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辉(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上海 200042)
笔者近来从上海戏剧学院退休副研究员王昆处,发现一本由余上沅生前完成的译作《情感心理学》的手稿。目前学界以《余上沅戏剧论文集》、张余编《余上沅研究专集》所收余上沅著述较为齐全,但其中均未见此译作。荣泽民在《余上沅著译作品系年》的“编者附记”中特别提及1954 年至1963 年间,余上沅在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期间中所撰写了大量讲稿,也未见该稿。[1]
因何会藏有该手稿?据王昆所述,作为上海戏剧学院1958 届表演系毕业留校任教的她,1961 年至1964 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时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的吴仞之。在此期间,为撰写研究生论文,她与导师吴仞之曾探讨过表演理论名著《演员自我修养》。该书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简称“斯氏”)在关于“情绪记忆”的那一章中曾引用里波的“情绪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因与其研究议题相关,吴仞之就将余上沅的亲笔译稿交给王昆参考。于是,该手稿就一直就在王昆处保存至今。
1959 年9 月,余上沅从复旦大学中文系调至上海戏剧学院[2],先后在戏剧文学系及戏剧研究室从事相关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王昆则任该研究室的干事,负责行政事务。同时余上沅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先后开设了“编剧概论、剧本分析、西洋戏剧史等课”[3]。据王昆推测,这项翻译工作应是时任副院长,且分管戏剧研究室的吴仞之交给余上沅的。②详见采访整理内容:王昆口述,顾振辉整理《我对戏文系几位老师的回忆》,采访人:张璟,陈莹,顾振辉;被采访人:王昆;采访时间:2022 年2 月28 日;采访地点: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师休息室。另据荣泽民《余上沅著译作品系年》记载,在1961 年4 月9 日余上沅完成《情感心理学》的翻译工作后,在当年9 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室编印了余上沅对于贝克《戏剧技巧》的“节译初稿”。亦可见,在此之前,余上沅就已开始了相关的翻译工作。参见荣泽民.余上沅著译作品系年[M]//张余.余上沅研究专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371。参见:余上沅节译初稿,(美)贝克.戏剧技巧[Z].上海: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室,1961.9.封面。
据手稿封面(图1)所示,该稿是里波(芮波)《情感心理学》的初译稿,在“余上沅初译”下注有“1961·4·9”,所以该手稿应是完成于1961 年4 月9 日。笔者比对上海戏剧学院档案室所藏之“余上沅干部档案”中的笔迹,可以断定该手稿确为余上沅亲笔所书。同时,该稿封面“余上沅”三字被红笔画叉,反映出余上沅在当时被认定为“历史反革命”的尴尬身份。
图1.余上沅译《情感心理学》手稿封面
也就是说,该稿应是余上沅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室工作期间,受吴仞之副院长所托,于1961 年4月9 日完成的翻译作品。
该译稿由余上沅亲笔誊写于16 开大小的白纸上,于今看来已略微发黄与破损。该手稿除扉页外,在每两页的右上角有红色带圈的数字来标注页数,以“②”为起始,共标注有64 页。故而,该除去封面之外,该书共有127 页。在第126 页即正文最后一页的右下角,译者标注该稿“约五六万字”。据笔者整理统计,该稿的字数约在五万一千余字。全书分两部分,算上“导言”与“结论”共有29 个章节。
细读之下,笔者发现译稿的章节架构中存在着一些误植之处,余上沅将第二部分的第七章误植为第六章,因而在该译稿中,第二部分中有两个“第六章”。此外,里波原著中的导言系全书导言,但不知为何余上沅在译稿中将其误植于第一部分的开头之处。
余上沅在扉页的摘要中对该书介绍如图2 所示,笔者将扉页文字整理为:
图2.余上沅译《情感心理学》手稿扉页
希波著:感情心理学
Th. Ribot: 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摘要)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普通心理学”,分为十二章,前六章讨论快乐和痛苦,后六章讨论感情及记忆。第二部分分为“专门心理学”,分为十四章,讨论生存本能、恐惧、愤怒、同情;自我表现,性的本能,从简单到复杂的感情;社会的和道德的感情,宗教感情、审美感情、智识感情;正常性格、失常性格;及感情生活的衰退,另有导言和结束语。全书共443 页。[4]
