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动因、模式及路径

2023-12-22 10:55何守琴王海兵印茂伟
关键词:数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何守琴 王海兵 印茂伟

(1.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2.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重庆 400054;3.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一、引言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到生产、生活等各领域,代表着数智时代已经来临。国家从战略层面将推动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加速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会计应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推动会计工作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单位经营管理活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1]。《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开篇就提到“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会计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迭代速度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全面开启,数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职能延伸和迭代,对会计信息化实务和理论提出了新挑战”[3]。如何运用新技术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和培养高水平会计人才队伍是目前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部和教育界学者们高度重视的问题[4]。2020 年11 月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新文科建设既要固本正源,又要精于求变,要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5]。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知识整合,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提升文科人才职业适应性和胜任力。探讨新时代文科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明确各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框架,为高校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6]。同时,会计教育界的学者们对数智技术推动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也从未间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催生的新经济体驱动着财务云、流程机器人等会计相关科技的发展,会计管理从电算化向信息化、智能化等应用实践领域拓展,会计教育需要有效回应市场对智能会计的关切,建设更加适应数智化转型要求的会计人才培养制度[7]。目前,会计高等教育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社会适应性[8],高校作为社会人力资本供给与升级的摇篮,必须主动迎合“数智”时代的社会变革,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会计教育的要素供给,以促进“数智”财务与会计工作深度融入经济业务[9]。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工作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与融合是大势所趋[10],熟练应用随时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将成为会计人才的关键能力[11],而跨学科资源整合不足是数智时代会计教育供给的新挑战[9]。为了适应会计执业界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会计高等教育应将职业导向教育引入大学会计专业教育,通过大学专业教育储备专业人才,明确培养下一代会计师、塑造未来卓越会计人才的具体路径[12]。

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诸多学者均认识到大、智、移、云、物、区等新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会计本科教育应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将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革新中,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目前,对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动因、理论依据、各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应如何定位本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就数智时代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动因、教育理念、改革模式及保障措施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提出数智时代“商工融合”(将商科中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与工科中相关数智技术类课程进行交叉融合,简称“商工融合”)的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模式,构建完善“商工融合”课程体系,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采取分层、分级培养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并明确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确保数智时代各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

二、改革动因:数智时代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落实“十四五”会计发展规划,建设世界一流财务体系

从国家政策实施的宏观层面看,《“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我国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与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会计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已初见成效。会计智能化是推动会计审计信息化强有力的手段。但相较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为更好地实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与深度践行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大力推进会计数智化转型”[13]。从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现有培养体系看,显然难以完成以上使命。因此,无论从推动我国会计改革发展还是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都急需培养数智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和卓越会计人才。

(二)供给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会计人才,助力企业的数智化转型

从社会需求的中观层面看,目前,我国数字化转型处于向多领域和纵深应用推广阶段,随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需要更快捷和灵敏的会计支持系统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决策。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会计从反映监督系统到控制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特性日益突显,企业更需要明业务、熟财务和懂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14],以此提高会计对企业决策的支持作用,助力企业的数智化转型。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现状与企业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产出结果远远无法达到企业对数智会计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会计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必然要求对现行的高校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因此,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如何利用课程体系重构来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会计本科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从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微观层面看,“教育”的本意是指“教导培育”,即教授、教化和培育,“教”知识、规矩和技能,“育”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教授知识技能和培育人的素质,以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为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5]34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力军,必须要承担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会计人才的重任[16]。本科教育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成长和成才是高等教育的天然使命,如何使大多数会计本科毕业生能找到适合专业发展的工作岗位,是高校人才培养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将数智技术深度融合应用的会计人才,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高校实施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三、改革模式:“商工融合”模式下高校分层分级培养数智时代会计人才

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17]。数智时代会计教育改革,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且德才兼备的优良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由此,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应坚持“OBE+CBE”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18],主张重视社会需求,综合评估社会期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对专业教育进行持续改进,构建数智时代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能力与数智化能力相融合的知识体系;以专业胜任力培养为目标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19],强调会计本科教育应贯彻以学生专业工作胜任力培养为根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培养数智时代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从而满足数智时代社会急需的数智化会计人才需求。

我国高校依据办学类型分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四个类型。各类型高校生源质量和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秉承OBE+CBE 教育理念,结合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数智时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及专业胜任能力,提出“商工融合”的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建立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实施分层分级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模式,满足不同会计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商工融合”的会计人才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及能力培养

数智时代社会要求会计人才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和提高会计智能化水平,更好地发挥会计对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因此,数智时代“商工融合”的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需要解决如下问题:首先,明确工科哪些数智技术类课程与会计数智化技能培养有紧密联系?其次,分析如何将前述数智技术类课程相关知识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会审”等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即如何规划“商工融合”类课程并设置其教学内容?最后,如何教授才能使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作用?只有将上述三方面问题逐一解决,才可能真正构建数智时代所需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以此达到社会所需的能力要求。

