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摘 要 网络社交将信息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整合在一起,以分享、协作、交流为方式,使网民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呈现的同时也实现了身份认同。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各类话题及活动激发出个体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下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形成群体认同感和神圣感。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以分享和参与的方式使网民通过社交平台共同融入互动仪式之中,网民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在彼此的互相感染之下,共同制造了特定情境下的集体情绪,更多的情感能量在网民互动过程中流动、爆发,情感能量所具有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漩涡”,使更多的网民卷入其中,成为传播者和参与者。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网络社交;自我呈现;身份认同;情感能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5-0029-03
2018年1月初,网易云音乐全面推出新年策划,传递“音乐的力量”的品牌理念,其中“2017网易云音乐用户年度听歌报告”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每一个使用网易云音乐的网民都可以在平台上获取自己专属的听歌报告,听歌报告选取了网民最可能感兴趣的维度,详细记录了网民的听歌“足迹”,很多网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传播和分享了自己的听歌报告,形成了刷屏效应。这起由网易云音乐策划、网民积极响应的网络传播活动充分反映出网络社交平台以特定内容为纽带建构网民社会交往关系、传递情感共鸣、强化身份认同的特点,而网民共同参与的符号共享和意义交流活动具有明显的互动仪式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网民个体的自我呈现及身份认同。本文将利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网络社交活动进行分析,为网络社交平台的运营及网民社交能量的挖掘提供更多的思路。
1 自我呈现与分享
网络云音乐不仅是音乐分享平台,更是社交平台。音乐作为极易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载体,其传播过程伴随着情感能量的扩散和心灵体验的诉说,同时,网民对于音乐的个性化选择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网民在多元文化时代彰显自身个性特色的内在需求。换句话说,网络社交时代,网民的媒介使用行为实际上是自我呈现的一种方式。这种自我呈现与网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个性及个人经验、群体归属等因素密切相关。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呈现往往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符号,能引发网民共同兴趣和关注的符号更有可能通过社交平台不断扩散开来,例如流行文化现象、特定情境下的共同情绪等。以不同网民为节点展开的信息传播与意义建构形成了互动仪式现象。
仪式是一种将人们聚集起来,通过特定的活动唤醒人们的共同情感,使群体成员能够分享体验的活动。戈夫曼指出,仪式代表了“一种个体必须守卫和设计的有其行动的符号意义的方式”[1]。人的社会交往是一种表演仪式,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境在“前台”努力呈现自身的角色,适应特定情境的需要,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因此,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个人的语言表征和行为特点并非完全是“自然使然”,它代表了个人潜在的心理动机以及角色渴望。人们选择将自己的哪些语言和行为作为公开的对象,实际上是对传播情境进行综合判断的结果,也是塑造自身形象的一种策略。
网络时代,人们借助社交平台来建构自身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传播本身构成了一种“仪式”。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两种传播观,一种是传播的“传递观”,主要关注的是信息如何被传递,另一种是传播的“仪式观”,主要关注意义和符号的共享。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的传递是网民间互相交流的外部表现,而这些信息所包含的意义的流动和分享才真正体现出传播的社会价值。个人形象的展演、人际关系的拓展、群体认同的强化、社会信仰的形成,都依赖于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的“互动仪式”。
网民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听歌报告,形成一种特殊的互动仪式。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指出,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一是参与者身体在场并能相互影响,二是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参与者知道有谁参加,有谁被排除在外,三是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四是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2]85。
就网易云音乐年度听歌报告分享活动而言,第一,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网民虽然“身体不在场”,但网民对于网络的高度依赖性及网络社交平台的强渗透性已使得“虚拟在场”成为一种常态。尤其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网民在朋友圈中的身份相对明确,网民之间的互动性较强,这为互动仪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参与分享年度听歌报告活动的基本都是网易云音乐的深度用户,这种共同的归属感将网民紧紧连在一起,同时对局外人即非深度用户设定了界限。第三,年度听歌报告具备较强的社交属性和话题特性,这使其极易扩散,人们在“晒”歌单的同时也是在“晒”自己,人们在塑造自身角色的同时也对他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第四,新年作為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容易引发网民的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回忆过去、记录心路历程对网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网易云音乐推出的年度听歌报告运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式,深入挖掘网民音乐收听行为的相关数据,细化个性化元素,较好地抓住了网民深层次的内心需求。例如,“听到最多的歌词”“听的次数最多的歌”“听的年代最久远的歌”“最小众的歌”等内容能让网民感受到足够的惊喜,在唤醒网民回忆的过程中,也期待着能在社交平台看到朋友或熟人分享的内容,并与他人展开交流。
2 情感能量的聚集实现身份认同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在此基础上产生个人情感能量以及群体团结感。人们进行互动仪式的根本动力是对情感能量的追逐。一个成功的互动仪式当中,个体基于共同的关注点而彼此相互关注,通过身体或行为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情感能量。