该译稿末页的“摘译者附记”的内容如图3 所示,笔者整理为:
图3.余上沅译《情感心理学》手稿末页“摘译者附记”
本书出版年月虽不明确,但在本书内引文中提到的某一作品则注明系在1895 年出版(见原书p.405);那么,这本书的出版,当在1896 年左右,距今约六十五年。
摘译者附记
1961.4.8
笔者依据该手稿的自然页数,将目录整理如下:
摘要 …………………………………………… 1
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学 ………………………… 2
导言:感情生活的发展 …………………… 2
第一章 肉体痛苦 …………………………… 4
第二章 精神痛苦 …………………………… 4
第三章 快乐 ………………………………… 5
第四章 病态的快乐和痛苦 ………………… 6
第五章 中间状态 …………………………… 7
第六章 快乐和痛苦的结论 ………………… 8
第七章 感情的性质 …………………………10
第八章 感情的内部状态 ……………………13
第九章 感情的外部状态 ……………………14
第十章 分类 …………………………………16
第十一章 感情的记忆 ………………………17
第十二章 感情及概念的联系 ………………25
第二部分 专门心理学 …………………………29
导言 ……………………………………………29
第一章 生理形式上的生存本能 ……………34
第二章 恐惧 …………………………………36
第三章 愤怒 …………………………………39
第四章 同情及各种柔和的感情 ……………45
第五章 自我及其感情的表现 ………………50
第六章 性的本能 ……………………………54
第七章 从简单的感情转化为复杂的感情 …57
第八章 社会的和道德的感情 ………………63
第九章 宗教感情 ……………………………69
第十章 审美感情 ……………………………73
第十一章 智识感情 …………………………92
第十二章 正常性格 …………………………96
第十三章 不正常和病态的性格 ………… 111
第十四章 感情生活的衰退 ……………… 115
结论 ………………………………………… 119
摘译者附记 ………………………………… 127
为查考该稿翻译的原著,笔者据手稿所提供的作者信息,在上海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内查得Th. Ribot的著作有8 部,其中1 部为英文,其余均为法文,其中未发现同名书籍。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结果与上海图书馆的检索相同。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统内检索到馆藏状态为“无可借复本”的同名书籍,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中所提供的信息来看,该书共有455 页,出版发行者为位于美国纽约的华尔特·斯考特(N.Y.: Walter Scott, n.d①其中的“n.d.”即为英文“not dated”的缩略词,意为“未注明出版日期”或“日期不详”。),未注明出版日期②笔者引用的是章泯翻译的版本,参见(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郑君里、章泯译.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三联书店.2018:165。该章节也有别的译者译为“情感记忆”该译法与余上沅相同。参见:(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叶红,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204。。笔者曾辗转致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并向馆长信箱发邮件请求协助查阅,得到的答复是馆内确已不存在该实体书。有检索信息说明馆内曾确有此书,后因种种原因而佚失③咨询时间:2022 年7 月15 日上午九时许及中午11 时至下午2 时左右,咨询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北学习支持部及闵行学习支持部。在此由衷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任慧同学提供的帮助。馆长周健教授电邮回复时间:2022 年7 月18 日23 时09 分。馆长在回复中提及,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图书馆系统内有相关馆藏记录。此时笔者已查得港大图书馆的相关馆藏。。笔者而后在香港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内查得1897 年、1898 年和1911 年出版的同名英文书籍。现将这三个版本的详细信息整理如表1。
