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丹,余海秋
(1.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泰国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湄公河国家即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这五个中南半岛国家,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与太平洋、印度洋交汇地带,地缘战略意义突出,多种利益复杂交织,是各方权力和利益角逐的焦点。①卢光盛、金珍:《超越拥堵: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路径探析》,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7期,第99页。冷战结束以后,各国与湄公河国家建立了众多的国际合作机制,如1992年提出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1995年提出的湄公河委员会(MRC)、1996年提出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1999年提出的柬老越发展三角(CLV)、2000年提出的恒河—湄公河合作 (GMC)、2003年提出的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经济合作战略 (ACMECS)、2004年提出的柬老缅越合作(CLMV)、2008年提出的日本—湄公河合作(JMC)、2009年提出的湄公河下游倡议(LMI)、2011年提出的韩国—湄公河合作(KMC)等。
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泰国总理巴育、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通邢、缅甸副总统赛茂康和越南副总理范平明在启动仪式上共同将从澜沧江—湄公河途经六国的不同河段中采来的水注入启动台水槽,实现了“六水合一”,正式宣告澜湄合作机制诞生。澜湄合作是首个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启动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合作机制之一。
湄公河国家华人华侨数量众多,缅甸、越南、泰国是历史上重要的华人移居地,柬埔寨、老挝则有大量的中国新移民。邓小平早在1993年就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了很多贡献。”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侨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7页。2013年,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举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30多年来,华人华侨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商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各地投资兴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合作。”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广大华人华侨功不可没②新华网:《习近平致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2013年9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5/c_117506805.htm,2022年3月5日。。在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进程中,华人华侨尤其是华人新移民结合其发展背景、专业能力、交往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进程得以稳步推进。因而,如何更好地凝聚“侨心侨力”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湄公河国家地缘战略意义突出,是各方权力和利益角逐的焦点。在澜湄合作建立以前,湄公河国家间的确已经建立了众多的国际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未有效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湄公河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滞后,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实现地区繁荣与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协力共同推进。澜湄合作契合时代和现实发展需求,与既有制度有着紧密关联。澜湄合作成员的广泛性、合作领域的综合性以及与多项制度的互补性,使其成为湄公河地区既有制度的“补充者”。③卢光盛、金珍:《超越拥堵: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路径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7期,第111页。
本文之所以采用“华人新移民”一词来代替华人华侨,是因为有既定的时代背景。作为起步较晚的合作机制,澜湄合作需要覆盖的内容更广,需要合作的程度更深,无论是开展工作的难度,还是实施细节的难度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合作机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发挥华人新移民的作用,因为其既有普遍的华人华侨所具有的传统优势,又有时代性的前沿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有“弯道超车”的潜在优势和执行能力,可以成为助推澜湄合作的重要生力军。在推进澜湄合作的过程中,推进的动力、支撑和保障同样重要,华人新移民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是实实在在的建设者、执行者、推动者,是对湄公河国家华人华侨既往工作的传承、发展和超越。本文在推进澜湄合作背景下,分析华人新移民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新时期助推澜湄合作的路径与方法。
2014年11月13日,在缅甸内比都召开的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建立澜湄对话合作机制的倡议,并得到湄公河国家积极响应。④人民网:《李克强抵达内比都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缅甸》,2014年11月1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13/c1024-26011516.shtml,2023年3月8日。此后,在中国推动下,2015年两次召开澜湄对话合作外交高官会,六国开始探讨澜湄合作概念文件,明确了澜湄合作机制的基本目标,即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互信和睦邻友好,推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人文交往,扩大贸易投资,改善互联互通,促进水资源合作,力争将澜湄流域六国建成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发展共赢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11月12日,澜湄合作首次外长会在云南景洪召开,宣布正式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王毅外长明确了澜湄合作的基本精神、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对澜湄合作的发展作出了整体和长远规划。
