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军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6)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产业纷纷转型升级并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及素养提出新要求。2020 年7 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要求建设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以培养现代产业发展所亟须的人才[1]。2023年3 月7 日,教育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持续发展第二批国家和区域产业急需的,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现代产业学院[2]。产业学院建设是国家践行科教强国、应对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变革、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当前,在“双高计划”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以改革为驱动,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将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融入且深入产教融合发展中,是高职教育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要素及路径的研究相对匮乏,已有的文献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理念与困境、建设典型及办学模式研究等,较少用定量的方法去分析产业学院建设要素以及建设路径,探索不够深入。本文以扎根理论、系统理论为依据探讨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要素及路径,探究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关于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构建的产业大学,以网络和通信设备为基础,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向学习个体提供教学产品,提升个体就业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3]。我国产业学院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学者覃晓航在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提及创办产业学院[4]。但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的产业学院研究来源于实践,如浙江、广东等省的职业院校与本地政府、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由此,关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集中于近十年,主要是探讨产业学院的内涵、类型和性质、建设理念与困境、建设典型以及模式等方面,随着实践跟进其内涵、类型、模式等也在不断演变。区别于传统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学校整体角度,服务对象精准,高职院校与一个集团公司(企业)合作,整体服务于产业。二是二级学院分体角度,各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资源融合、合作共赢,进行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三是系统联合角度:以“一体化”系统思维,用“共同体“的形式,从“产学研训创”方面深度合作,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因内涵差异,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1+1”模式,高职院校的一个专业或专业群与一个企业合作,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广科长隆旅游产业学院等为典型,或是整个高职院校与某公司整体合作,如黑龙江职业建筑学院与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第二种模式“1+X”模式,高职院校一个专业群对多个企业的模式,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为典型,该院与西门子、新大陆、施耐德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第三种模式“1+1+X”模式,为“1 个专业群+1个龙头企业+X 个企业”或“1 个专业群+1 个协会+X 个企业”的办学模式,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制造产业学院为典型;第四种模式“X+X”模式,多个院校与多个企业打造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产业学院联盟,以绍兴文理学院为首,联合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院校与多个企业成立产业学院[5]。纵观产业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典型院校的发展经验,运用扎根理论、系统理论,找出高职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要素及路径,丰富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相关理论,同时促进高职教育链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本研究以探究高职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要素以及路径为目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以及问卷法,结合典型职业院校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案例进行文本分析,运用编码流程,进行识别、分析和提炼高职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具体构成要素,为后续量化分析奠定基础。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要素及框架
通过案例分析,编码提炼出建设产业学院的具体措施有29 个项、11 个类别,进一步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要素及构架进行实证分析。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采用SPSS21 软件分析,用因子分析法验证并修正产业学院建设要素及构架,以便为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提供数据依据。
问卷的设计主要以表1 为依据,邀请专家及同行进行语言和项目的修正,确定问卷初稿,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测试,最终确定问卷定稿。问卷由三个前言说明、基本信息、问卷正文三个部分,共计基本信息4 题(含性别、职务、年龄、了解高职院校与否)以及29 个正文题(表1 中提炼项)组成。问卷采取李克特5 级量表,1—5 五个选项,程度由不注重、比较不注重、一般、比较注重、注重依次递增。
问卷随机抽取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专业教师、管理者、高职教育领域专家及相关人员填写。问卷在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发放,发放问卷160 份,回收152 份,有效问卷147 份。问卷基本情况如下:男性75.51%,女性24.49%;高职院校专业教师65.31%,高职院校管理者14.29%,高职教育领域专家8.31%,其他相关人员11.10%;年龄分布30 岁以下8.16%,31~45 岁73.47%,46~69 岁18.37%,60 岁以上为0。
采用SPSS21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提炼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要素。
可信度采用Cronbach's 值(Cronbach's 值>0.8 较好)和题项总体相关系数(CITC值>0.35 较好)作为测量标准。本研究Cronbach's 值为0.982,CITC 值均大于0.5,说明该问卷总体可信度较高。
效度分析用来分析问卷的测量质量,其内容效度已请相关专家审阅,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用因子分析检验。如果KMO 值>0.8,因子载荷值>0.5,就可以认为结构效度良好。效度检验的KMO 值为0.828,df 值为406,sig 值0.000,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以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特征根大于1 的公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提取了3 个公因子,因子载荷均在0.5 以上,累计方差解释量为78.809%,说明问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因此,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得出产业学院建设有三大维度,我们将其归纳为需求导向、资源基础以及管理平台。结合前文扎根理论的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结果,本研究对产业学院的建设要素及框架进行修正,结果见表3(p7)。
表3 修正后的产业学院要素及框架
由此,我们整理出产业学院建设的架构:一级要素包括需求对接、管理对接、资源基础对接;二级要素包括人才培养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制度建设、机构建设、文化建设、人培方案、育人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基地建设;三级要素包括为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为政府政务决策咨询服务、为产业提供人才等。
根据产业学院建设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在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变革以及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接区域发展和产业需求。产业学院由多方参与建设,需兼顾各方利益需求,深入调研了解各方需求:首先,对接当地政府需求,了解本地发展规划和部署,对接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政府战略部署。其次,对接行业产业企业需求,明确产业的痛点、企业难点,解决产业发展具体问题,帮助产业转型升级;再次,对接高职学生需求,明确学生对职业、岗位及创业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明晰各方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产业学院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能提升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院特色[6]。
各方诉求表达、信息交流、项目合作、产品研发等都需要平台,平台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包括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各类管理制度章程、多方联动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加入退出机制等为组织的有序运行提供规范;机构建设与具体协作功能匹配,有便于诉求表达、信息交流、日常运作的综合协调机构,有负责技术研发、项目开发的技术技能创新研究中心;有解决产业综合性问题的协同创新联盟,有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合作、就业创业的服务中心;有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文化建设帮助建立统一合作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这些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各方树立合作理念、明确分工协作与权责利,为产业学院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有目标引领,有组织保障,为资源融合提供支持,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政企行校联动,在政策、资金、设备、师资、教材教法、育人模式、基地等方面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政府出台政策,发挥指导引导作用;校企行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课程建设中融入企业先进理念、工艺和技术,进行教材教法配套改革,融入典型案例和榜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设优质特色课程,探索育人模式;校企师资共享,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企业导师进入学院授课,培育“双师型”教师,共育师资;共同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融入先进企业的部分一线设施设备和信息化设施,实现专业与生产岗位链接。各类资源整合,有利于校企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