表1.香港大学图书馆藏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三个版本详细信息
查阅版权页,可知它们的出版单位均是位于伦敦出版业中心的主祷文广场(Paternoster Square,又称巴特诺斯特广场)的华尔特· 斯考特出版有限公司(Walter. Scott Publishing CO.,LTD)。同时,该出版商还与美国的查尔斯· 斯克里布纳之子(Charles Scribner's Sons)公司合作。该公司1897 年时位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597 号,1898 年和1911 年的版本上显示均在153—157 号。
笔者进一步查考、比对后,发现这个三个版本的正文所标示的页数均为443 页。三个版本的第405 页中均载有“Fouilée(1895)”。此外,1897 年的版本中的版权页及全书其他部分中,均未标注出版年份。
凡此三者,均与余上沅手稿末尾“摘译者附记”中描述相吻合。据此,笔者断定,余上沅的亲笔译稿《情感心理学》所翻译的原著应为英国伦敦的出版商华尔特·斯考特出版有限公司联合美国纽约出版商查尔斯· 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在1897 年为Th. Ribot 出版的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余上沅如何得到该书?目前来看有三种可能,一是余上沅在1923 至1925 年间在美求学期间所购,但该书并非戏剧专业类书籍,同时余上沅留学期间经济状况并不宽裕,是否会购买这样一本非专业的书籍尚存疑。余上沅三子余安东教授曾告知笔者,余上沅在1949 年以前,就将自己大多数的藏书(包括美国留学时所购得的)捐给了国立剧专的图书馆。1949 年以后家中藏书不多。④据笔者对余安东微信采访,时间:2022 年7 月14 日。所以该可能性不大。
第二种可能是,余上沅在1960 年左右,受吴仞之之托,为完成该翻译任务,在上海的旧书店里“淘”来。笔者多年前曾有缘偶遇余上沅的长孙余壮,在与之闲谈时,他曾提及其祖父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时,时常会带着年幼的他到愚园路上的旧书店里“淘旧书,有些还是英文原版的”⑤谈话时间:2011 年9 月4 日晚,地点:上海市东湖宾馆宴会厅。。余上沅之子余安东也向笔者确认其父在新中国成立后会常去旧书店淘书。⑥据笔者对余安东微信采访,时间:2022 年7 月14 日。但在当时日趋严峻的历史氛围中,英文原版书在上海市面上流通的情况如何恐怕也不乐观。而且,要在旧书店中有针对性地找到此书,亦如大海捞针。
第三种可能是,余上沅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借来原著进行翻译。在当时,上海戏剧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两校关系较为紧密。据王昆所述,她当年的研究生论文涉及表演心理学方面的议题。她就在吴仞之的指点下,赴华东师范大学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她也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做过研究生论文报告。⑦详见采访整理内容:王昆口述,顾振辉整理《我对戏文系几位老师的回忆》,采访人:张璟,陈莹,顾振辉;被采访人:王昆;采访时间:2022 年2 月28 日;采访地点: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师休息室。所以余上沅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借来该书并进行翻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中可能性最大的。只可惜该书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内已无留存,否则书后的借书卡上或许会有余上沅的借书记录。
章泯在抗战时期译有《演员自我修养》,在第九章“情绪记忆”⑧笔者引用的是章泯翻译的版本,参见(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郑君里,章泯,译.北京:三联书店,2018:165。该章节也有别的译者译为“情感记忆”该译法与余上沅相同。参见(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叶红,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204。中,他特地以页下注明里波为“法国心理学家,著有《感触心理学的问题》一书阐明此说”。