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云陪伴熊猫丫丫现象的解读

2023-12-25 23:45石嘉仪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

摘要:目的:技术助力下的慢直播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方式,分析慢直播中的情感因素、符号互动,对慢直播未来的发展及互联网空间中的情感动员、舆论引导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参与式观察法,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依据,解读慢直播云陪伴熊猫丫丫的现象,分析其作为互动仪式链的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赋能后慢直播为网友塑造的虚拟在场;互动仪式中设置屏障,对“圈内人”进行界定与区分;随事件发展进程不断转移的共同关注的焦点;仪式参与者在情感共享过程中以多重情感逻辑共同编织情感网络。分析此次互动仪式后的结果,包括持续互动后积聚的情感能量、共同关注与互动后形成的群体符号、塑造与维护共同的道德标准。结果:研究发现,慢直播作为构筑“共景监狱”的媒介工具,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承载着千万网友对旅美大熊猫丫丫的关切,同时能够助力为仪式参与者塑造以国族情感为基底的集体记忆。然而,互动仪式虽然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与社会整合力量,但是也须警惕情感仪式后的泛情绪化。结论:应辩证看待互动仪式中的情感能量,巨大的情感能量虽然具备增强群体和社会凝聚力的正向作用,但是逾越界限的情感能量也有瓦解秩序的可能,值得警惕。

关键词:慢直播;互动仪式链;云陪伴;熊猫丫丫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人们在微观环境中进行的互动仪式是构成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这种互动仪式需要置于宏观的社会情境当中。他結合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链中有4个构成要素: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集合在同一场所,二是对局外人设置界限,三是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四是共享情感体验[1]。在慢直播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互动仪式中,技术赋能助力参与者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直播间的网友围绕熊猫丫丫展开交流互动,表达对熊猫丫丫的关心与担忧,传递熊猫符号下的民族情感。仪式中产生的情感与符号再次引发之后的互动,共同构建情感与互动行为的链式反应。

1 慢直播云陪伴熊猫丫丫中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

1.1 虚拟在场:实景直播塑造参与式场景

身体的共同在场是互动仪式链成立、运转的必要前提。互联网赋予人们虚拟共同在场的可能。人们通过网络的连接也能够实现认知、行为、情绪与情感的互联,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

央广网、中国蓝新闻等多家媒体在新浪微博等平台发起云陪伴熊猫丫丫的慢直播,全程无剪辑、无干预、无解说,这种实时、真实的原生态画面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优化了观众云陪伴熊猫丫丫的沉浸式体验。在慢直播塑造的虚拟空间中,物理空间界限得以弱化,距离被缩短,万千网友聚集在直播间,共同关注熊猫丫丫的生活状况,实现虚拟的身体在场,达成构建互动仪式链的第一步。

1.2 设置屏障:对“圈内人”的界定

兰德尔·柯林斯提出,对进行互动的参与者划定范围是一个完整的互动仪式链成功的前提条件,以是否参与仪式活动作为标准界定“圈内人”与“局外人”。划分界限有助于明晰仪式参与者的身份。身份的界定与仪式圈层的划分,一方面有助于保持仪式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仪式参与者的重视度,促进互动仪式的成功推进。

在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互动仪式中,能否成为“圈内人”,面临双重筛选屏障。第一,是否选择以参与慢直播的方式云陪伴熊猫丫丫为第一道屏障,只有选择观看某一场慢直播,才能在这个场域中与同时观看的人实现虚拟的共同在场,进而实现仪式共同体的塑造。

第二,网友对不同慢直播平台的选择为另一道屏障。有关旅美大熊猫丫丫的生活状况与回国日程,多家媒体在不同平台实时直播。以中国蓝新闻为例,其同时在微博、抖音和中国蓝新闻APP上直播,不同平台基于目标用户的主动选择,首先划定了互动范围,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互动圈层,区分出“圈内人”和“圈外人”,达成互动仪式形成的基础要素之一。

1.3 关注焦点:随事件发展进程不断扩散转移的焦点内容

人们对某一事件自发的、共同的关注是互动仪式的重要因素。有关熊猫丫丫慢直播的互动仪式中的关注焦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事件发展进程不断变化与扩散。

关于美国孟菲斯动物园是否虐待熊猫以及熊猫丫丫的身体、生活状况、回国时间是网友最初的关注焦点。中国蓝新闻独家直播大熊猫丫丫的最新情况,当天直播画面中被“接丫丫回家!”的弹幕刷屏。当然,弹幕中也不乏对熊猫丫丫身体状况的关切与担忧,如“可怜的丫丫被养成这么瘦骨嶙峋,心疼!”等。除此之外,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对熊猫照顾欠佳也是本次仪式的讨论焦点,直播弹幕中常见网友对孟菲斯动物园的批判与质问。

