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庆,胡玉燕
颈动脉超声可通过测定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来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即低危患者无需治疗可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等预防疾病,高危患者则需给予二级预防及相关治疗[1]。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S)阶段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该时期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通过检查可发现血管内-中膜厚度(IMT)有变化,可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2]。相关研究指出,在体检时通过测量CIMT可以得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高血压引起的中层细胞肥厚的证据[3],且该处斑块的形成通常与心肌梗死、高脂血症关系密切,加之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慢性炎症性进展性疾病,因此明确CIMT 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早期诊断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 例SAS 患者,SAS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4]中的标准,即颈动脉IMT≥1.0 mm 为内膜增厚,IMT >1.3 mm 为有斑块形成。依据IMT将所有患者分为内膜增厚组(40 例)与斑块形成组(46 例)。内膜增厚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5 ~80 岁,平均(56.6±7.1)岁。斑块形成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35 ~80 岁,平均(56.8±7.1)岁。纳入标准:(1)无重要动脉血管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引起临床症状,存在血管壁增厚、硬化、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情况,经超声检查及动脉造影技术观察到动脉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等;(2)年龄34 ~80 岁;(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严重障碍;(2)高热、感染、肿瘤及结缔组织疾病;(3)参与研究前服用非甾体药物、抗生素及调脂药物;(4)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36 例),男22 例,女14 例;年龄34 ~80 岁,平均(56.5±7.4)岁。3 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经绍兴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颈动脉IMT 测定 利用HP Image Point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测定,线阵式探头(7.5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低枕,协助其头略微后仰并偏向检查的对侧;取样部位为颈动脉总分离叉1 与2 cm 分叉处,颈外动脉分叉处1cm或者更远,颈内动脉分叉处1cm或者更远,测量时机选择舒张期末,待收缩期管腔扩张时斑块厚度降低,该时期可测得CIMT最低值。为了测量数据的准确及稳定性,均由一组有5 年以上丰富经验的超声科医师采用三段式测量方法获取图像,在测量5 次后取平均值。
1.2.2 实验室检查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取上清液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C2、载脂蛋白C3、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 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采用双抗夹心ELISA 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 )水平。
1.2.3 饮食指导 内膜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合计86例患者给予饮食指导,所有患者实施为期3 个月的饮食干预,干预期间每2 周电话跟踪随访1 次,了解患者执行情况,同时每月门诊定期复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饮食计划,3 个月后分析营养性指标变化情况。(1)合理膳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量(脂肪摄入量低于总热量30%,其中动物性脂肪≤10%),低胆固醇饮食(每天低于500mg),且限制蔗糖、酒摄入;控制总热量(膳食热量与消耗达到平衡,控制体质量);每天摄入盐量低于6g;增加谷物类摄入,维持谷物类占总热量55%~65%。(2)控制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增加鱼类摄入,少食或不食禽类皮(减少脂肪摄入),限制动物内脏、肥肉、猪油、棕榈油、黄油、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对于年龄较大者应当以鸡肉、鱼肉、各种瘦肉、豆制品为主。(3)提倡“地中海饮食”,①主要以自然营养物质为基础,依据患者的家庭情况及口味等制定饮食计划,并且学会利用“食物交换”选取每天摄入食物,控制总热量。②提倡摄入大量蔬菜、面包、谷物和种子;本地种植、季节性新鲜蔬菜;水果、果醋可作为日常餐后甜点;日常脂肪来源可摄入橄榄油;摄入少量的乳制品(奶酪或酸奶);鸡蛋摄入量每周少于4个;少食用红色肉类;可每天饮用少量葡萄酒。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 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 组血脂水平比较 3 组TC、TG、HDL-C、载脂蛋白C2、载脂蛋白C3、载脂蛋白A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 组LDL-C、载脂蛋白B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3 组血脂水平比较
2.2 3 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组hs-CRP、IL-6、TN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3 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CIMT 与LDL-C、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内膜增厚组CIMT水平为(2.10±0.39)mm,斑块形成组CIMT水平为(6.10±1.44)mm,平均(4.10±2.38)mm;CIMT 与LDL-C、hs-CRP、IL-6、TNF- 、载脂蛋白B均呈正相关(均P <0.05),见表3。
2.4 饮食指导前后血脂水平及CIMT比较 干预前后TNF- 及CIMT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LDL-C、载脂蛋白B、hs-CRP、IL-6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均P <0.05),见表4。
表4 饮食指导前后血脂水平及CIMT 比较
自1986 年来利用超声测量所得的CIMT 值与显微镜测得的CIMT 值相近开始,不断有研究证实显著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CIMT 值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相关研究提出,CIMT 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着良好相关性,即CIMT 增高,意味着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增加,其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评估冠心病存在与转归的窗口[6-7]。
本研究测量的时机选择为舒张期末,可测得CIMT最小值,该测量时机与选取部位也与美国超声心动描记学会特别成立的专家小组测定CIMT时规定的注意事项一致[8]。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体检者、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人群的LDL-C、hs-CRP、IL-6、TNF- 、载脂蛋白B水平具有差异性,且斑块形成人群上述水平最高。分析原因:(1)LDL-C 水平被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开始与持续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9],且HDL-C 水平异常也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2)载脂蛋白B 主要存在于HDL、LDL 及极低密度载脂蛋白中,LDL 颗粒经由载脂蛋白B、LDL 受体的内吞作用从血浆中清除,若存在异常则LDL 清除延迟,导致载脂蛋白B 水平上升,其可作为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指标[10]。本研究结果显示斑块形成组的LDL-C、载脂蛋白B 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这提示该类患者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深可导致血脂水平紊乱。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IMT 与LDL-C、hs-CRP、IL-6、TNF- 、载脂蛋白B 水平呈正相关,这与吴丽君等[11]研究结果相似。hs-CRP 属于典型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其水平高低能够反映出炎性因子的强弱,而IL-6与多种炎性因子成正比,能够调节巨噬细胞的浸润与分化,并通过上调黏着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增强炎症反应。TNF-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及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12]。相关研究也证实炎性与心肌缺血程度相关[13],该水平持续升高可增加冠状动脉事件风险,考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不断增加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氧化损伤越发严重相关,这也说明了氧化损伤与脂质过氧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关键指标。这一发现为临床诊断SAS 疾病及评估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SAS 是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其可以导致血脂水平异常,且随着病程延长可降低动脉血管弹性,使得心脏脉压差不断增加,继而加快动脉粥样化速度,致使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在日常体检中对于血脂异常者可常规监测颈部超声及炎性因子水平,以便于早发现、早预防及早治疗。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