现阶段,高校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会计交叉融合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能力[20]。然而,我国现在执行的教育部发布的《会计专业标准》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会计数智化方面的课程设置未给出明确说明。在综合研究会计数智化教育改革走在较前列的部分高校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数智时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基于OBE+CBE 教育理念,提出“商工融合”的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模式。采取“商工融合”的多元化课程,增设工科应用到会计专业的相关数智技术类基础课程,再用数智技术对部分传统课程进行改造融合,综合评估新设或融合类课程合理性的基础上,对于实务界已开始利用智能技术替代人工操作的一些会计操作类专业课程,可予以适当压缩此类课程比重。着力培养学生数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能力,满足环境变化对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采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采取理论教学结合实践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数智化”时代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对传统会计专业进行“商工融合”教育改革时,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中必须涵盖四方面课程:商科基础课程、会计专业方向的“财会审”核心课程、数智化方向工科基础课程、会计与数智技术相融合的“商工融合”类课程。坚守会计专业本质,建构数智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胜任能力。从课程体系设置到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和专业胜任能力构建的逻辑思路设计人才培养产出框架(图1)。

图1 数智时代“商工融合”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与产出框架

图1 中课程体系设计与学生知识构建及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为:(1)商科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课程,是后续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基础;(2)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构建的专业根基课程,是进行后续“商工融合”类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3)工科类基础课程是数智时代会计人才应掌握的数智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后续学习“商工融合”类课程的工科基础知识积累;(4)“商工融合”类课程是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后开设的相关课程,这类课程的核心任务是用数智技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及支持企业决策等。其中,《智能财务共享》课程是基于大型集团企业进行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思想设计的共享平台,它是《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延伸,目的是将学生视野放眼于更大更复杂的经济组织,更好地理解集团企业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流程;《RPA 财务机器人》课程是用流程自动化思维和低代码方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协助财务管控,培养学生财务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能力;《会计大数据基础》主要奠定大数据应用基础知识,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大数据应用的基本能力,为《财务大数据分析》课程学习做准备;《财务大数据分析》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内外部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通过对企业财务与经营数据进行分析来辅助管理层进行经营和决策,主要解决传统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有效性缺陷和企业内部业财数据反映的信息不足导致的决策不当,是培养学生大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应用能力的关键课程;《大数据审计分析》是将Python或R 语言等应用到审计工作中,依照法律权限采集各公共管理部门、社会公开的海量数据,利用跨领域、跨层级、跨行业、跨系统的全维度数据,开展智能化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行综合审计判断,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在审计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与应用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以上一系列“商工融合”类课程的开设,使高校会计本科人才从传统培养模式上升到商工融合培养模式。通过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传统会计培养的财会审计准则应用及基本能力构建基础上,将扩展到业财一体化思维形成、财务自动化(RPA)智能化(AI)工具的应用、财务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分析应用及RPA 会计和审计机器人的设计与开发等数智技术融入专业应用,使会计专业学生的高阶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值得说明的是:如何利用课程体系的设置来达成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建构,所列课程并非适合所有高校,实施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必须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师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智技术类相关的工科基础课程和“商工融合”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

(二)高校采取分层、分级模式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1.以高校办学类型和社会需求确定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各高校对人才培养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研究型大学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应用型大学会更多地训练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到工作中的能力,应用研究型大学则兼顾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等。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商工融合”的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来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在分层培养中所处的层级,再结合社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商工融合”课程的设置,修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和革新教学内容,实现数智时代会计本校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数智时代“商工融合”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最直接表现在工科基础类课程和“商工融合”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多学生将继续读研读博深造,可在“工科基础类课程”中增加紧跟数智时代需求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基础课程,“商工融合”类课程选择上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会计与数智类融合难度较大的专业必修课程,如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课程。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会面临直接就业从事专业工作,会更多地开设培养学生的业务财务一体化思维、财会审智能化的初步分析与规划设计和熟练应用相关数智工具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面临毕业时直接就业,则更多地偏向开设培养学生对现有通用财务软件和数智工具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的课程,提高学生毕业后的会计专业胜任能力。

2.以学生对“商工融合”类课程接受度分级导入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

虽然高校按自身情况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但学生的基础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会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在具体导入“商工融合”类课程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采取教改班或数智化方向班等形式作为先行试点,然后逐步带动普通班开设“商工融合”类课程。在采取“商工融合”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初期,“商工融合”类课程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设置“商工融合”类课程时要充分综合考虑现有师资的教学胜任能力和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程度,采取分级培养逐步提高的方式推进会计本科教育改革。

不同类型的高校,即使开设相同名称的“商工融合”课程,其教授的课程内容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这门课,研究型大学可能将授课重点放在如何借助现代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进行大数据收集,并将其应用到管理决策中,要求学生使用Python 等进行自主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数据建模及生成相关数据分析图表,进行专业分析后提出恰当的决策方案。应用研究型大学可能更多地将授课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成熟的财务大数据工具软件获取数据、数据清洗和根据预设模型生成相关数据分析图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提出恰当的决策方案。技术型高校则将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成熟的财务大数据软件获取数据和简单的可视化操作。

