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话语体系的突破与建构
——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

2023-12-22 20:50刘睿宁屈会超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刘睿宁 屈会超

当下,数字革命迭代更新,文化产业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如何准确把握社会精神脉搏和所处历史方位,如何推进“思想+艺术+科技”融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让文艺作品有思想性、艺术性和主题性,这是新时期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电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用国际视野的艺术探索获得中外观众关注,不仅仅是中国科幻电影新的文化体验,也彰显了当代中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强劲态势和强大共识。

一、文学转化电影探索提升思想性

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文学作品,讲述了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居住,面临生存困境,人类制定了逃离太阳系的 “地球流浪计划”。《流浪地球》充满科幻场景,真实自然,众多人物性格塑造印象深刻,从科幻文学到科幻电影的改编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编剧的刘慈欣与制作团队力求改编既不脱离原著,把握其中精髓,突出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节,又抓住原著中的精华,围绕核心故事,找到观众情感共鸣点,烘托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性格特征。从科幻文学到科幻电影,丰富的作品资源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空想象力,奠定了电影剧本坚实的创作基础,增强了电影的文学底蕴和哲学深度。

信息时代催生了新的文学作品类型,并改变了文学与电影之间原有的相对固定的关系。相对来说,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难度和风险很大,原因在于科幻电影情节更复杂,内容更丰富,科技要求更高,题材取舍也更不易。电影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创作的集体性,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并不能保证由它改编而来的电影一定成功。因为,小说的叙述表达和电影的叙述表达在“文本”上有着根本区别,前者建构原则来自时间和想象,后者建构原则来自空间和视觉。文学到电影的改编,需要紧紧抓住人物灵魂,升华人物格局,丰富人物情感,强化人物魅力。思想深度、艺术理解、技术运用和观众心理组合,才能保障上座率,减少和降低市场风险。

电影文学创作有鲜明的时代性,其艺术特征也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中外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历史悠久,1939年上映的《乱世佳人》就改编自久负盛名的名著《飘》。《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沙丘》等都是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优秀电影改编作品。中国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也很多,《啼笑因缘》1932年改编自张恨水同名小说。之后如 《城南旧事》《红高粱》《白鹿原》等众多作品,均实现了从文学到电影的艺术转换。这些作品用极具个性化的内容叙事和表现手法、充满张力的视听语言和情境营造,改变了观众对中国电影既有的传统印象,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和民族特色。

电影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审美是其主要艺术特征,同时又具有社会教化功能。一切创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对于题材的选择体现出创作者具有倾向性的思想意识,一方面通过艺术表达反映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塑造人性的整体性意识。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创作者用充满科幻力、想象力的视听语言,透过宏大的叙事表达,力图实现中国式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念结合。透过中国特色元素,浸润出“团结一心,守护家园”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并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思想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其生产过程伴随着审美过程,有必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市场引导。当代社会处于信息化社会状态,一些传统的审美范畴、审美观念必然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产生跃迁。当代电影艺术对大众意识的崛起有着催熟的文化功能,考虑到文化构成,中国电影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艺术本体建设,构建新的电影语言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路径上的思想创新,用审美性电影作品引导和培养观众。“唯艺术”忽视了电影的大众性和通俗性,从而因为远离大众而被大众远离。同样,“唯商业”也容易使影片粗制滥造,走进没有艺术价值的死胡同。所以,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艺术的统一、科技与文化的统一是一部电影成功的保证。《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的创作者力图通过艺术诠释表达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找到一条人类摆脱困境的出路,以此恢复人性的完整和生命的意义。该片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始终遵循叙事艺术规律,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编剧和导演等制作团队的完美配合,确保了《流浪地球》上映后受到广泛赞扬,并成功引起中国科学界对科幻电影的重视,该片对今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进步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二、美学追求凸显电影的艺术性

电影创作应该注意到当代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近几年中国各院线上座年龄构成分析,“Z世代”是当前中国电影主流观众,这种观影现象既是市场需求也是文化环境的极端变化使然。《流浪地球2》引发的各种评论,表明“Z世代”具有了当前理性的观影态度,对电影的态度从表面的画面精美、音响震撼、主角光环这种热闹,向艺术制作水准和题材把握方向迁移的特点。考虑到“Z世代”受众这种审美特点,创作者在表达方式上更加贴近年轻观众,叙事风格上也注重兼顾商业价值。这种新时期电影的独特性、复杂性、必然性随着中国电影一部部作品的成熟,新主流倾向越来越清晰。

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通过主观意识对社会环境的反映,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电影创作是编剧、导演在特定的美学观念指导下,通过组织、选择、提炼、创新的艺术实践过程。用鲁道夫·爱因汉姆的话说:“一部好的(电影)艺术作品的主要条件,就是应该明确地、干净利索地把它使用的工具的特殊属性全部表现出来。”[1]《流浪地球2》全方位调动电影元素,通过各种艺术手段、人力资源和科技方法为实现创作理念服务,以充满想象力的视觉艺术表达,观众得以超越时空,接受审美愉悦。

电影是用视觉造型语言来完成故事讲述的叙事艺术,所有构成元素必须为推动情节服务。科幻电影也不例外,使用技术是为了内容表达得更完善。《流浪地球2》这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文化内核是科幻电影的基石,片中处处可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本土文化元素,蕴含着中国文化互助团结、坚忍不拔、奋斗进取的优秀传统精神。影片从剧情到特效,从服道化到表演,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综合实力。电影中未来地球末日般的场景带给观众强烈冲击,从地下城到空间站,从太空电梯到月球,每个环节设计流畅,科技感十足。

