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情感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为思政课程课堂赋能增效

2023-12-22 15:16黄倩恩
师道·教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思政目标

黄倩恩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思政课形式,随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更新换代,尤其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以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统编版教材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新时代下的思政课程,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小学中年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教材通过卡通儿童来激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活动,表达情感共鸣,同时也提供大片留白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活动。通过实际的教学改进和探索,我发现:关注学生情感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能有效突破课堂难点,提升课堂的效率。以下,我就结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多一些理解》中的一些做法,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个策略。

一、全面分析学生学情,掌握学生认识的起始点

在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学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要有家庭美德,做家庭的好成员,孝敬父母,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要理性平和,学会处理与家庭的关系;要有责任意识,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视生活中父母不能理解的行为,反思父母的做法。2.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对父母的爱多一些理解。3.了解父母的心声,尝试与父母沟通。

本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学生情态、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学习之后有所提升。而我们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分析学生的思想认识起点在哪里。只有充分把握了这一点,我们的课堂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有基础和根据。

因此,课前我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学情分析,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本班学生所在学校位于中山市港口镇大南片区域,属于乡镇交接地带的农村小学。总体来说,学生性格活泼开朗、情感丰富,有待人接物的社会经验,能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关系融洽。经过课前对班级学生和家长情况的调查,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生活富足,父母都非常疼爱子女,绝大多数的父母文化水平达专科以上,亲子关系融洽。但也存在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的情况。另外,在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长期被长辈溺爱的情况,渐渐形成对长辈的爱变得理所当然的情感态度。父母过多关注学习成绩和父母由于工作缺乏陪伴是孩子与家长矛盾的主要原因,超過一半学生都有过与家长争吵的经历。这些都是课堂学习的起点,更是学生思想认识的起始点,是学生情感经历的积淀,需要通过教学引导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二、立足思政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聚焦学生情感的困惑点

在本课时中,中年段的学生经历了低年段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知识的累积,他们能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却容易忽视父母默默付出的爱,对于父母爱的表达方式也有误解,缺乏对父母的了解,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这些都是学生情感的困惑点。因此,要想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学生活动的关键环节下功夫,充分研究和聚焦“学生不明白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予以突破。找到学生的情绪困惑点,并围绕这个“关键点”设计教学、组织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入同龄人“橘子”的烦恼,聚焦学生和家长实际生活中的矛盾。视频中讲述,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橘子妈妈冒雨赶回家,急冲冲地询问孩子家里衣服的情况。当得知孩子把衣服收好时,她并没有给予表扬,反而是责怪孩子收回来的衣服没有及时叠好,弄得衣服皱巴巴。一则生活中的小事,却把父母不能让人理解的行为呈现给孩子们,直接而真实,进而让学生小组探讨父母“迷之行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情境下,学生讨论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了,还会涉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等。学生都非常有共鸣,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对情境进行细致分析的同时,对于教材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呈现也就有了新的形式。

学生思考的“燃点”。只有准确把握住了学生感兴趣但不容易想明白的问题,才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展开思考、深化认识。在问题呈现较为清楚之后,教师通过提问与追问、讨论与辨析等形式,促使学生深化和拓展自己的思考,利用情境结构、知识调用、实践分析、生活关联等手段,在更为复杂的意义上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更佳方案。

三、重视学生情感的真实感受,明确学生情感的升华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体现目标达成效果的根本,并不在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掌握多少个与家长沟通的方法或是学生试卷检测的正确率,而在于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对于自己行为的理性思考。在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后,学生心灵上有所触动,本节课的目标也算落到了实处。因此,关注学生情感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提升,明确学生情感的升华点,采取恰当策略,助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升华。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听听家长心声”的环节。在学生的讨论渐入佳境之后,通过“爱的小测试”“辨析爱”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辨析爱,从而形成积极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爱的亲子关系。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表格引导学生回忆和反思,反思父母不能让子女理解的做法,通过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和分析,学会对父母多一些理解,了解父母的心声,尝试与父母沟通。之后,播放“家长心声”,紧紧扣住学生情感的升华点,尝试让孩子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家长不能理解的行为也包含爱”,对父母的爱有了充分的认识,更对如何接受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