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的对话

2023-12-25 22:40钟明蔚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日本文学孤独

【摘要】孤独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主题,亦是当代社会热度不减的关键词之一。日本第136届芥川奖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位女性同住一年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知寿与吟子在年龄和面对孤独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却最终走向和解。本文从社会背景、生死观念、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了一老一少的人物设置与其互动情节的意义,以及作家对于孤独、老龄化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孤独;老龄化社会;日本文学;青山七惠;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03

日本当代女作家青山七惠2007年凭借《一个人的好天气》获得第136届芥川奖,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她的作品多以年轻女性的成长为主题,继承了日本私小说的文学传统,尤其是心境小說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基于当代社会的现实背景,表达对小人物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反思。《一个人的好天气》讲述的是年轻女孩知寿面对人生的困境与迷茫,与孤独和解的故事。

小说中老太太吟子的角色与主人公知寿相互对照,在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探讨年轻人的孤独之外,作者也充分关注了老年群体,不仅揭露了当代社会的某些弊病,亦对“孤独”这个永恒的话题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青山七惠的作品多着眼于当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现实,学界对青山七惠的研究更加关注其女性主义的表达与当下日本社会年轻人如何自立的主题。而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有一大主题便是对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尤其是对孤独问题的探讨。这一颇具普适性的主题赋予了作品更强大的生命力,亦是青山七惠作品不可忽视的一大主题。《一个人的好天气》以“一个人”为题,却为何设置两个看似天差地别的人物形成对照?青春少女与迟暮老人的冲突与和解有着怎样的意义?先行研究中对该作品巧妙的人物设置和相关情节上的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以跨代同居的情节为切入点分析主人公心理问题的解决,试探究文中有关孤独的主题和启示。

一、无缘社会中的两代人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我”(三田知寿)的成长经历,同居老人荻野吟子则是仅次于主人公的重要角色,以第二个视角观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若把一老一少两个角色放到现实背景下,可见小说是从两代人的立场对当下社会的人际关系展开了思考。

城市化、数据化的洪流冲淡了人情,交通和通信手段日渐发达,持久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却日渐难得。陪伴的成本变高,孤独成为许多独居青年和空巢老人的日常。当代日本陷入“无血缘”“无社缘”“无地缘”的危机,NHK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将其总结为“无缘社会”危机。[1]传统社会的血缘、社缘和地缘走向淡化:由于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结构演变、非正式雇佣增加、城乡经济不平衡加剧等原因,人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再如从前般紧密、与同事、邻居的联系逐渐减少。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老龄少子化、孤独死、自杀率增高等社会问题与无缘社会不无关系。[2]

文中的知寿成长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幼时母亲忙于工作,对她疏于关爱。长大成人后的知寿性格孤僻而敏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理解,却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知寿高中毕业后放弃升学,独自赴东京打工,安全起见在母亲的要求下与70岁的远房亲戚吟子同住。吟子在知寿到来之前常年独居,很少与亲戚朋友联络。然而她性格开朗热情,似乎丝毫不为独居生活而郁郁寡欢。东京对于初来乍到的知寿来说充满了陌生与孤独感:职场中脆弱的人际关系让她无所适从、大都市的快餐式爱情纷纷以失败告终,她选择用自我封闭来避免孤独的伤害,尽可能地避免与外界的接触,包括对于自己而言若即若离的母亲,她亦无法理解非亲非故的吟子对她日常生活上的关心。

而吟子把孤独看作一种常态,她乐于助人,把生活经营得丰富多彩。她给予素未谋面的知寿足够的包容和恰到好处的关爱,察觉到知寿的敏感和抵触之后,适时与她拉开距离,让她不至于产生过多的社交压力;在她陷入失败的悲伤时给予她安慰和怀抱,逐渐让知寿放下心防,成了她在他乡的依靠,治愈了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知寿与吟子是社会中的两个边缘人物,却也是许多普通人内心的写照,是当代社会人际关系问题的缩影。

二、关于孤独的对话

在无缘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知寿与传统的“有缘”社会走来的吟子相遇,相处,逐渐成为彼此的依靠,她们都面对着人生的孤独,知寿把孤独看作伤害,紧闭内心却被孤独再次刺伤,吟子经历了风风雨雨,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用强大的内心与孤独达成了和解。她们面对孤独的态度截然不同,最终在吟子的陪伴与影响下,知寿逐渐敞开心扉,决定追求内心的强大,于是离开吟子家迎接新的人生。

作者由此做出了她对孤独的阐释:孤独不是局限于某个年龄层或某类人群的特殊情绪,而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并寄托了一种从无缘到有缘,从人际关系的淡泊冷漠到再次相连的希望。这也是作者设置相互映衬的两个角色,吟子与知寿的原因所在。文中有较多的篇幅用在一老一少的互动和对话上,吟子作为理解孤独的“前辈”引导着刚刚走向社会的知寿,影响了知寿关于“内与外”“生与死”的看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内与外的对话

