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情感、符号:小学体育渗透德育路径探究

2019-09-09 06:26任海龙王刚管帅
体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小学体育

任海龙 王刚 管帅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立足互动仪式链理论,从情景、情感和符号三个视角对小学体育和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教学形式枯燥、师生情感连带建立受阻、群体符号匮乏等成为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致使小学体育教育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德育教育同时受阻,降低了体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作用。针对现存的问题,本文拟从营造互动情景、回归情感传递、建构群体符号等方面探寻体育学科德育的支点。即利用体育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参与性;增强师生互动,树立良好榜样;同时创建群体符号,强化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关键词:小学体育;互动仪式链;德育渗透;情感认同;群体符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18-03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阐释

社会学中向来注重对仪式的研究,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是研究仪式的理论先驱,他认为仪式是人们在群体之中形成的行为方式,用以塑造和维系整个群体稳定的心理状态[1]。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爾· 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他指出互动仪式是当前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互动的基础是获得情感能量,这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柯林斯系统探讨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强调了仪式的重要性。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观点,情境是互动的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不断发生互动,逐渐形成链条一样的互动网络关系,即互动仪式链;情感能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互动的根本动力,通过相互交流和彼此的情感的渲染,进而产生“群体团结”,并使得该群体中的成员获得相应的身份感,产生共同的认知体验。共享的认知体验为参与互动的成员身份带来的自我认可与情感能量的聚集,是互动仪式结果产生的前提;群体符号是互动仪式链生成的结果之一,是情感能量的结晶,通过制造有代表性群体的符号或神圣物,增强群体的团结、敬畏意识[2]。

二、小学体育渗透德育相关研究现状

小学体育是学生了解体育的初级阶段,更是培养德育的起始。在学校中体育课已不单单是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和学习体育技能的一门课程,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体育与德育进一步深化融合,青少年体育锻炼问题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5%的受访者指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仍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倾向突出,87.7%的受访者期待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力度[3]。这一方面体现出人们对学生体育与德育的双重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教育的不足,阻碍了德育的渗透,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升。

在学界,针对“小学体育与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颇多,观点各异。截至2019年3月9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小学体育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到相关研究成果1207条。本文借助中国知网检索工具,以2013-2019年的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利用CiteSpace 软件的共词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功能,绘制“小学体育与德育教育”领域研究方向的“论文图谱”,寻找最新的研究进展,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路径、研究主题(图1)。

由高频关键词共现图可知,围绕“小学体育”主题形成了诸多研究议题,“小学生”“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德育渗透”等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体育与德育的共振分析常见于研究者的笔端。彭智勇认为,体育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载体,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成果体现[4]。刘亚伟认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质,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地对学生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起到渗透德育教育的反作用[5]。针对如何具体实现德育的融合,不少学者侧重于“情感教育”“赏识教育”,探索“游戏教学”,并试图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新的教学场景。邹美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核心素养”“德育”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阐述了德育的内涵,发挥“游戏”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品德,多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德育[6]。欧阳永俊从情感视角提出,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体育教学要以情感服人,以学生为主体,要注重师生情感和谐等[7]。谢木根则分析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不断转变体育教学方式[8]。通过具体分析发现,大多相关研究文章出自小学教师之手,虽然具有丰富的案例分析,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观点,导致研究不够深入。

三、互动仪式链理论关照下小学体育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枯燥,缺少互动交流场域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如何达成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就涉及教学形式问题。尤其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说,“因材施教”显得极为重要,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果。但在具体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存在形式化、机械化、单一化等问题,甚至一些教师将体育课上成了学生们的“自由活动”课程,上课学什么教师教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便可以自由活动。教师们对于课程缺乏相应的重视,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做出改变,也导致学生对待体育课的认真程度不够。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教师忽略了教学情景的搭建,未能给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提供恰当的场域,不仅无法激发起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而且造成德育渗透失效,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降低了体育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的效能。

(二)教师权威遮蔽,情感连带建立受阻

在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情感教育的直观展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度,让学生更勇于在课堂中表现自己,这对于教学进度的推动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现阶段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体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权威,而忽略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情绪和学习风格,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总之,部分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师者权威”的阶段,过于强调权威的意义,遮蔽了情感的互动与表达,不利于师生间情感纽带的搭建。