柯林斯提出,“每一个人将与谁,以何种仪式强度进行互动,取决于他或她所具有的际遇成本,以及他们能够互相提供什么,来吸引对方加入互动仪式。”[2]87网易云音乐推出的年度听歌报告为网民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饶有趣味的谈资,使网民在适度“袒露”自己的同时,也为关注他人的心灵世界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一些网民在朋友圈或微博里看到别人“晒出”的听歌报告,出于好奇感和认同感的驱使,也倾向于将自己的听歌报告分享出来,而这种分享行为又将使网民获得更大的情感满足,网民之间的更多情感共鸣点被触发。不同网民在分享听歌报告时流露的情感能量汇聚在一起,共同书写了关于音乐的各种情感体验,可能是孤独时的陪伴,也可能是失意时的安慰,也可能是顺境时的意气飞扬。在情感被触发的同时,每位网民也成为情感能量发射点,参与分享的网民越多,情感能量的聚集就越为显著。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3]12,传播的目标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3]7网络社交平台之所以会出现活跃度非常高、参与非常广泛的传播现象,除了其满足了人们表达和社交的欲望之外,还因为情感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情感能量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具备充满情感性情境的符号,二是参与者的积极行动。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设计了一系列充满情感表现力的符号,如“有几天听歌到深夜12点以后”“何时听歌到最晚”“睡得最晚的那天哪首歌陪伴你”“某一天听一首歌重复了多少次”“你对哪首歌最专一”等,这些符号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一些可能被网民个人忽略的情绪细节因为这些撩拨心灵的符号变得鲜活起来,一份听歌报告变成网民一年当中的情绪记录报告,这种情感能量的注入推动了网民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听歌报告的行为。网民在新年伊始找到了一个便捷的、富有人情味的载体来展示自我和表达情绪,关于音乐的回忆强化了网民的积极情感。当人们的潜在情绪被唤醒时,往往乐于将他们的发现告知更多的人,在彼此的互相感染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内容的分享,共同制造了特定情境下的集体情绪,更多的情感能量在网民互动过程中流动、爆发,情感能量所具有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漩涡”,使更多的网民卷入其中,成为传播者和参与者。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会产生四种主要的结果: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个体的情感能量,通常是一种有力量、满腔热情与主动进取的感觉;尊重与捍卫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和道德感[2]87。结合网易云音乐之前策划的一系列活动,例如杭州地铁“乐评”专列、“毕业三部曲”“2016年网易云音乐高校专属歌单”等,以及2018年1月4日推出的“2018,照见自己”线下主题策划,基本都是以情感能量为诉求点,挖掘音乐背后的情感符号和意义,吸引网民参与到互动仪式中来。如果说每一次的互动仪式产生的是短期情感,那么互动仪式的不断强化则形成了长期的情感,即对群体的依恋感和归属感。网民期望参与互动仪式获得足够多的情感能量,而这一系列的互动仪式又进一步强化了网民的文化认同感。在与其他音乐平台进行竞争的过程中,网易云音乐充分抓住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制造网民共同的关注点,不断用情感能量激活互动仪式,形成了较高的认同度和美誉度。
3 互动仪式带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網易云音乐推出的年度听歌报告,将网民的音乐收听行为变成具体可感的符号,并促成了符号的分享和意义的交流,这种符号分享与意义制造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人们对于音乐的消费不仅指向休闲娱乐,而且指向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象征性的情感宣泄方式。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制造出极具诱惑力和感染力的符号,将生活中的细节和情绪中的碎片串连起来,审美特性被授予原本平庸的客观事物,使得可能被忽略的日常生活被审美光晕所笼罩。日常生活以审美方式被呈现出来,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差别趋向消失,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开始瓦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营造出的眩晕感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网民关注。
年轻网民作为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倾向于更为主动地去表达自己,在思维模式上偏重于感性与感觉。网民在传播与分享年度听歌报告时,交换的不仅仅是信息,而是意义、快感和身份认同。网络社交媒体帮助网民实现了自我表演的欲望,每个使用网易云音乐平台的网民用自己的传播实践活动生产了独具一格的内容,又在符号与意义的分享过程中确认了自身的主体位置。
网络社交平台为网民的信息分享和情感交流提供了更为自由与便捷的“场域”,网民通过社交平台进行自我建构,这种建构活动是积极和有的放矢的,网民作为活跃的个体,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高度的情感连带,圈子文化和群体心理不断被强化。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揭示出群体心理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两者之间的关键环节是互动仪式。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持续的相互关注和情感互动使仪式日常化,当网民共同卷入互动仪式之中,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变成了值得纪念的审美瞬间,仪式感与审美感互相影响,在社交平台上产生巨大的磁场效应,吸引网民的关注与参与。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当一次互动仪式的结果反馈到能够影响随后的互动仪式的运行条件时,长期反馈就会出现。经历过互动仪式的人获得了情感浸润和群体团结的感觉,会希望再一次参加仪式。仪式中强烈的情感能量使人们受到了鼓舞,为成员身份符号注入了新的象征性意义。网易云音乐策划的一系列活动,将网民在收听音乐时的情绪与情感状态挖掘出来,使人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音乐被赋予了更为鲜活的人情味特征,网民的日常生活也紧密地与“网易云音乐”这一品牌联系起来。
4 结束语
网络社交将信息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整合在一起,以分享、协作、交流为方式,使网民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呈现的同时也实现了身份认同。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各类话题及活动激发出个体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下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形成群体认同感和神圣感。在网络社交时代,个性化信息的挖掘和情感共鸣的制造是吸引网民参与互动仪式的重要条件。对于新媒体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来说,洞察网民心理和情感需求,为网民参与和分享制造更多的机会和方式,并为网民提供超出期待的情感满足,有利于促进互动仪式的展开,提升网民的人性化体验,增强品牌黏性,是创新品牌策划和强化品牌传播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Erving Goffma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Anchor Books,1959:17-18.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5,87.
[3]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7.
作者简介:杨 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