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下情绪调控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2019-09-09 06:26尹志华
体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

摘  要:作为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提出的“情绪调控”涵盖了对情绪的认识、不同情绪识别、情绪调控方法这三个方面。其中,情绪是一种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维现象,其功能包括激发、组织、维持和导向等;体育运动中的情绪主要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具体可采用表象、表情、活动、音乐、呼吸、颜色、暗示、气味、饮食、宣泄、转移和激化等方法进行调控。关于与健康行为的关系,认为情绪调控为健康行为养成提供了心理保障,是评判健康行为水平的指标,应该发挥情绪的主动调控在健康行为形成中的作用。在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广大体育教师要正确理解情绪调控的内涵及其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调控;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04-04

情绪调控作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提出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四大表现形式之一,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典型表现,而心理健康则又为整个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态度,可以是体验、反应、冲动和行为[1]。上述情绪表现在体育运动中也同样会出现,因此有必要对情绪进行调控,以促使情绪对个体的运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背景下,正确认识情绪调控的内涵,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对情绪调控的要求,对于广大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控并大力提升学生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非常关键。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情绪调控的内涵和健康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情绪调控的内涵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应“懂得不良情绪的危害,了解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变化特征,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2]。因此,经分析可知情绪调控涵盖了对情绪的认识、不同情绪识别和情绪调控方法三个方面。

(一)对情绪的认识

1. 对情绪定义的认识

关于情绪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罗峥等人[3]梳理了情绪的定义,认为比较有影响的包括生物学观点、机能主义观点、认知观点、组织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情绪进行了界定。其中,生物学观点强调情绪活动的生物基础或离散的情绪系统的机能模型,即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的神经生理基础,情绪独立于认知和其他心理过程,并与认知相互作用;机能主义观点认为情绪是在有个人意义的事件中,行使适应机能的多成分多过程的有组织的总和;与生物模型同时出现的认知模型强调情绪机能的认知基础, 即情绪被建构为认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认知建构;组织观点受系统理论和人性学的影响, 尤其是依恋研究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结构——发展框架,认为情绪发展是以结构转化作为特点的;社会文化观点强调社会或文化对情绪发展和机能的贡献,认为情绪是社会或文化建构的综合特性。

由上述有关情绪定义的各种观点可以看出,不同观点对情绪的定义在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如生物学观点和机能主义观点更加关注情绪的生理基础,而认知观点更加关注情绪的心理基础,组织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则注重于情绪的社会基础。由此可知,如果从单一的角度去对情绪进行界定,都无法涵盖情绪的所有方面。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情绪,与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相比有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特别是参与体育运动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非常显著。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或锻炼中对情绪进行深刻认识,理解情绪的定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现象,而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多维现象,且这些因素相互之间会产生交叉的效应。

2. 对情绪作用的认识

著名情绪心理学家Lazarus曾说过:“我难以相信,在研究心理现象或人与运动的适应行为时,能够避而不谈情绪的重要作用。那些忽视了这一点的理论和实践心理学是落伍的,应该被淘汰。”[4]因此,认识情绪的激发、组织、维持和导向[5]功能,对于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情绪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一,所谓情绪的激发功能,是指个体产生的体验能够刺激自身在思想或行动上产生某种倾向或行为。比如,在体育学习中,某个学生被另外一个学生眼花缭乱的篮球运球和百发百中的投篮命中率所吸引,这种视觉的刺激使得该学生产生了兴奋的感觉,因而便激发了该学生要努力学练篮球的动机和行为,包括购买篮球、安排学练时间、向高手请教等。再比如,双方在足球比赛中,某个学生作为后卫但却被对方前锋连续突破射门得分,并且还被该前锋用表情或手势羞辱。在这样的情境下,该同学发誓要练好足球,提高运动水平的动机被激发,迫使他利用一切时间勤学苦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打败曾经羞辱他的对手。情绪的激发功能犹如一根导火索,使得个体从一种状态转向另外一种状态。

第二,所谓情绪的组织功能,是指个体所产生的体验能够起到组织某项活动或产生某种组织行为的作用。在实践中,优秀的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练员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与自豪。比如,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某位同学曾经运动基础很差且体重严重超标,但经过刻苦训练,成绩进步明显,甚至还获得了省级比赛的名次等。在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渲染下,学生备受鼓舞,热血沸腾,深深地被该同学的经历所折服,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局面:不用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指挥或引导,学生会自发地进行努力学习或训练,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绪所产生的组织功能。

第三,所谓情绪的维持功能,通常是与组织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因情绪产生的组织行为如果不能够长时间维持下去,则很有可能会半途而废。因此,作为教师或教练员,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继续激发学生的情绪而让学生的组织行为持续下去;另外一方面,学生可能也会自发性地通过各种最有效的手段继续维持组织行为。而维持时间的长短,与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所产生的附属效应大小密切相关。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要把握好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产生的情绪的强烈程度,如果情绪不高,则产生的维持时间较短;如果情绪过于高涨,则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头脑发热,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