在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之初,中方就“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多层会议领导机制的设想,搭建起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工作组会这四级机制。领导人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旨在共商合作大计,引领合作方向。外长会每年举行一次,重点是推动合作倡议落地。高官会和工作组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举行,负责具体落实和推进共识。中国还倡导成立了澜湄合作国家秘书处,并将其设在各成员国外交部,具体职能是协调联络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澜湄国家,推进合作;推动合作项目落实和舆论宣传。在工作组级别,逐步建立起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等六个联合小组,并成立了水资源合作中心、环境合作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为政策对话、人员培训、项目合作、联合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撑。
澜湄合作针对流域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设计了三个重点合作领域,全面对接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政治安全领域,密切高层交往,鼓励各国议会、政党、民间团体加强交流,增进互信与了解;加强治国理政交流,坚定支持彼此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地区国家内政;加强边境地区管理合作,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结合次区域整体发展目标和各自发展需求,发挥互补优势,积极深化经贸投资,加强软硬件互联互通,促进金融政策协调合作;合理有效,开发利用资源能源,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人文领域,积极探讨在六国间互设文化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弘扬本地区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教育政策、职业培训等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媒体、智库、妇女、青年等交流和合作。①李志斐:《六水合一、命运与共:中国澜湄政策一览》,《世界知识》2019年第19期,第32—33页。
2018年1月10日,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与会六方一致同意形成“3+5+X合作框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海关、卫生、青年等领域合作。自此,澜湄合作开始从培育期朝着成长期迈进。2020年8月24日,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与会六方共同打造了水资源合作、澜湄合作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接两大亮点,深化了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民生等领域合作,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自此,澜湄合作从快速拓展期进入全面发展期。
作为首个由流域六国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在过去七年里,形成了“发展为先、务实高效、项目为本”的澜湄模式,展现了“天天有进展、年年上台阶”的澜湄速度,培育了“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贡献了区域治理的“澜湄方案”和“澜湄智慧”,从而为“金色五年”的全面发展新阶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②外交部网站:《王毅谈澜湄合作四点成功经验》,2021年6月8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106/t20210608_9137497.shtml,2023年3月8日。
澜湄合作增进了次区域政治互信,政治安全合作稳步推进。六方共同建立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联合工作组会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架构,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成果丰硕。澜湄合作推动次区域国家日益呈现共生共荣的发展态势。2020年以来,国际贸易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而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贸易额却逆势上扬。中国现已成为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老挝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通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专项贷款,以及援外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中国积极支持柬埔寨暹粒新国际机场、老挝万象电网改造、越南永新燃煤电厂等40多个重大基建项目。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罗勇工业园区、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建设。澜湄合作促进了各国间民心相通,社会人文合作日益密切。澜湄合作正式启动后的五年间,累计有2万余名湄公河五国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并在华学习,澜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云南培训了4万余名来华务工人员,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并开展了500多个惠民项目。此外,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还举行了形式灵活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澜湄合作媒体峰会、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大型采访活动、澜湄国际电影周、澜湄电视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论坛、澜湄职业教育联盟论坛等,并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有力提升了“澜湄认同”。①周方冶:《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社会主义论坛》2022年第5期,第49页。
本文所界定的中国新移民主要指改革开放以后移居湄公河国家的移民,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新移民。这一阶段的移民与历史上其他阶段的华人移民相比较,在移民动因、移民特征和移民优势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时代性。
进入21世纪后,新移民向湄公河国家流动,除了“求生存”外,更多的是“谋发展”。本文将中国新移民的类型分为以下四类:
1.技术和投资移民