四、保障措施:“商工融合”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持续改进路径

数智技术的进步持续影响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由此决定了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将持续进行,高校应前瞻性地做好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具体路径如下:

(一)定期修订会计专业培养方案

会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是制定开放性的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21]。高校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数智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定期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修订中既要注重会计方向商科思维和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融入必须掌握的数智化相关的工科知识体系,培养方案中还要体现出“商工融合”类课程的实践训练。通过定期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使学生既能正确应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各种财务管理方法,也能熟练使用相关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工具和方法,最终培养出适合数智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动态调整“商工融合”类课程体系

数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应定期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单位认真审查分析目前执行的相关“商工融合”类课程体系培养效果,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学习和就业效果,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明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有强烈需求而现实无法满足的部分,邀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和相关会计教育专家进行课程体系论证,再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课程的动态调整。在课程设置上,除保留通识类、素质类和会计专业的基础及核心专业必修课程外,可根据培养目标适当选择相应工科与商科融合的一些课程,如机器学习、区块链会计等。

(三)着力培养“商工融合”的会计专业师资

师资力量是实施“商工融合”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根本,是影响改革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实施数智化时代会计教育改革,高校应加大力度培养数智化会计方向师资。培养方式可分为外部引入和内部培养两大途径,具体可分为四种方式:人才引进、教师送培、集中培训和聘请兼职教师。高校选择师资培养方式时,可以根据社会人才供给、人才经费预算、目前师资状况和课程本身难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师资培养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培养“商工融合”的会计专业师资,提升师资力量,解决目前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培养方式(表1):

表1 “商工融合”类课程的会计专业师资培养方式对比

除表1 的几种情况外,在学校师资胜任能力稍微欠缺的情况下,采用线上课程(如中国大学慕课)和线下辅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缓解和弥补现有师资胜任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现有“商工融合”实践类课程师资紧缺的现状,还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邀请实务界有相关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士走进课堂。

(四)积极创造“商工融合”课程的实践条件

学校除了可利用现有传统形式的实验实训平台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数智化会计实践能力培养渠道。一方面,从学校自身建设出发,可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通过建设会计数智化相关实验室和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校内建设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室、财务共享云实验平台、会计大数据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同时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模拟训练环境。另一方面,从校企合作入手,采用产教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建立数智化会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财务共享、集团管控、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平台系统,建立“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合实践培养体系,将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对接,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同时,高校也可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企业为学生提供平台,高校为企业输送优质生源,企业提供真实的数智会计实践环境,学生进行远程实习或实地实训,在双方力量教学作用下,学生可以得到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实现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让学习和就业进行无缝对接。

(五)锐意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数智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任何一个大学都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师资完成高质量人才培养,大学应充分利用校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教学方式进行全新变革。改进方式有:(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外部主体(其他院校、有教育情怀和相关课程教学实力的机构和企业等)的教师参与线上教学与校内任课教师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解决当前教学力量不足的最佳选择。此外,还可采取MOOC 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也可采取任课教师的理论先行导入和外部实践导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案例教学。“商工融合”类课程大部分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厘清真实的商业场景背后的理论逻辑。(3)在线顶岗实训。这种方式由传统的企业实地顶岗实习演变而来,近几年疫情影响和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线上财务管理模式广泛应用,基于CBE 教育理念,在线顶岗实训方式能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较多地应用在学生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的学习。根据课程教学目的需要,在“商工融合”类课程教学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方法,践行OBE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六)科学制定“商工融合”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商工融合”类课程大多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授课方式方法较传统教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考核评价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类课程的考核评价重点包括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两方面,应分别针对性地进行细分量化考核。建议考核评价方法为:(1)理论考核可采取在理论学习结合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交课程案例分析报告;(2)实践考核侧重点在于实验过程考核、实验报告和复盘考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课堂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师采取任意提问方式进行检验学生是否真实完成(作为实验系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佐证),期末再进行一次实验关键流程的复盘操作考试(教师可将考题设定为难易不同的几个等级,学生按自评等级进行匹配性抽题考核)。另外,也可采取相关课程认证考试(一些教材资源库或数字软件公司系统中已建设内置)与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评价,更好地服务于分层分级培养数智时代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

结语

数智技术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体系重构和胜任能力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会计本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智时代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三个层次,各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应根据本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序开展数智时代的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OBE+CBE 教育理念,遵循高校自身数智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商工融合”的分层、分级会计教育改革,构建数智会计专业知识体系和培养专业胜任能力。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将持续影响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新变化决定了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将持续进行,以满足时代进步对会计人才的新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会计学专业国际化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xn0007);重庆理工大学2020 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OBE 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的综合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106210224)的资助。

猜你喜欢
数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