[5]168但该注释并未提及余上沅所译的原著,那么斯氏在撰写《演员自我修养》第九章时所参考的里波著作,究竟是原著前文所考确的《情感心理学》,还是章泯在注释中所试图暗示的《感触心理学问题》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章泯所提《感触心理学问题》指的是里波的哪本专著。郭本禹在梳理法国早期机能心理学发展中提及,里波在1910 年时曾出版专著《情感心理学问题》[6]。因此,章泯所提《感触心理学问题》,指的应是里波于1910 年出版的法语论文集Problèmes de Psychologie Affective。从弗朗西斯·琼斯(Francis Jones)对该书的述评可知,该书汇集了里波5 篇关于情感心理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第二篇论文是有关于情感记忆的。该文为作者纯然的情感记忆理论提供了额外的论据。但这些论据将依据读者对情感过程的定义,而被接受或拒绝”。①原文为:The second, on affective memory, brings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 writer's theory of a purely affective memory, —evidence which will be accepted or rejected according to the reader's definition of affective process. 参见Francis Jones: Reviewed Work: Problèmes de psychologie affective by Th.Ribo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Jan.,1910, 21(1): 176。笔者认为,前述斯氏在《演员自我修养》的第九章中所举的例子,有可能是来自于里波的这本书中的第二章。
其次是判断依据的确定。笔者发现,斯氏在该章中为了引入“情绪记忆”的概念,特意引用“两个旅客为潮水冲到礁石上,在他们得救之后,他们叙述他们的印象”[5]168-169为例来展开论述,并明确说明该例系源自里波的研究。可见,该事例可以作为查阅里波原著并予判定的依据。
经多方查找,笔者在北大图书馆系统内查得当年由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所藏的Problèmes de Psychologie Affective(1910 年初版),在上海图书馆则发现有1924 年的第三次印刷的版本。笔者辗转查得北大图书馆所藏该版原书,发现该书第二章“La Mémoire Affective”(情感记忆)里并无斯氏在《演员自我修养》第九章中所提到的“旅客因潮水而受困于礁石”的相关内容。
于是,笔者重新研读余上沅所译里波原著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中与“情绪记忆”相关的章节内容,即该书第一部分第十一章。笔者在该书第152 页至153 页上,发现确有相关事例的记载,笔者试译如下:
某人曾站在一块礁石上,几乎被潮水包围,眼看海潮在上涨,他拼命地向岸上冲去,并安全地到达了海岸。但当他回忆起此事时,这种情绪并没有回到他身上。几年前,在君士坦丁,我曾差点掉进隆美尔峡谷。当我想起那场意外时,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眼前的风景、天空的状态、景点的所有细节;但唯一再现的感受是背部和腿部的轻微颤抖。②原文为:C——, who, when standing on a rock, narrowly escaped being surrounded by the tide, sees the waves rising, and recalls his desperate rush for the shore, which he reached in safety; but the emotion as such does not return to him. At Constantine, some years ago, I nearly fell into the gorge of the Rummel. When I think of the incident I can see before me quite clearly the landscape, the state of sky, all the details of the spots; but the only return of feeling is a slight shiver in the back and legs. 参见Th. Ribot: 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 London: W. Scott, 1897:152。
需要指出的是,里波在原著中紧接该例之后另举“自己在君士坦丁堡掉入悬崖后的回忆印象”后方才展开理论性的阐述。可见斯氏在《演员自我修养》第九章中并非严谨的学术引用,而是依据其论述需要而进行了带有自我发挥的转引,因而并不与里波的原著内容完全一致。但据此可以断定,斯氏在撰写《演员自我修养》第九章中所参考的里波专著应为1897 年用英语出版的The Psychology of the Emotions,亦即余上沅1961 年进行翻译的对象。从而亦可证实余上沅翻译此著,对于后学进一步理解学习斯氏表演理论体系的参考价值。