这种类型的移民人数最多,占比最大,表现最为活跃。许多中国人看到了在湄公河国家开展业务的机会和渠道,因此,他们来湄公河国家建立了各种规模和形式的企业,特别是在各地区进行投资,例如租赁土地和雇用当地农民种植香蕉、榴莲、橡胶和其他农产品,以及在湄公河沿岸开展业务。这些举措使中国新移民在当地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经济力量。他们通过现金流动、财富分配和创造就业机会,给湄公河国家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教育移民
由于教育水平和教学方式的差异,湄公河国家吸引了部分中国新移民。与发达国家相比,泰国和越南的生活费和学费相对较低,学习氛围、环境和文化与中国相似;湄公河国家的许多旅游景点在中国很受欢迎;而且,泰国、越南等国的教育质量相对较好,因此有许多年轻的中国人选择来泰国和越南接受教育。一些中国学生一进入湄公河国家就看到了就业机会或创业机会,并在毕业后留在了该国。有人认为从商会带来较好的收入,因此为了追求商业收益而辍学;也有一些学生不熟悉语言,导致学习困难,但留学交流使其完成了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获得了停留的资格。
汉语教学志愿者是中国新移民中较为有趣的现象。最初,汉语教学志愿者是湄公河国家教育部与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汉办”合作的产物,旨在促进湄公河国家的汉语学习和教学。这些汉语教学志愿者被派往湄公河国家各地的学校,在各个辖区机构教授汉语,即基础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职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私立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和非正式与正式教育办公室等。每年都有数千名汉语教学志愿者进入湄公河国家,在项目结束后,许多汉语教学志愿者选择通过找其他工作或创业的方式留在该国,成为新移民中比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群体。
3.劳工移民及其他
在湄公河国家务工的中国工人虽然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但也因其劳动技能数量、有吃苦耐劳精神而成为湄公河国家紧缺的技术熟练工,导致了湄公河国家对中国工人的高需求。然而,大多数中国工人仍然是“非法”的,他们居住在中国投资地及商业繁荣的地区,如泰国罗勇府、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等地。由于湄公河各国对劳工签证的限制,这些劳工移民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取得合法的身份和地位,导致其交友及社会融入程度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对雇主的依附程度也较高,即使换工作也是跟随着雇主迁移。
从事其他职业的群体,由于中国投资不断增加,需要大量的既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又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会被中国公司雇佣,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在短期内学会当地的交际用语,而且愿意带薪加班,在当地具有相对竞争力。许多中国人来到湄公河国家从事各种工作,例如公司职员、工程师、技术师傅、口译员和自由职业者。
4.休闲养老
湄公河国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很多依亲、休闲度假、养老的中国移民。有些人为了起居便利还会在当地购买住房,近年来就有大量中国公民在泰国清迈、普吉岛等地购买公寓。也有一些人计划在退休后来湄公河国家定居,因为与其居住地相比,当地医疗水平较高且生活成本适中。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人与当地人通婚后就定居在所在国。他们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开创事业,其中的大多数人生活都有保障,实现了“落地生根”。
1.移民原因多样化
湄公河国家有着悠久的中国移民历史。据史料记载,从素可泰时期开始,就有中国人航行到泰国进行贸易,而且两个国家之间互派大使建立联系。随后,泰国的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华人聚集区,形成了保存至今的“唐人街”,拥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这些中国移民被归类为“中国老移民”,或者被称为“海外华人”,其中大多数人是为了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而迁到湄公河国家。该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成为当地的基础劳动力,他们在对象国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但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中国传统和价值观。较好的适应性和融入性,使得中国老移民能够“落地生根”,不需要再迁移。中国老移民通常根据各自的家乡或宗族特点成立协会。然而,新移民比老移民受教育程度更高;性别比例也有较大的变化;新移民会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而再次迁移,而且他们并没有和自己居住的国家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2.文化多元性更加突出
从目前来看,研究湄公河国家华人移民的适应问题,多以“同化”“多元”作为理论范式。一般来讲,华人移民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化特征,因而很难在短期内被当地文化所同化,在适应与融入的过程中,他们会保持自己的文化圈子和民族特性,呈现出来的是多元的本土化方式。许多湄公河国家都形成了华裔聚居区,除了传统的“唐人街”,甚至有“新唐人街”。华人移民在移民社区里表现出与自身的文化特征相适应的社会流动与族裔经营方式。湄公河国家的华裔新移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个新迁移群体,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也引起了湄公河国家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在湄公河国家的华人新移民并不是以移居为目的,而是谋求发展机遇的“动机移民”,但由于调查难以真正深入最活跃的华人移民群体内部及调查样本量有限等原因,研究总体还有一些不足。
3.移民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有所提升
移居到湄公河国家的中国新移民属于中等收入以上的移民群体。这些人离开中国不是因为动荡或困境,而是为了追求更适合自身的发展机遇。
总体来说,这些中国人受过良好教育,有商业天赋,愿意承担风险。因此,他们主要是为了积累财富而开展业务、经营工厂和投资。即使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其熟练程度与吃苦精神均高于湄公河国家的劳动力,这一点在湄公河各国的开发项目中得到了体现,有的人甚至是随着以前在中国大陆的企业向湄公河国家迁移而进入湄公河国家,因此他们的雇主并没有改变,改变的仅是工作地点。
1.人口规模大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海外华人华侨总数逾6000万,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①王辉耀、康荣平:《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页。泰国、缅甸和越南是海外华人华侨的传统聚集地,老挝和柬埔寨则是新华人聚集地。海外侨社“三宝”,即侨团、华校和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基石,是增进与海外华人华侨联系的天然桥梁。湄公河国家有数以千计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华人华侨社团及华文学校,有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华文学校有教师近万人。近年来,一批以华人新移民为主的专业社团大量涌现,成为拓展住在国与中国的联系、促进东西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2.经济实力强