日本社会学者中根千枝提出,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内外意识,人们对于自己集团内部和外部的态度有所不同,但日本社会内外意识的特点是其具有排他性,即一旦归属于某集团,便与内部成员保持紧密联系,对外部较为排斥。[3]论其对个人心理上的影响,这种内外意识在现代社会普遍淡化的人际关系之下,更会激化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土居健郎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一书中分析到,日本社会原本有着可以互相依赖的土壤,内部的人是可以依靠的,外部的人则不可,但随着明治维新以后的近代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由重视共同体到重视利益转变,社会关系复杂化,人们要找到可以依赖的对象越来越难。[4]现代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使得人们越来越难找到可以依靠的内部社会,而面对外部社会,又始终不能信任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种内外意识使得一些原本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人更加陷入无法挣脱的孤独泥潭,正如小说中的知寿。关于这种现象,作者借一老一少人物之口展开了讨论。

知寿孤独感的来源,除了原生家庭的阴影,还有她与社会的“失联”。文中,作者把吟子家的位置设置在电车线路旁的古旧小院,颇具象征意义。知寿经常在院子里对着电车发呆,想象着上面乘客们的生活,却始终无法想象自己融入其中的场景,结尾,走出内心困境的知寿乘上了那列电车前往新的目的地。

电车象征着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隔离带,过去,知寿的内部世界即原生家庭已经分崩离析,面对若即若离的母亲,即将成年的知寿急切地想要自立,身心的依靠都仅剩自己。在吟子的帮助下她克服内心的阴影,把吟子家视作人生中新的避风港,然而此时她明白,一味依靠吟子、与屋外的世界划清界限是无法真正融入世界的。她需要丢弃过于严重的排他的意识,避免走向极端。文末,知寿通过自己的努力即将正式入职公司,离家之前她问吟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吧?”吟子告诉她“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5]132

在知寿眼里,自己的舒适圈是安全可靠的,未知的外部世界则相反,而吟子则不然,她对变化万千的世界保持热情与好奇心,也会主动结交新朋友来充实她的生活,努力避免自己与社会的隔绝。而更重要的是,与年轻的知寿相比,她经历过人生的历练,懂得内心的强大和充实才是真正的精神依靠。在她的眼里,没有内与外,只有自己和世界,而自己的悲欢喜乐、生老病死亦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她欣然拥抱世界的同时,也在拥抱了自己;她欢迎知寿这个新成员的到来,知寿的到来也温暖了她的晚年。她一方面邀请知寿体验她丰富的老年生活,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打破知寿封闭的自我圈子;另一方面,在知寿苦恼于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无法直面内部与外部的冲突时,吟子开导她“嵌不进模子里才是人之常情”[5]88,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一切,积极地尝试和探索,总能找到自己的归宿和价值所在。

内外意识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文中关于内外世界的讨论,也可以看到作者对日本人传统的内外意识的反思,也是作者对于如何面对孤独这个问题的回答:面对孤独在于强大自己,人不应该依赖于内部或者外部,而是要打破内外的界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作者也以此升华了吟子这位老人的形象,对老龄化社会投以关切的目光和积极的希望。

(二)生与死的对话

跨代同居的故事安排体现了两个角色各自年龄的特点,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知寿理解吟子的过程,也是她理解生命和死亡的过程。少女知寿象征着生的一端,老人吟子象征着死的一端。

故事的开始,知寿走进吟子的老宅,屋内挂满了吟子曾经养过的猫的照片,气氛沉闷而压抑,她对吟子的第一印象就是垂垂老矣的古怪老妪。而随着相处时间渐长,知寿对死亡的理解亦逐渐加深。尤其是经历吟子的突然病倒后,知寿感受到衰老和死亡并不遥远。和吟子面对面时,知寿总觉得“在活到了这个岁数的人面前,恍惚觉得对方不会继续老化,只有自己朝着前方的苍老飞速地坠落下去”[5]45。眼前的老人看似与自己毫不相干,却又宛若镜子另一面的自己,暗示着人生的结局。她不禁思考,若是有一天自己也会迎来独居的晚年,该如何自处。但吟子给知寿看到的并不是孤苦伶仃的寂寞晚年,正是一个人的好天气。

她在走向死亡的吟子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老人历经过无数次爱恨和离别,品尝过无数次孤独的滋味,孤独已然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人不能摆脱孤独,但永远可以积极面对孤独。文中没有具体交代吟子的人生经历,但从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中不难看出,是她对生命的热爱照亮了人生的前路,温暖了自己的晚年和知寿的青春。认识到这一点的知寿不禁感慨,“可能的话,我还是愿意永远那么年轻,不经受世事磨难,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想尽量锻炼自己的肌肤,成为一个能够经受任何磨难的人。”[5]41因此,她更加坚定地选择离开吟子,锻炼自己的羽翼,开启新的人生。

