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的体系构建

2023-12-22 00:53:10杨畅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1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科研院所高校

杨畅

摘要:文章立足行业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体系构建,从近年来高校大量的有组织科研探索和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其有组织科研的主要要素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科研院所实际,从制度体系、创新平台、科研团队及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科研院所推进和优化有组织科研体系的建议,为行业科研院所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院所;高校;有组织科研;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志码0引言科研院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科研是行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行业需求的重要形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入发展,科研院所强化有组织科研,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体现,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与服务行业的深度广度对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不高、重大原创成果不多、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能力不强等短板也愈发突出。科研院所如何立足行业、扎根区域,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有赖于构建更高效的有组织科研体系。

1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的研究现状科研院所具有有组织科研的天然优势,特别是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科研院所,往往直接依托于行业重大需求和任务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和通用的科研组织模式。因此,围绕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的研究较少,也缺乏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模式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凝练。总体而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将科研院所作为有组织科研关键力量系统研究。如:万劲波等[1]从任务布局、明确分工等角度认为国家科研机构等应以战略导向、体系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为主,着重开展有组织的科学技术工程融通研究;蒋劼[2]认为科研院所与高校对接融合不够,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政府之间协同不够,应通过系统的布局和组织整合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胡德鑫等[3]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马普学会为案例,系统分析探讨了国外科研机构有组织科研的现状和构建模式。二是围绕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某一具体方面研究分析。如:刘华仑等[4]聚焦国家科研机构管理改革,认为科研机构要开展使命导向的管理改革,明确科研主业,提供实施重大科研任务的充分自主权,构建大资源配置体系,完善科技评价制度体系;周丽川等[5]总结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组织发展历程,选取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提出团队优化整合、带头人引培、团队文化建设及激励机制等团队建设对策和建议;朱奕等[6]选取科研院所的协同式管理角度,从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及科研服务的协同管理提出公益性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模式;张春育等[7]选取科研院所机制创新角度,从科研组织模式、科研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科技金融机制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科技供给的对策。

从现有文献来看,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体系的深度探讨和分析研究较为缺乏,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鉴于科研院所与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仿,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高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提供建议和参考。

2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要素体系和组织模式当前,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主要以七大要素为抓手,包括内驱要素(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评价)和外驱要素(区域服务、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各高校在有组织科研的探索实践中,均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各有侧重、各具优势的特色做法。

2.1科研平台

目前,科研平台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行业部委、省级政府批建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及省(市)校共建的區域实验室等,一般包括基础及应用基础类平台(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类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条件支撑类平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大基础设施等)、区域重大平台(之江实验室、嘉庚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二是高校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围绕“四个面向”凝练方向,自设或联合设立的交叉型创新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等。这类平台往往作为政府主导设立的科研平台的重要补充,较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更为聚焦需求和问题的破解,是高校服务需求的自发作为,重点体现在交叉、前沿、颠覆等,具备成为更高能级科研平台的发展潜力,在体制机制上更为灵活,也存在一定的试错风险,往往需要自行造血。

2.2科研团队

人才是核心创新要素,组建科研团队是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核心。目前,各个高校均强调“大团队”作用,高校科研团队有组织的建设仍处于探索改革进程中。科研团队组建主要分为战略/领军科学家领导型、重大任务引领型、研究所主导型3类,对团队带头人或所长设置较高门槛。通过建立团队带头人或所长负责制,给予团队带头人充分自主权,明确面向科研团队的人员引进、职称评审、研究生指标等资源倾斜,建立考核评价特区,以推进建立紧密型合作团队。南京大学以科研团队为试点开展“有组织科研重大攻关任务示范区”建设,组织学院面向“一个战略+一项核心技术”组建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推进“领军人才-重点团队-项目平台-成果奖励-社会影响”一体化建设,建立协同创新、集体攻关的工作机制;浙江工业大学引导人人进团队,依托院系下设研究所由教授组建团队,建立资源倾斜和专门考核政策。