《情感心理学》的原著作者里波(Théodule Ribot,1839—1916,又译作芮波、希波、李朴、里博、李波特等),被认为是法国心理学的创始人[7],被诸多心理学史家视为法国心理学之父[8]。1897 年出版的《情感心理学》的版权页上介绍他是“法兰西学院教授、《哲学评论》的编辑”[9]。同时,笔者在台湾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中查得,该书曾在2010 年时再版。可见里波在心理学领域的成就,至今仍被西方世界所关注,亦可见其著作的译介价值。
另据笔者所查,里波的《情感心理学》问世10年后,唐演重将此书的前两章从日文转译为中文,并发表在了当时的刊物上。据笔者所查,我国最早翻译里波《感情心理学》的应是由唐演重转译,并刊登在1908 年3 月与4 月发行的刊物《学海· 甲编(文科、法律科、政治科、商科)》第一年第三号至第四号上。该刊系由“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发行于日本东京。据刊内标题及原文来看,该译稿“爰据市川源三氏译本亟绍介其大要,供吾国人有志心理者教学时参考资焉”。[10]
唐演重的译稿在《学海》连载两期,可在之后的“第一年第五号”中便未见其后续,该刊此后或已停刊[11]。故而,在目前可见的译文中,仅涵盖里波原著的“绪论 感情生活之发展”[10]“第一部 一般心理学”“第一章 物理之痛苦”“第二章 精神之苦痛”[12]。笔者在细读其内容后发现,该译稿系唐演重依据自市川源三郎所翻译里波(当时被译作李朴)的法语版《感情心理学》(La Psychologie des Sentiments)进行的摘要式转译。但后续译文目前尚未见载。所以该译稿虽然刊出最早,但并非对里波情感心理学的完整译介。从内容上来看,该译稿用无句读标识的文言文写就,大意上与余上沅所译相近。故而,相较于唐演重的不完整译稿,笔者认为,余上沅在1961 年的译稿可谓是中文世界对里波《情感心理学》的首度完整的译介。
笔者进一步细读里波原著内容,并对比余上沅的译稿后发现,余上沅的翻译手稿,如他在稿件封面与后记所标示的那样,“初”与“摘”是该稿件的特点。也就是说,余上沅并未对原著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在把握原著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式的归纳性陈述。从整个译稿内容的呈现上来看,余上沅在译稿中,有十处标明“略”或“从略”,四处“不赘”或“不赘述”。余上沅通常省略了里波原著中所举的案例以及对于前行研究过于繁复的梳理。其译述的内容往往着重于梳理归纳原著各章节的大体脉络与主要的观点与结论。如原著起首的“导言”就有21 页之多,但在手稿中,余上沅仅用了两页的篇幅就予以概括。又如,原著第一部分“专门心理学”的第一章至第三章共有36 页之多,而余上沅亦仅用了两页的篇幅就完成了这三章的介绍。
此外,如前所示,余上沅在书名与作者的译名上尚未统一。如他在译稿的封面上写的书名是“情感心理学”,作者为“里波”。但在在扉页部分,则写为“感情心理学”与“希波”。虽然这两个译名并未背离原意,也无伤大雅,但这样的“前后不一”也体现出该手稿“初译”的特点。
余上沅《情感心理学》译稿的发现,可进一步丰富学界对他晚年学术成就的认知。据荣泽民此前的梳理,余上沅在1954 年11 月至1961 年9 月间,并无问世的作品。①参见:荣泽民.余上沅著译作品系年[M]//张余.余上沅研究专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371。此后余上沅的译作只能以“陈时”为笔名发表。该手稿正是余上沅这一时段的译作,是他调至上海戏剧学院后,尚不为世人所知的工作成果。进一步论,《余上沅戏剧论文集》(1986)、《余上沅研究专集》(1992)长期以来是研究余上沅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近年来相关研究在不断推进,余上沅著述的整理工作仍有完善的空间。
该译稿是中文世界首度直接且全面地译介法国心理学大家里波的《情感心理学》。余上沅翻译此书的初衷是帮助上海戏剧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从心理学的维度去理解斯氏的“情绪记忆”理论,只可惜受限于种种历史原因,该译稿没有正式发表或出版,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实为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桩憾事。但在今天看来,它仍有助于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强调“内心体验”的斯氏表演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