遍布全球的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分布广泛。国侨办数据显示,全球华商企业资产总规模约5万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覆盖区的华商经济实力占世界华商经济的2/3以上,世界华商500强企业约1/3集中在东盟国家。①巍斌:《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战略》,《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58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侨商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侨商投资企业占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70%。如泰国正大集团,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在中国投资设立外商企业的单位,目前在华企业300多家,总投资超千亿元。近年来,中国新移民通过跨国实践活动,活跃于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但华商经济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提升潜力。
3.人力资源丰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外华人华侨职业呈现多元化。特别是华人新移民凭借自身的高素质、高技能,彻底扭转了老一代华人华侨“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的职业取向,向金融、教育、信息服务、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拓展,向“三师”(工程师、医师和会计师)和“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发明家)转变,成为澜湄合作的宝贵人才和“战略资源库”。②聂传清:《从“三把刀”到“三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4日,第2版。这些精英活跃在经贸、文化、科技、金融等各个领域,对拓展国际经济科技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华人新移民加快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其参政意识不断提高,一些华人成为所在国的各级政府官员,使华人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4.融通的天然纽带
华人华侨是中华民族的海外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对祖(籍)国和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又在海外深耕多年,已经盘根错节地根植于住在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既熟悉住在国的法律法规、社情民意、风土人情,又与故乡亲人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文化认同。特别是海外华商常年与住在国有商业往来,他们熟悉当地社会需求和民众需求,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脉资源,既能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落地生根、入乡随俗,又能以住在国接受的形式和手段进行内外联通,促进中国与海外的交流和合作。这是华人华侨的独特优势,他们是连接中国与住在国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华人新移民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这个独特优势,使天然纽带焕发时代光彩。
移居湄公河国家的华人新移民,其移民动机、移民来源和移民方式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和与中国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澜湄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呈叠加趋势之际,唯有在既有经验基础上守正创新、开拓新思路、筹谋新方法、出台新举措,方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切实把握深化澜湄合作的新机遇。③周方冶:《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社会主义论坛》2022年第5期,第49页。在新机遇下,如何做好湄公河国家华人新移民的工作、凝聚“侨心侨力”、更好地发挥华人华侨参与和促进澜湄合作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湄公河次区域多边合作由来已久,我们当前要充分认识澜湄合作的三个新机遇。一是澜湄合作向纵深发展。澜湄合作在湄公河次区域的外圈层与内圈层都已扎根,并开始朝着纵深方向延伸,但中间圈层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珍珠般散落的中小城市串联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曾是困扰各类多边合作的核心难题。随着互联互通的稳步推进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串联湄公河次区域中小城市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显现。二是民生项目更精准。湄公河次区域基层的情势复杂,存在族群矛盾、宗教分歧、领土争议等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纠葛不清,因而对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难点、堵点、痛点,都必须具体情势具体分析,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情况的通用解决方案。随着澜湄合作步入全面发展期,迫切需要立足当地诉求,切实解决项目落地的基层“最后一公里”难题,精准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这将有力夯实澜湄合作的社会根基与民意认同。三是沟通渠道有待完善。随着澜湄合作的持续深化发展,其涉及领域和动员层级都在渐次拓展,使得垂直架构的科层化现象日益明显,开始影响澜湄合作的沟通效率。因而,有待进一步的机制下沉,构建紧贴社会现实的政产研(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沟通网络,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反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的问题与诉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深化共识,从而切实维护来之不易的“澜湄效率”。