随着事件的发展,关注焦点不断增加、更迭。在熊猫丫丫回国时间确定后,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中方已做好迎接丫丫回国的准备,网友的关注焦点再度转移至丫丫回国后的生活安排,包括居住地点、是否展出、是否继续进行慢直播等。

在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互动仪式中,关注焦点随着事件发展不断扩散与更迭,由不同的焦点内容触发多个互动仪式,共同维系事件热度,并实现了互动仪式中的持续互动。

1.4 情感共享:共同编织情感网络

互动仪式的关键在于情感的共享。参与者就共同关注的焦点相互交流、共享情感,在情绪感染的氛围带动下,互动仪式能够实现由低度团结跨越为高度团结的互动模式,仪式参与者被高频次的信息流和集体情绪裹挟,呈现出一种强兴奋状态,形成高强度的情感连带。

在慢直播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互动仪式中,存在由多重情感逻辑编织而成的情感网络。基于共同的情感倾向,网友在直播间向熊猫丫丫喊话,直播弹幕中“坚持”“加油”“早日回家”等高频词跨越空间距离,共同点燃情感引线,健康熊猫的可爱形象与瘦骨嶙峋的熊猫丫丫之间巨大的反差引起人们对熊猫丫丫身体、生活状态的同情与担忧,网友就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对国宝熊猫照顾欠佳的行为引发的愤怒与质疑,以及隐藏在直播间互动话语下的民族情怀相互碰撞,共同编织情感网络。

2 慢直播云陪伴熊猫丫丫互动仪式链的结果

2.1 持续互动积聚情感能量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情感因素被赋予极高的地位,一方面体现在构成要素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结果要素中。在一场成功的互动仪式中,持续互动能够推动短期情感能量转化为长期情感能量,在情绪感染机制的作用下,情感能量不断累积叠加,周而复始,推动互动仪式链运转。

起初,熊猫乐乐去世的消息与熊猫丫丫瘦骨嶙峋的形象引发了网友的担忧,而后随着慢直播弹幕与社交媒体互动的深入,以及网友对熊猫丫丫回国事件的自我解读,大量群体符号得以产生,形成群体狂欢。网友在情感的相互碰撞下产生共鸣,在云陪伴熊猫丫丫时放大了自己对熊猫丫丫的情感,同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云端陪伴,在持续的交流互动与群体狂欢中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情感能量在互动仪式的作用下能够有质量的变化,转化为高质量的情感能量。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可作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象征。而人们因熊猫丫丫未能在海外受到良好饲养而表达的愤怒,不仅是对熊猫丫丫的心疼,更是对美国不重视熊猫丫丫的愤怒。因此,在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互动仪式中,爱国情感与民族情怀作为重要的情感逻辑交织其中,在持续互动中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

2.2 共同关注形成群体符号

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人在持续互动中不仅能增强群体的团结感,还能收获由这种团结感衍生而来的群体符号。互联网空间中,互动后的群体符号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在多次传播与重复的作用下,文字、图片、表情都可以被视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符号。

在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互动仪式中,丫丫瘦骨嶙峋的照片是最早生成且传播量最大的群体符号,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中,甚至登上广场大屏,图片符号中隐匿的情感从线上延续至线下。除此之外,慢直播画面图片、网友的弹幕话语、熊猫丫丫的漫画版本等都成了网友传播与再创造的物料,在共同关注与情感交互中成为群体符号,网络迷因效应不断将此事扩散开来。

群体符号在共同关注与传播后产生,同时作为情感载体的群体符号在循环往复的交互下转化为群体团结的“黏合剂”,加速情感传递的链式反应。

2.3 塑造与维护共同道德标准

仪式是群体道德标准的来源。在社会生活的互动仪式中,互为主体性和情感力量的强化体验,能够在群体内部形成善与恶的理念。互动仪式的参与会坚决维护善的理念,认为这是在维护群体的正义感,反之,对于恶的理念则会坚决抵制,通过谴责或物质压制的方式,反对任何不利于群体的企图。

在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互动仪式中,对共同道德标准的维护体现在网友对孟菲斯动物园的谴责、对我国动物保护协会的监督以及对少部分持不同意见的网友的反对上。保护珍稀动物——熊猫,是所有人的共识,且为熊猫丫丫的发声也是对熊猫符号下的所指即我国国家形象的维护。“国宝也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不容践踏!”网友的呼声在情感与共同道德标准的驱动下愈发高涨。