(三)群体符号匮乏,难以激发集体认同

马斯洛在动机理论中提出,动机是一个人行为产生的基础。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需要,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层次的就是一种情感和归属的需要[9]。一个人只有从生活的群体中获得了这种需要的满足才能更加幸福,一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对它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个群体才能更加团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情感的维系需要符号载体与表达场域。从这一理论出发,现在的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教育还有待加强,主要问题表现在群体符号的匮乏,较难引导孩子们快速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生活的魅力。又因孩子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且以独生子女居多,凡事大多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足,对待集体中的事情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四、运用互动仪式开展体育与德育教育

(一)利用体育游戏,实现情景创设

小学生正是处于一个懵懂好奇,天生爱玩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进行机械的灌输,教学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厌倦的心理,对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下降,因而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受到影响[10]。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阶层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善于在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营造活动情景,拉近师生距离,利用情景创设出体育场景,让学生在体育中发挥爱玩的天性,讓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孩子的德育行为。教师应增强自身素质,在幽默风趣之余保持体育教学的严谨性和安全性,在课堂内增加一些小游戏的恰当引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达到快乐课堂的效果。荷兰学者赫伊津哈(John Huizinga,1872—1945)提出传播游戏理论,他表示,游戏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游戏是人自愿的主观参与,具有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验[11]。在游戏中设置组别竞赛,运用情景创设让学生体验感受团体接力赛,鼓励学生们拼尽全力完成比赛,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在竞赛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其更能感受到当下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让体育教学在实践中真正地落实,让学生学有所学,让教师教有所教。

(二)增强师生互动,回归情感传递

《心理学大辞典》有明确表述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首先,教师在课前做到根据课程进度制定本节课教授的内容和教学情景创设,提前摆好教学器材,通过这些细节和教师自身的示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不论干什么都要提前准备,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其次,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积极开展赏识和挫折教育,小学生在成功时得到老师的奖赏,在失败时得到教师的鼓励,教师更多地关心和赞扬学生,以增强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举办师生之间的比赛互动,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进行课间操等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课堂也可以合理地转换成有意义的德育教育课堂。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对某些突发事件的科学合理引用,不仅能够为德育渗透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12]。因此,教师要认真充分地准备好每一节课,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在课余,也要注重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和课外知识,为孩子们上一堂生动有趣、受益匪浅的体育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强化学生尊师重教的观念,培养高尚品质,增进师生感情,提升教学效果。

(三)建构群体符号,强化集体意识

群体符号为情感的凝聚提供场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队旗、队徽、队歌、红领巾、队干部标志等这些少先队的符号都带有不同的政治寓意,红领巾是中队旗缺失的那一角,意味着每一个少先队员都是队集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红色符号,建立集体认同,这既有利于提升体育教育的效果,又能够搭载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

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激发学生的班级认同感。老师们将学生们视同自己的孩子,将班级看作自己的“家”,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们,给他们树立起集体意识的标杆,激发起学生们对集体荣誉的认同感。同时要以实践活动为依托,让学生们切实体验成功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堂的独特性,将一个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上和课余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制作属于自己小组的组旗、组徽等属于集体共同认知的符号。同时,在体育课上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良性竞争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班风,展现良好的班级风貌,鼓励学生努力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在成功中增强班级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并且在开展团队比赛中,学生们摇旗呐喊、为团体加油打气、颁奖时团体成员带着队徽踏上领奖台等一系列仪式要素在特定的时空中组建起来。在这一场域和情景中,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表达和释放,集体意识再一次得到加强。

五、结语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成为发展德育的重要手段和关键载体,体育与德育的良性共振成为师生、家长关注的重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在体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研究发现,教师应当通过做游戏等方式创设互动场景;以身作则建立师生情感纽带;利用群体符号增强集体认同,发展多途径的德育教学渗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253.

[2][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2-106.

[3]中国青年网.重智育轻体育87.7%受访者期待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EB/OL].http://edu.youth.cn/jyzx/jyxw/201702/t20170209_9098084.htm.

[4]彭智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8(32):162-163.

[5]刘亚伟.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0):125-126.

[6]邹美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师友,2018(05):8-10.

[7]欧阳永俊.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析[J].青少年体育,2017(54):97-98.

[8]谢木根.情景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167-168.

[9][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生,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2.

[10]张剑英.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231-232.

[11][荷]赫伊津哈.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2+34.

[12]吴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8(33):166-167.

[13]杨湾.论少先队仪式的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德育,2017(21):21-24.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小学体育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