而牛大肠杆菌病主要影响胃肠道。牛巴氏杆菌病会导致体温发热更高,可达41~42℃,随之出现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脉搏加快、鼻镜干燥等,然后表现腹痛、腹泻,粪便混有黏液和血液,相比之下巴氏杆菌病的呼吸系统综合性症状更为明显。牛B型魏氏梭菌病发病较急,有的奶牛突然发病,24小时内死亡,病牛死后腹部膨大、舌头脱出口外、口腔流出带有红色泡沫的液体,肛门外翻、神经症状明显、孕牛畸形死胎,有的发生腹泻、排出多量黑红色、含黏液的恶臭粪便,有时排粪呈喷射状,病畜频频努责,里急后重。

四、综合防治

1.牛大肠杆菌的治疗。

(1)抗菌。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或新霉素。内服第一次剂量为每千克30~50毫克,12小时后剂量减半,连续服用3~5天,或者用每千克10~30毫克的剂量肌内注射,每天2次。口服高锰酸钾水、磺胺脒、氟哌酸等药物均可治疗此病,高锰酸钾每次4~8克配成0.5%水溶液,每天2~3次口服,磺胺脒每次10~20克,每天2~3次口服,氟哌酸每次剂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如果出现下痢不止的症状,可口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炭(10~20克)来保护肠黏膜并减少毒素吸收。同时也要进行静脉补液,静脉注射5%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或加入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等用以预防酸中毒。

(2)补液。针对该病造成的脱水症状,需要通过补液来恢复动物的水分平衡。补液时应先加热至接近体温,补液的量应根据动物失去的水分程度而定,原则上失去多少水就要补充多少水,如果动物有食欲或能够吸食,则可口服补液盐。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1.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粉20克,温水1000毫升。

对于不能够自行吸食的动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5%葡萄糖的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液1000~1500毫升来补液。在发生酸中毒的情况下,可以使用5%碳酸氢钠液80~100毫升,但要注意注射速度应该很慢。如果能够与适量的母牛血液配合使用,则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每次注射150~200毫升,以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

(3)调节胃肠功能。该病还会影响动物的胃肠功能,因此需要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可以通过灌服乳酸2克、鱼石脂20克和水90毫升混合后每次灌服5毫升,每天2~3次来调节胃肠功能。此外,还可以内服一些保护剂和吸附剂,如次硝酸铋5~10克、白陶土50~100克、活性炭10~20克等,以保护肠黏膜、减少毒素吸收,使病牛早日康复。复方新诺明是另一种选项,每千克体重0.06克,乳酸菌素片5~10片和乳酶生5~10片混合后内服,每天2次,连续2~3天,疗效良好。这些方法可以上下结合,灵活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当动物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时可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并开始使用一些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态制剂。促菌生6~12片、乳酶生5~10片等制剂,每天2次,或者健康复生1~2包,每天2次,或其他乳杆菌制剂等都可以选择使用。这些生态制剂可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促进微生态平衡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

2.牛大肠杆菌的预防。营养不足或管理不善是导致犊牛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之一。这不仅会给奶牛场带来经济损失,也会对小牛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泌乳性能产生影响。

(1)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对妊娠母牛要给予适当的饲料,保证营养水平,避免饥饿或过饱。产前需要给母牛接种疫苗以促进犊牛免疫系统发育,同时牛舍要保持清洁、干燥,开放空间有利于母牛运动。产房也要保持干燥、阳光充足、通风。牛舍、运动场、食槽等需要定期清洁、消毒,产后的排泄物需要及时清除。同时,也要注意对进入产房的母牛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以保证牛体清洁。

(2)注重犊牛的饲养。犊牛饲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新生犊牛在出生后30分钟内及时吃上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增强免疫力。饲喂犊牛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量、定温”,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犊牛在30~40日龄哺喂量可按初生体重的1/10~1/15计算,1个月后可逐渐减少一半喂量,并用脱脂乳代替。2个月龄后停止饲喂全乳,每日供给一次脱脂乳汁,同时补充维生素A、D及其他脂溶性维生素。

五、结语

目前,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病防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致病性大肠杆菌鉴定手段单一、耗时较长、检出率不高、检测技术落后,影响早期发现与诊断,防控缺乏针对性;二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血清型流行情况掌握不清,防控工作难以科学开展;三是优势菌种的毒力、致病性、耐药性等数据几乎空白,临床处置缺乏理论依据。解决上述问题,将为牛源致病性大肠汤杆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为牛疫病预警体系的科学架构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养殖户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补液致病性犊牛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补液盐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2
一列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4
犊牛腹泻的发生和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5
犊牛水中毒的发生及预防
犊牛泻痢的辨证施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
大面积烧伤休克早期补液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