3 启示与反思

3.1 慢直播构筑“共景监狱”,革新舆论监督方式

互联网技术赋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传播者与共享者,政府的信息掌握权就此分散、削弱,与传统的“全景监狱”相对的概念“共景监狱”就此产生,个体身份由“被监视者”转变为“监视者”。

慢直播参与者在云陪伴熊猫丫丫时,也在慢直播构建的“共景监狱”中实施舆论监督的权力,利用福柯所说的“权力的眼睛”监督美国孟菲斯动物园,以期借助舆论的力量为旅美熊猫丫丫讨要说法,提早熊猫丫丫回国的时间,推进熊猫丫丫回国的进程。

慢直播既是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又是媒体提升公信力、优化口碑的渠道。慢直播中的事件现场直观透明地展现在公众眼前,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中国蓝新闻是首个开启慢直播云陪伴熊猫丫丫的主流媒体,开启慢直播的第二天已有超过1300万人在线观看,网友连连夸赞中国蓝新闻,更有百名网友亲笔签名为浙江广电集团和中国蓝新闻寄来感谢信,感谢其带来更真实、更近距离的报道。

3.2 塑造集体记忆,增强身份认同

尼葛洛庞帝认为,身处互联网构建的大型网络生存空间,人们可以寻找并体验各种超越现实情境的生存状态,运用不同于现实环境的体验方式,体验不同于现实环境的情感交流。

慢直播以实时、无干预、自然态的技术特点助力于为网民塑造超自然的媒介环境,身处其中的群体成员围绕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共享、构建共同记忆。熊猫丫丫的陪伴者为丫丫加油打气,喊话孟菲斯动物园,表达对丫丫的关心与担忧,从个体的意见表达到群体的情绪共享,嵌套在当下社会环境与民族意识中的情感不断迸发、蔓延,在共同的情感基础上构筑集体记忆[2]。在此过程中,网友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熊猫丫丫的守护者、孟菲斯动物园的监督者、对国家形象的维护者,由此身份认同、对民族的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感不断强化。

3.3 警惕情感仪式后的泛情绪化

在涉及公平正义、社会公共安全、自我实现等富含情感能量的事件中,网民极易受到非理性情绪的影响[3]。在情绪的裹挟下,信息中的公共价值下沉,泛情绪化导致的舆论失序等负面现象接踵而至。

熊猫丫丫事件后期,舆论环境中的情感动员逐渐发展为情绪支配下的争论,关于熊猫丫丫回国后是否继续慢直播等问题,网友各执一词,甚至出现“熊猫迷”的极端行为。中方派出的专家组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了丫丫没有受到虐待,确认丫丫的身体健康暂时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仍有部分极端的“熊猫迷”忽视官方解释,甚而造谣、相互言语攻击。在“熊猫迷”的母性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的双重投射下,对丫丫回国的呼声虽然具备广泛动员的能量,但是其内里的非理性因素一旦冲破边界,就会致使动员声音拒斥不一样的观点、专业的科普,情感动员转而成为非理性的情绪喧嚣与争吵。

泛情绪化下的公众只满足于在线的情绪宣泄、病毒式的信息刷屏,这无助于公众有效参与社会治理[4]。过度膨胀的情感因素会导致舆论失序、群体极化、事实坍塌等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情感因素应得到辩证看待,除了宣扬互动仪式中情感动员的力量外,理性思辨与共识的塑造同样重要。

4 结语

慢直播的媒介形式为网友创造身体的虚拟在场,网友在云陪伴熊猫丫丫的同时,以高频的交流互动与情感共振构成互动仪式,在持续互动下产出的互动符号与充沛的情感能量相互耦合,共同推动着互动仪式链的运转。

公众在云陪伴熊猫丫丫的同时实施舆论监督权力,塑造独特的集体记忆。然而,在进行情感互动的同时,要警惕情感仪式后的泛情绪化,以共情筑共识,助力舆论环境乃至整个社会良性运转才是互动仪式的初衷与终点。

参考文献:

[1]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6.

[2] 田野.慢直播中情感传播的互动仪式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1.

[3] 董向慧.“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探析: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9(5):50-60.

[4] 王斌.数字平台背景下情感传播的成因、风险及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3):85-90.

作者简介:石嘉仪(1998—),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互动仪式链
情景、情感、符号:小学体育渗透德育路径探究
互动仪式链视野下英语类APP的发展路径探究
“转发锦鲤”和“网络迷信”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探析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社交中的自我呈现与身份认同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粉丝文化传播机制研究
媒介仪式观视阈下社交电视透析及发展策略探究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启示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直播中的互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