2.3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是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落脚点。当前,各高校有组织地承担科研任务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一是持续加大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的申报组织与服务力度,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总体建立起全过程组织机制,充分挖掘申报潜力、保障总量质量提升、落实服务支撑。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强化先导性项目培育。各高校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自设经费等方式与国家、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等联动,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基础研究等组织设立专项项目。如,深圳大学实施“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交大2030”自主创新计划、重庆大学实施六大先导性大科学研究计划等。三是深入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科技对接服务。主要是高校通过有组织的供需对接,发现真问题、寻求真合作、解决真问题,同时,围绕具体需求或问题,建立以项目专班为主体的服务机制,并在大项目组织实施中逐步建立起项目经理、助理团队、金融咨询、风险把控等配套体系。

2.4科研评价

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是有组织科研各要素有机高效运行的“助燃剂”“润滑剂”。高校科研评价改革以教师为核心,聚焦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岗位考核,发展面向核心科研贡献的激励奖励机制。在“破五唯”背景下,各高校逐步探索建立起以多元分类为基础,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高校科研评价首先面向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先进技术及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科研活动的特点建立评价主体分类体系,同时,祛除“SCI至上”痼疾,推进能力与贡献并重、长短考核周期结合、团队评价代替个人评价,突出对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大团队等核心指标的综合运用。2022年,科技部等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明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等9家高等学校或高等学校附属机构、南京市等6个地方为试点单位,将科研评价改革全方面推向纵深,政-校-院-企深度联动的评价体系将日趋完善。

2.5区域服务

高校在物理空间上立足区域,在学科领域上辐射区域,在区域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使命和角色。当前,各高校凝练梳理自身特色优势,逐步打破固有的空间局限,投入布局面向区域的科研力量,与区域发展“双向奔赴”,逐步形成“领域聚焦、平台支撑、空间跨越”的服务支撑体系,主要路径包括聚焦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等需求优化布局学科方向、配置交叉型科研团队和科研方向,联合组建面向区域需求或实体驻区的专门科研机构,整合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主体或分支机构驻区发展等。如:清华大学拟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昌平建设拥有1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复旦大学明确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布局人工智能、未来材料、合成生物、变革性分子等方向,对接支撑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围绕国家“江河战略”,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长安大学等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立专门科研机构。

2.6协同创新

近年来,高校围绕校企协同创新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一是积极参与国家、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如江苏76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直接服务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达45个和70个,2021年实现转化推广创新科技成果或技术881项,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近800亿元。二是打造校企融合的协同创新载体,将产业一线的问题引入科研一线联合攻关,如江南大学建设2.2万平方米的协同创新大楼,吸引17家企业研发中心入驻,2022年实现首个亿元级专利转化项目落地。三是深化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建立校企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高校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可以按照“校-院-教师”3层划分,学校通常与行业领域头部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形式搭建协同创新整体框架,涉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学院通常与行业代表性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依托优势学科聚焦行业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等联合攻关;教师则多数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围绕某项具体技术需求,由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开展合作。

2.7成果转化

当前,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从做优成果源头、健全运管体制、强化引导激励、构建转化平台等方面开展。一是针对专利开展存量的盘活和增量的提质,加强有效专利的梳理、分类及分析,通过挂牌交易、开放许可、价值评估等方式挖掘转化的潜力和市场;同时,加大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充分依托重大攻关任务等开展专利的导航、布局,健全保护和服务机制。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成立高层级的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完善部署和决策机制,组织成立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較高的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门机构,在成果披露、评估评价、风险管控、权属改革、收益分配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形成多部门协同、全流程贯通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全面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围绕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作价投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成果转化队伍管理、离岗创业及专业人才培养等形成完整的转化政策配套支撑文件。四是组建落地产业和区域一线的创新平台,包括异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培育基地、产业科技园等,此类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联合共建,在政策、投入等方面得到倾斜性支持,通过政产学研金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进程。