第四,所谓情绪的导向功能,是指个体所产生的体验能够在理念、价值观、目标等层面产生引导作用,从而促使个体向着某个方向发展。导向功能更多与认知层面的观念有关。比如,当学生在学篮球时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一种是单个篮球技术的逐步学习,另一种是注重比赛的完整篮球运动学习,因为这两种学习方法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一种方法所产生的体验是枯燥、乏味和对完整比赛的无尽期待,而后一种方法则是时时刻刻都在体验完整的比赛,即使初始阶段的比赛层次较低,但这并不妨碍比赛的发生。学生在感受到完整的篮球学习所产生的愉快体验之后,将在认知层面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即认为体育学习应该是注重整体的结构化学习,那么就会将其对体育学习的价值观导向完整学习,从而产生持续性的学习行为。

(二)不同情绪识别

情绪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形式,不同学者分类有很多。例如,《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认为人类有9种基本情绪,即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惧怕、兴趣、轻蔑和痛苦;而Ekman提出的6种基本情绪包括喜、惊、悲、厌、怕和怒;唐征宇则认为情绪包括心境、激情、紧张、焦虑等几种形式。实际上,不论情绪包括哪几种,体育运动中所产生的情绪都可以从正面和负面的角度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相对而言,目前体育领域对消极情绪的关注较多,而对积极情绪的关注则较少[6]。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积极的关注,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情绪。此外,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识别自身的情绪状态,还要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因为很多运动项目属于团体项目,同伴或对手的情绪通常会对学习或比赛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1. 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是指具有正面效应的情绪,通常体现为一种积极的状态。比如,罗素(Russell)曾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7]。Fredrickson则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8]。郭小艳等人则概括性地提出“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9]。总之,积极情绪是一种正面的体验,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状态,如逗趣、敬佩、感激、希望、激励、兴趣、快乐、爱、自豪、宁静等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积极情绪。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也能够经常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产生。比如,在健身健美操运动中,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一套3分钟以内的、连续6-8个简单组合的健身健美操基础成套动作,而其他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时,该学生会体验到开心、愉快、自豪等状态,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国外也有大量的研究证明,积极兴趣常常与良好的社会行为和操作成绩相关,如可导致乐于助人和慷慨大方的行为,可以成为提取记忆中自己内容的线索,进而对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产生积极影响。在团体运动项目中,同伴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体育学习会产生巨大影响,如在校园集体舞中,如果同伴面带笑容、情绪高涨、信心满满,那么这种积极情绪就会感染其他人,从而共同在积极情绪的氛围中完成高质量的舞蹈动作,以展现舞蹈之美。

2. 消极情绪

愤怒、焦虑、紧张、困惑、疲惫、羞愧、厌恶、嫉妒、悲伤和沮丧等词语经常出现,而这是典型的消极情绪表现。很显然,消极情绪是指具有负面效应的情绪,体现为一种消极状态。与积极情绪相比,目前人们更加关注消极情绪,这是因为消极情绪所产生的健康危害更大,这就是为什么《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识别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的原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能够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如在刚开始学习游泳阶段,对水环境所产生的恐惧感使得个体感到极度焦虑;刚下水时总是往下沉而产生的慌张感,会使个体对游泳学习打退堂鼓等。

当前,情绪识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通过心电信号(ECG)、肌电信号(EMG)、呼吸信号(RSP)、皮电信号(SC)等测试个体的生理信号,从中抽取出特征模式来识别情绪。但生理信号识别需要专门的仪器,因此在普通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可操作性不大。对于体育学习而言,学生更多可以通过表情识别的方式来识别情绪,如面部表情识别,观察表情痛苦还是愉悦;身段表情识别,观察动作是浑身颤抖、四肢僵硬还是身段灵活、姿势优美;语音情绪识别,倾听语音语调是响亮平缓还是急促等[10]。总之,学生不仅要学会识别体育学习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更要学会分析消极情绪产生的背后原因和变化特征,从而避免消极情绪对学习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

(三)情绪调控方法

在心理学中,情绪调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等。但对于普通学生的体育学习而言,从何种角度来进行情绪调控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掌握情绪调控的常用方法。我国著名体育运动心理学家马启伟教授和张力为教授总结了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些情绪调控方法,共12种(表1)。这些方法可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调控情绪或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情绪调控。

除了上述情绪调控方法之外,也有研究表明,体育学习或锻炼的地点也对情绪调控至关重要。如与室内运动相比,室外运动可以调节紧张、困惑、气愤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活力、满意感和幸福感,但同时也发现,减少户外运动可以使个体获得平静感[12]。因此,这便启示体育教师要注意上课地点对学生情绪调控所产生的影响。

