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就势而造的梯田,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春来,水满田畴,面面银镜山间挂,五彩斑斓;夏至,佳禾吐翠,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遍地澄黄,辉煌灿烂;隆冬,漫山瑞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梯田景观随四季变迁,赋予湖南新化紫鹊界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紫鹊界梯田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它的天然灌溉系统。紫鹊界山顶森林茂盛,植被丰厚,纳水条件好。山体为花岗岩,其岩底坚实,少裂隙,恰似池塘不透水之底板。地表为沙壤土,吸水性能好,一年之中,旱不干田、雨不垮丘。整个梯田的蓄水能力达1000万立方米,为梯田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梯田中,人工水渠总长约153千米,主要采用借田输水、竹枧输水等方式。村民只需在田垄的任一处挖个缺口,插一个竹筒,水便从上往下,顺着那弯弯曲曲的一道道山梁,流到需要灌溉的地方。
紫鹊界地区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两汉时期,朝廷对居住在这里的苗、瑶民族规定“只服徭役、不纳田税”。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多次颁布有关垦辟农田的诏令,并积极鼓励种植“高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新化建县,史称“开梅山”,原来“不纳田税”的峒民与大量迁入的人们一同开创了紫鹊界农耕文化的新阶段。明代初期,紫鹊界梯田开发进入了又一个高潮。
2000多年来,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瑶山地渔猎文化在紫鹊界梯田交融糅合。近年来,紫鹊界示范区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紫鹊界梯田这颗挂在山间的明珠,正变得更加璀璨夺目。(摘自《人民日报》彭一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