新冠疫情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全球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的冲击前所未有,也引起了冷战结束后3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社会思潮的跌宕和起伏。当前,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宣介与传播,使之成为澜湄合作的价值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以多边主义取代单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无论国家大小,无论实力强弱,都可以参与到对国际事务和世界性难题的商讨、建设和成果共享中来。这不仅带动了周边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弥补了自身发展力度不足的问题,而且为推进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提供了经验借鉴。广大海外侨胞尤其是华人新移民,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要发挥好华人华侨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促使澜湄合作走深走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第17页。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华侨除了率先回中国投资兴业外,还热心以慈善捐赠回报中国社会,而中国的发展也为他们的事业提供了成长空间。双方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共赢,他们也因此成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不可忽视的群体。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第22页。,华侨华人不仅在经济上回馈与反哺家乡,更在潜移默化间对社会精神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涵养了“爱拼才会赢”的侨乡文化内涵。③中国新闻网:《林胜:如何促进海外侨胞融通中外?》,2023年6月5日,https://www.chinanews.com/hr/2023/06-05/10019642.shtml,2023年6月20日。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第23页。。湄公河国家的华人新移民生活在湄公河各国,他们熟悉住在国民众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及文化背景,可以用当地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充分展现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同时,他们能够促使各国人民在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在互鉴中超越利益冲突,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澜湄提供持续的人力、智力支持。
2022年7月在缅甸举办的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上,六国同意共同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全球发展倡议先行区、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建设更为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同时,湄公河五国都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积极响应全球安全倡议,积极参与和探讨两大倡议框架下的合作。当前,中国正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为湄公河国家发展带来新的利好,也将为澜湄合作增添更大动能,为次区域实现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如鱼得水”的华人新移民生活在湄公河国家,不同代际的侨胞、不同类型的侨团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他们在事关华人华侨生存发展和族裔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上,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持续深化侨团联系侨胞、服务侨胞、保护侨胞的作用,拉紧侨胞情感纽带,帮助侨胞排忧解难,助力侨胞事业发展。
按照澜湄合作的新态势,根据华人新移民的不同情况及其与祖(籍)国的亲疏程度,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工作时,应该根据各个群体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及宣传口径,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画出最大的同心圆。①廖小健、黄剑洪:《新时代开展华人华侨工作的路径探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129—139页。例如,大陆新移民,对祖(籍)国抱有深厚感情,他们关注中国的消息和动态,既看重中国的利益,也看重居住国的利益,希望把握国内发展的大好机遇,希望参与中国与居住国的各种合作。因此,对于他们,可以呼吁“爱(祖籍)国爱乡”,可以着重介绍国内的澜湄合作政策与成效,引导他们把握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使他们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通过华人华侨社团,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是我们开展海外华人华侨工作的传统做法。在外部条件或多种压力下,各地的华人华侨先后成立了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文缘等“五缘”社团组织。各级各类华人华侨社团,经常不定期地组织会员活动,如聚会联谊、座谈演讲、出国考察,另外还提供沟通信息的平台、发放各种宣传资料、提供完善的网络资讯服务等。在澜湄合作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新华人组织建设,对新华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使之适应自媒体全媒体时代要求。
针对当前澜湄合作推进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现在的“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难点”“堵点”,如已通车使用多年的昆曼公路,沿线部分民众认为促进当地发展有限,老百姓获得的实际利益较少等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深耕泰国70余年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华人新移民组织的扶植与支持,以实际行动促进民心相通,支持华人新移民在对象国开展工作。
为进一步发挥华人新移民在促进澜湄合作中的作用,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华人新移民开展工作。可以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做好亲华友华人士与积极分子的工作,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积极扶持扎根于湄公河国家社会的华人新移民组织,以保证工作的深入性和扎实性、可靠性。尤其是在人员的选拔上要经过长期观察、定向培养,发挥爱国人士和积极分子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象国获得更多话语权以及更多的华人新移民的依附。另一方面,对华人新移民组织中的爱国人士和积极分子,除了传统的表彰方式以外,还在于培养新生代力量,使其真正成为对象国的亲华派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