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认为,嫦娥是中国的月神兼美神。殊不知,这位知名度最高的女性“颜值”代表,同样经历了长时间、大面积“整容”。当然,对她动手术的不是医者们的刀,而是文人们的笔。
闲翻古籍发现,远古先民不仅没把月神嫦娥视为航天女英雄,甚至将她贬为窃药背夫的“丑八怪”——蟾蜍。成书于商周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最早记载了傳说中的月亮初始状态:“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说,常羲是大神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可见,常羲最早是月神,与后世执掌月宫的嫦娥颇为接近,这也激发了后人无穷无尽的探讨欲,冒出了字近、音同的诸多论据。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的秦简《归藏》(先秦三易之一),不仅安排月神“常羲”脱胎换骨更名为“嫦娥”,还推动着神话向神话的高度演变,最早描述华夏第一位“女航天员”嫦娥奔月原因及登月后的表现形态:“昔者桓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桓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嫦娥“背夫窃贼”的形象、“癞蛤蟆”的外貌一直维持至魏晋南北朝。晋代思想家、文学家傅玄率先打破月宫冷寂,不仅将丑陋的蟾蜍踢出月宫,还安排可爱的小白兔常年陪伴嫦娥,他在《拟天问》中模仿屈原自问自答:“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月光清寒,营造的一种寂寞伤感氛围,越加诱发唐宋文人的相思之情。每至八月中秋之际,嫦娥的孤独之美与文人的寂寞相思便自然而然交叠一起。至此,嫦娥彻底由丑陋的癞蛤蟆变成人人羡慕的女神。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不仅嫦娥美得不可方物,连玉兔精的颜值也是人间罕见。
(摘自《北京青年报》 赵柒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