在展示中国传统价值观之外,《流浪地球2》还向观众证明了一个主题:在危机面前,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流浪地球》逃离地球的文本叙述未必不是人在精神世界对生命状态的一种逃避,这种逃离是悲哀的、无奈的。影片里中国人对家园的眷恋,更深层次诠释地球文明的悲剧色彩。正如尼采所言:“在一个强敌面前,在一个巨大的不幸面前,在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面前表现出的勇敢和情感自由——悲剧艺术家正是挑选出这种胜利的状态加以称颂。”[2]正是基于这样的生命诠释,创作团队从电影美学角度抓住了这种隐藏深处的悲剧精神,用中国式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聚合架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

好故事和有质感是一部优秀影片的最核心元素。《流浪地球2》精品化的主创构成,基本保留了原作品基本主线和人物架构。影片中宏大壮观的太空场面、精巧华丽的科幻布景以及冲击力极强的镜头,都在制造一种新奇的视觉体验。最新的科技成果构成丰富的视觉元素,让观众有了无穷想象力。主创吴京曾在采访中表示:“因为有7000人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这7000人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种子。”[3]可以预见,经过《流浪地球2》这种电影先驱不断创新耕耘,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三、科技运用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观赏性

电影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在其中不仅是手段,还具备文化标识意义。在詹姆斯·凯瑞看来:“技术是人类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心智’协同的产物。技术是人类解决问题、让事物得以运行或让事物运行得更加有效的产物。因此,技术完全就是文化。”[4]《流浪地球2》科幻色彩极其浓厚,中国元素极其突出。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在内涵上很有中国特色,紧张刺激的场面与幽默元素相互串联,强烈的观赏性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艺术体验。电影中一些画面运用突破了传统,第一次为了电影制作把电影剧本送到联合国总部审查拍摄申请,创意大胆有趣,给观众感官带来一定冲击。影片拍摄过程中大量中国科技元素的加入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力求地球未来感、科技感真实,营造出浓厚的技术文化色彩。

电影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的运用提升了科幻电影的观赏性。艺术表达往往依赖技术的支撑,科技进步为电影艺术更广阔的实践提供了可能。从电影技术发展历程看,影像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影响最大。影像作为电影主体,视觉表达极为重要。影片里直上云霄的太空电梯充满了科幻感、既视感和视觉工业感,遮天蔽日的无人机轰炸太空基地的画面效果让观众惊奇,观影体验极为震撼。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推进了科幻电影的跨越式发展,载人航天、登月探索、深海考察、量子计算等世界领先技术为科幻电影提供了科技支撑。

同时,《流浪地球》制作过程中大量借用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云直播。海外摄制画面同步国内剧组制作使用,节省了成本,又可与海外摄制组同步交流,提出计划要求,节省了时间。剧组前期为了保证影片科幻内容的严谨,通过科技界做了大量调研、取证、设计等工作。科学家的介入对《流浪地球》的科幻场面真实自然有了很大的加持。影片提出的“数字生命”“太空电梯”“地球发动机”等概念,未必没有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子。科技的思想和理念与艺术的制作进行了最为前沿的探索和突破,这都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扎实的科技基础。

四、多维融合推动中国科幻电影突破创新

从电影本体来讲,电影是艺术性、商业性和意识形态的融合。电影作为大众艺术,艺术水准必须保证大众观赏性。电影作为产业,也要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商业性是其生存发展基础。电影作为精神产品,不可避免地受意识形态影响,其思想倾向透过电影所设置的画面、音响、台词等视听语言的艺术表达,向受众传递所代表的阶层、集团、党派、种族等观点或立场。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科技融入电影趋势也愈加明显。

优秀电影作品总是可以帮助人在认识生活本质的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美,鼓励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态度,培养人具备优良的道德情操。“某种文化形态是以人的何种需要满足为目标,又以何种方式实现这种满足,就决定了此种文化形态的性质和特征。”[5]中国文化、技术创新、创作智慧三者结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直达观众心灵深处,也把这部电影作品推向世界,引发一系列现象级震动。《流浪地球》系列从主创团队电影制作水准到叙事文本创新建构,从人物语言、衣着、动作的合理设计到未来场景、人物形象的真实呈现,从对时代感的追求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哲学解读,体现了影片制作团队对作品和观众的真诚与尊重。

当前,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市场规模有限,还没有对观众产生很大的期待意识。中国电影能形成自身独有特色,与多重视觉表达密不可分。视觉艺术的表达和想象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又是综合艺术,当文学、戏剧、摄影、美术、音乐等诸多元素进入电影后,重新组合产生质的变化,成为电影的有机部分,凝聚成电影艺术的整体。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既让《流浪地球》好看可信,又向观众传递了科学知识,引领人们向科学领域和未来探索。

新时代的电影作品必然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新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总结、探讨和新的建构。《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之处在于思想、艺术、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中国科幻电影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汲取经验、不断消化创新的结果,同时还在于用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流浪地球》系列为中国科幻电影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定经验基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为中国电影产业与世界文化产业的交流接轨明确了生产路径。

中国科幻电影要实现转变,出路在于不断创新,关键要依靠科技力量。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观照现实、反映现实是电影艺术的主要特点。中国电影艺术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形成自有的艺术精神,用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观照人类存在的深刻问题,同时融合最新的科技元素,完成中国科幻电影的创新和不断突破。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流浪猫鲍勃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