3科研院所构建有组织科研体系的建议行业科研院所与高校同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肩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殊途同归”的任务分工。高校在有组织科研中,聚焦科技创新关键要素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面向行业科研院所的4个“一体化”有组织科研构建模式。

3.1构建“一体化”制度体系

统筹构建全面支撑有组织科研的政策制度体系,创新激励和评价机制,协同构建支撑和服务有组织科研的薪酬体系,以科研绩效改革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配体系,完善以“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推进科研评价改革,优化二级单位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一票肯定”“一票否定”考核机制,推进建立重大原创性成果激励机制,推进建立“层层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利益共同体发展模式;持续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推进建立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机制,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和氛围,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

3.2打造“一体化”创新平台

坚持战略导向,加强科研平台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积极协同国内外顶尖优势力量,深入推进科教融合,统筹国家级、省部级、院(所)级科研平台布局、培育和建设,完善布局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条件支撑等方面构建全创新链布局体系,强化与行业高校的合作,打通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链路,重构能够提出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的科研平台体系;积极探索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创新,围绕行业前沿和亟须,以特区政策打造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健全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建设运行保障、强化绩效考核,打造高标准高水平储备力量;构建高层次条件保障平台,提升公共实验平台服务能力,健全行业资质,提高检测能力,加快建设大比例尺物理仿真模型等,推进资源共享共通共用,打造高端智慧化的公共服务与共享平台。

3.3组建“一体化”科研团队

聚焦围绕国家及行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发挥科研团队支撑作用,支持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重大工程服务及交叉创新平台等为载体,形成“大兵团”攻关模式;加大科研团队组建力度,以战略科学家为旗帜,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团队培育池作用,加强平台、团队、任务、资源的一体化配置,以凝练问题、形成任务为牵引,组织形成团队的系统布局和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围绕组织遴选、管理运行、服务保障、考核评估等形成支撑科研团队高质量建设的管理机制,建设以团队为主体的政策特区,建立资源配置一体化机制,赋予团队负责人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自主权,在重大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对科研团队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3.4健全“一体化”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组织面向行业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问题的凝练,主动争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指南的编制,形成先发优势;积极聚焦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重大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实施,设立专项项目加强引导培育,组织专项团队主动谋划协同攻关和科技服务,前瞻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储备性研发项目,主动做好科学研究新兴方向的布局工作,争取各类科技资源竞争中的话语权;深化完善对接行业一线需求的服務责任和双向联动机制,围绕行业顶层规划布局,找准发展重点、关键领域,强化服务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行业发展参与度,加强前期预研、定向培育,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服务项目组织;构建完善“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新组织模式,组织明确近3~5年科研突破方向,设立“种子基金”,加大先导性项目支持和培育力度,打造新增长点。

4结语科研院所构建有组织科研体系,制度是定盘星、平台是压舱石、团队是先遣队、服务是助推器。在后续的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在问题和需求中找准逻辑起点,牢牢把握人才团队的实施核心地位,用好高能级平台的战略支点作用,深化内外融通背景下的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万劲波,张凤,潘教峰.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2):1404-1412.

[2]蒋劼.融合与共享:有组织科研的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1-36.

[3]胡德鑫,李慧瑶,符杰.国际科研机构“有组织科研”发展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3(5):77-81.

[4]刘华仑,魏鹏,张仪帆,等.新形势下聚焦国家使命推动国家科研机构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人才,2023(3):16-27.

[5]周丽川,罗海荣,余向阳.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建设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2(5):84-87.

[6]朱奕,章立.协同视角下公益类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新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10):48-51.

[7]张春育,李宁.加强科研院所机制创新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的对策[J].天津科技,2019(4):15-17.

(编辑何琳编辑)System construction of organis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s: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implement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Yang  Chang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29,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s centered arou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within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s. Drawing on the substantial organized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it distills the key elements and models of organized research. Using this found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actual context of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dvancing and optimizing the organized research system in these institutes. It delves into areas such as institutional systems, research platforms, research teams, and service systems, aiming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s to better serve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rganized research; system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科研院所高校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探索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6: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