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编了一些优秀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应在关注文本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明确教学目标,渗透革命元素;借助背景资料,追溯革命岁月;创设时代情境,培植革命情感;品析文本细节,体悟革命精神;拓展“阅读链接”,弘扬革命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黄继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编了一些优秀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这类课文应在关注文本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下面以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为例,探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渗透革命元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年都进行微调。综观教材,其在篇目总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却在逐渐增多。比如新增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而《金色的鱼钩》则由六年级下册调整到了六年级上册,取代了《在柏林》等。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要研读教材,理解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意图,明确课文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在教学目标中渗透革命元素,避免学生在阅读时因目标把握不准而事倍功半。
《黄继光》现为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2篇精读课文。而在之前的教材中,则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两者从文本上看没有区别,而教学功能则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忽略课文性质的变化,继续按照之前略读课文的要求进行教学。我们应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并且联系课后习题,发现新增简要复述课文和体会句子对表现人物品质起到的作用等要求,从感受人物出发渗透革命元素,传承革命精神与文化。确定阅读目标为:(1)找出描写黄继光动作和敌军火力猛烈的语句,体会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2)想象战斗场面和英雄行为,能简要复述;(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雄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借助背景资料,追溯革命岁月
新课标提出,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2]。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与学生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容易让学生产生疏离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背景资料,借助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资料追溯革命岁月,以丰盈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可以在教学伊始出示《抗美援朝行军图》,带领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外国侵略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妄图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由此,10月25日成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而课文中的上甘岭战役,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通过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了解“阵地战”“597.9高地”等较为陌生的名词,感受时间之紧、任务之重,以及战争的残酷。播放《鏖战上甘岭》视频片段,并补充“黄继光自从踏上了去朝鲜的土地,就立下了‘不立功不下战场的誓言,在营参谋长同意了他的请求后,就把母亲写给他的最后一封家书交给了营参谋长,他这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完成任务”等资料,体悟黄继光的英勇无畏。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形象的优势,把最为深刻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比单纯地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文章情感,更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借助背景资料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优化阅读教学的目的。但背景资料在课堂中的呈现并不是随意而为的,教师只有依据教学需要勾连整合,在课堂中精准地呈现,才能凸显背景资料的助学价值,实现1加1大于2的整合效果。对于革命题材课文教学来说,教师引入的背景资料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三、创设时代情境,培植革命情感
革命文化教育不是直接灌输革命教育的知识,我们必须在革命文化題材课文和学生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创设情境,用学习任务串联推进。在大量且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从语言理解到语言运用的积极转化,引起情感共鸣,培养文化自信。
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革命英雄黄继光纪念馆招募红色宣讲员进行试讲”的任务情境,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语文实践活动。
如何把这个故事讲生动呢?学生需要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结合之前学习的列小标题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此时,课文变成了帮助学生完成宣讲任务的阅读资料。接着,设计创意雕塑,再现当时黄继光英勇战斗的场景,完成雕塑设计卡(见图1)。
通过个人自主默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聚焦“爬”“站”“扑”等典型动作,口头设计创意雕像。黄继光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进、用生命堵住敌人枪口的英勇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在雕塑效果图中选择一尊雕塑,借助提示自己试讲(见图2)。学生分别讲述后,同桌合作再把三尊雕塑连起来讲一讲,完成生动宣讲的同时,也完成了本课“复述课文”的学习目标。学生激情昂扬的宣讲有效地培植了革命情感。
四、品析文本细节,体悟革命精神
由于课时的限制,或是主观上的随意,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常会出现定位不高的现象。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对于英雄人物形象也容易陷入标签式的解读。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更要克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解读,带领学生反复涵泳课文生动的细节描写,体悟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与情感。
在《黄继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动作,体会其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但是仔细对比,却发现同样的动词也有着细微的变化,蕴含着不同的深意。以下为具体教学片段:
师 刚才大家都找出了黄继光的动作。同学们找找看,“爬”这个词出现在哪些地方?
生 第6、第8自然段都有“爬”。
师 哪里还有表示“爬”的意思?
生 第7自然段“匍匐前进”。
师 非常好,“匍匐前进”是一种怎样的爬?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匍匐前进”是指躯体贴近地面,以手臂和腿的攀爬力量,使身体整体前进。)
师 黄继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爬行的?
生 第6自然段的“爬”,是在任务刚开始时,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师 此时的黄继光是手脚并用,带有一定坡度地往上爬。
生 第7自然段的“匍匐前进”是在敌人发现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的情况下。
师 对,紧贴地面,可以保护自己。
生 第8自然段的“爬”是因为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
(教师出示PPT,内容如下: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师 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
生 省略的是爬的米数,说明爬得很慢,很艰难。
师 这三处爬行,给你们什么感受?
生 黄继光主动要求去执行任务,他是带着一种坚定的决心出发的。
生 在浓烟烈火的恶劣环境下,战友一个负伤,一个牺牲了,艰巨的任务落在了黄继光一人身上,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
生 黄继光受了伤,还依然顽强地向前爬,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师 是啊,动词体现了人物的意志,蕴含着人物的形象。这些爬行的动作,是如此震撼人心,把黄继光的英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想象着这些场景,小组合作读一读6—8自然段,感受他那超越常人的意志。
革命文化教育须基于语言文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分析和感悟未必全面,但一定是最鲜活的学习体会。教师要引领学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继而在朗读中加深情感体验。又如,黄继光坚定的话语、“站起来了”连用的三个感叹号,这些句子如重鼓敲击人的心灵。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或段落,以读入境,与文本人物对话,走进人物内心,想人物所想,在对文体细节的分析中,体悟革命精神,感受革命文化。
五、拓展“阅读链接”,弘扬革命文化
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起着以点带面、拓展阅读的作用。“阅读链接”具有多元的教学价值,不仅能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还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积淀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运用,合理补白,把握好教学应用的“度”[3],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课文《黄继光》中,学生被黄继光一喊、一爬、一站、一扑等语言和动作所折射出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深深打动。此时呈现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讲述钱学森历尽艰辛,从美国返回祖国的故事。请学生默读、用笔勾画出感触最深的词句,互文参照。依托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黄继光在浓烟炮火的战场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而钱学森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历经折磨和迫害,坚持斗争了5年,他那坚定的话语和行动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强烈的爱。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战场,不一樣的表现,却是同样真挚的爱国情怀。
同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抗美援朝时期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解放战争时期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董存瑞;抗日战争时期将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人物。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荣获“七一勋章”的“时代楷模”视频剪辑片段《致为党许国的“你”》。从学习一篇文章拓展至一类文章,通过学习一个人物带动一群人物的学习,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聆听英雄人物的精神赞歌,感受并传承蕴藏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民族情怀和民族力量,弘扬革命文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突出革命传统教育,构筑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教师要立足学生本位,不断探索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路径,营造适切情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英雄形象,培养爱国情怀,传承革命文化,实现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11.
[3] 何奕宁,吴春彦.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