二、情绪调控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一)情绪调控为健康行为养成提供了心理保障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最早的仅限于躯体健康到当前的多维健康观,人类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等方面越来越重视。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虽然躯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础,但实际上心理健康的关键性可能更大。比如,身体残疾肯定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生活不幸福,很多残疾人的幸福指数甚至远高于躯体健全的人。但是,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即使躯体很完整,但他們生活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医学上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病人最终的死亡,并不完全是因为疾病在生理层面使得这类个体到了生命的最终点,而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心理恐惧和消极情绪之中,加速了个体的生命死亡。据统计,门诊约有1/3的患者是在情绪不安的状况下发病的[13]。如果这些病人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延长寿命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在个体生活质量中的作用非常关键。而在心理健康中,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多负面的心理现象都是由消极情绪所引起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适当的情绪调控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健康行为形成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作为心理健康的典型指标,情绪状态可以通过体育学习或锻炼得到有效调控。因为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学习或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尤其是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产生的持续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学习或锻炼可使这种焦虑反应降低[14]。但遗憾的是,我国青少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偏高[15]。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情绪调控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中从目标设置、内容选择、方法选用、评价开展等多角度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反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控,帮助他们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健康行为养成提供了心理保障。

(二)情绪调控是评判健康行为水平的指标

如果评判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水平,那么则需要从4个表现进行评价。因此,情绪调控是评判健康行为水平的指标之一,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健康教育模块的学业质量标准中对情绪调控划分了五级水平,以方便体育教师进行学习评价(表2)。

由表2可知,如果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调控水平,则可以根据学业质量的5级水平来进行判断。比如,水平1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学习和生活中关注情绪变化”,水平2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运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较好的情绪稳定性”,水平3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运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水平4主要是要求学生“心胸开阔、乐观开朗、充满活力、积极向上”,而水平5则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精力充沛、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由此可见,从水平1到水平5,对于情绪调控的要求逐步提升,但不同水平的要求明显不一样。水平1只要求學生能够关注情绪变化,水平2则提高能够保持情绪稳定性;与前两个水平相比,水平3则要求学会调控并且能够保持;水平4和水平5则对情绪的要求很高,已经超越了情绪调控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情绪中生活、工作和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状态的一部分,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对于教师同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上述水平划分,为师生通过情绪调控的角度来评判学生的健康行为水平提供了参照标准。此外,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体育教师在参照情绪调控的学业质量对学生的健康行为水平进行测评时,可以考虑在表情观察等定性测评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定量的测评手段,如心率信号、呼吸信号等,从而提升测评的精确性。

(三)应该发挥情绪的主动调控在健康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情绪调控是被动防御过程还是主动调节的过程?这是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即大家都会认为情绪调控是主动调节的过程。但实际上在现实中并非如此,绝不部分情绪调控都是一种被动防御的过程,即在某种情绪状态已经产生之后才开始进行调节,但这就像“有病之后再进医院治疗”一样是一种“马后炮”的处理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情绪调控大多发生在某种情绪已经产生之后,比如在体操中练习支撑跳跃类动作时,很多学生害怕收腿时触碰跳箱导致摔跤,一直不敢收腿,同时也产生了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但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都是等到学生出现了这种消极情绪之后才进行被动处理,而并没有在学习之前就主动意识到学生可能在此内容学习中会产生消极情绪,因而也没有提前主动对紧张情绪进行调控。如果体育教师总是处于情绪调控的被动防御状态,实际上主要是在尽量弥补消极情绪产生的负面作用,而不是在发挥积极情绪所产生的正面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从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在体育教学中变被动的情绪调控为主动的情绪调控,提前预估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并主动进行预调控。实际上,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课前的备课中花大量时间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和调控方法,摸清这些情绪的变化特征。体育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体育课中所掌握的情绪调控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去,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学习中主动进行情绪调控时,不能仅仅只关注消极情绪的调控,更要关注积极情绪的主动调控,如将某些同学的喜悦、兴趣等积极情绪以恰当的方式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将积极情绪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罗峥,郭德俊.当代情绪发展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2,25(3):310-313.

[4]王力.情绪心理学——从日常生活到理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6.

[5]唐征宇.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0.

[6]洪晓彬,刘欣然.体育运动领域情绪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9):66-70.

[7]Russell J A,Feldman B L.Core affect, prototypical emotional episodes,and other things called emotion: Dissecting the elephant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805-819.

[8]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 218-226.

[9]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10]唐嵩潇.情绪识别研究述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10):109-114.

[1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8-187.

[12]高淑青,张连成.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运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3):75-80.

[13]何菊平,刘晓芳.心理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兼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齐鲁护理杂志,1995,1(4):23-24.

[1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8.

[15]尹志华.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1):13-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6CTY01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