知寿面对老人吟子,由一开始的陌生,到熟悉并理解,这期间伴随着她对衰老的不解、好奇,对无常与死亡的恐惧和敬畏。面对未知的人生,她得到了鼓舞,勇于面对孤独,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知寿通过理解死亡从而体会到热爱生命的过程,体现了日式的死亡美学:死是生的另外一种形式,死亡与美紧密联系;[6]以及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和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三、跨代同居模式的现实意义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的孤独死等问题凸显,小说也体现了老龄化社会下作者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小说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充满智慧、幽默、乐观的老人形象,描绘了一幅优雅从容的晚年图景。年轻主人公知寿的到来,也是吟子夕阳生活中的一抹色彩。

小说中有关老人吟子对年轻女孩知寿的影响的方面着墨较多,而在现实生活中,跨代同居也不失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在日本,多地政府鼓勵大城市求学、务工的独居青年与当地独居老人共享房屋。例如小说获奖五年后日本福井大学和福井政府共同推出的一项鼓励年轻大学生与老人共居的寄宿项目,一方面,鼓励独居老人向年轻人出租空余的房间,重新利用住房资源的同时,年轻人可以与老年人共同分担生活压力、为老年人消除寂寞感以及帮助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可以通过这段经历缓解心理压力、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有助于解决空心病等心理问题。[7]荷兰、美国等欧美国家也正在对跨代同居模式进行探索。例如荷兰一些养老院鼓励年轻大学生免费入住。[8]美国的Nesterly(“空巢计划”)社交平台招募年轻志愿者与老人合租,为老人提供生活帮助、解决陪伴难题。[9]近年来,该模式亦在我国社会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例如2021年的纪实综艺节目《屋檐之夏》,邀请三位独居老人和多位沪漂青年体验短期的共居生活并进行观察记录,呼吁增强代际交流。[10]

诚然,跨代同居的模式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但打破代际隔阂、鼓励代际互动,实现年轻一代和老年人的互惠这一理念是值得借鉴的。既然孤独是现状,那么沟通则更是必要,小说中独特的人物设置是基于老龄化社会与跨代同居模式的探索这一社会现实,更是寄予了作家用关爱融化冷漠,用沟通架起桥梁的希望。

四、结语

本文从社会背景、内外意识、生死观念、现实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一个人的好天气》中,一老一少人物设置与其互动情节的意义,分析主角知寿如何在吟子的影响下,走出孤独的局限,探究了其背后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静观知寿和吟子的一年四季,读者亦参与了这场有关孤独的对话。知寿与吟子分别代表着无缘社会中两大独居人群,她们同样经历着人生中的孤独时期,却代表着两种面对孤独的态度,最终在吟子的影响下,知寿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勇敢出发,故事在这里走向结局。然而现实之中,有无数人会面临与她们相似的难题。作家基于社会现实,着眼于平凡日常生活,唤醒了读者心中质朴而纯粹的温柔和善意,也寄托了作者的期望:令人感到孤独的不是地域的分离,而是心的隔绝,令人变得空虚不安的不是独居的现状,而是尚未强大的内心。人生的变幻莫测就如同天气的阴晴不定,离别相聚、酸甜苦辣皆是日常,摆正心态,勇敢向前,才能获得自我的成长,迎来属于自己的好天气。

参考文献:

[1]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译文纪实系列·无缘社会[M].高培明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4.

[2]陆贝旎.日本“无缘社会”的成因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6):89-93.

[3]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M].东京:講談社,1967:48-49.

[4]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阎小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8-79.

[5]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M].竺家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6]李沛红.日本文学中的极致审美——死亡美学[J].青年文学家,2019,(18):118-119.

[7]叶丽珍,曾素梅.论“共享房屋”的新经济模式——以独居老人与年轻人的共住问题为例[J].大众投资指南,2018,(14):18-19.

[8]石顺江.老少共居:荷兰养老院的新思路[J].老同志之友,2016,(24):39.

[9]Nesterly.How does Nesterly work?[EB/OL]. https://www.nesterly.com/,2020-05-21.

[10]李阮.从代际区隔到代际互惠:银发综艺节目《屋檐之夏》的双向治愈探索[J].视听,2022,(06):51-53.

作者简介:

钟明蔚,女,广东肇庆人,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猜你喜欢
老龄化社会日本文学孤独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真人图书馆与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
比较视野中的日本艳情文学观
论日本文学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人口老龄化与图书馆报刊服务探究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以房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