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杨舒博,吕盛芳
(广州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河流作为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性[1],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繁衍提供基础[2]。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类生活需求的提高因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造成水环境严重污染以及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纵观来看,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的经济需求呈现非正相关的关系,与此同时,这种不平衡将成为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2]。针对赖以河流为主线的城市,河流对其城市环境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尤其流经城市中心的河流应具备多种不同的功能,例如,需要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以及构建城市内外空间的可能性[3]。因此,人类的文明与河流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2],同时也是河流功能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为体现社会功能的必要性以及优越性则,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性受损的情况,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则是必要的[4]。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在人为的管理以及管控下,帮助其实现自身系统性恢复[5]。
增江作为增城区城市主要河流之一,向左流经东汇城段等主要商业区,并铺设雁塔公园、西堤休闲公园、增城绿道等可作为绿色城市的地标性建设区。从整体建设来看,城区建设基于河流位置并通过周边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也进一步说明,河流对可持续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位于东汇城段的增江附城河整体水体生态环境较差。这将造成大面积河流状态破坏并与建立可持续生态的要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对作为旅游城市的增城区来讲,水体的破坏在不同程度上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破坏,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形象。因此,对其城中心流域环境进行改进是必要的,通过多种手段的改进从而健全水体生态系统、创建物种多样性的小型生态圈。人们创建良好河流环境,河流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生存提供生存空间等基础的性质。
虽然增城区位于多雨地段但整体河道水位线较低且覆水率较少。部分河流段水质较为清澈但存大量淤泥沉积于底部。在底部可见以浮游生物为生的单一性水游生物并存在以该水游生物为生的鸟类捕食的情况,这也证实在这一流经段仍存在小型却呈现断裂式的不完整生态链;除此之外这些鸟类并以此地为主要栖息地,这也再次说明河流孕育生命以及河流环境的重要性。在河道的周边同时有植被覆盖但种类匮乏。从总体上来讲,由于缺少动植物多样性,造成生物链短缺甚至断裂,无法满足基本生态构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明显破坏,同时河道周围仍存在少量人为垃圾这也成为环境破坏的另一主导者,见图1、图2、图3。
图1 覆水情况
图2 部分区域情况图
图3 部分区域情况图
河流周围存在大量水藻,在干涸的水流段常见白色垃圾,但该流域有专人不定期进行简单的垃圾处理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为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上述可见该流域的环境未能够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并造成较大程度上的生态破坏。因此为使增城区能够更好的优化、提高生态环境,坚持全周期性优环境,帮助旅游业和工业助力经济增长,则需合时宜、合区域对位于城中心的主要流经段河流进行环境改进。
以建立可持续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为鱼类、鸟类等两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的稳定性[5]。河流可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促进其生长繁衍[1],从而为人类构建良好的生活空间。但由于受到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人为等因素影响下,生物多样性以及水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损害[5],最终导致水体污染、物种缺乏。可以发现,在该城市河流流域内存在可见鱼类,但由于水体污染以及覆水率等原因,造成物种单一且数量较少,影响鸟类捕食以及生活,导致该流域食物链断裂。因此,生态系统的建立是河流修复的主要目标之一。河流修复使生物群落得以增多,这将有助于水质的改善和河流形态多样性[5],让河流在最大程度上维持原本的生态状况[6]。
增城区是有着“荔枝之乡”之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也作为生态旅游示范区[7]。而坐落在该区RBD核心位置的河流段受到了严重的水体污染,这将有可能影响投资环境,进而导致投资开发价值的下降。与此同时,水体污染对周边环境在观赏价值上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该因素也将成为限制旅游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业“断链”现象会导致该产业提升缓慢甚至停滞,最终造成该区域经济负增长的局面。
生态环境的破坏除了会对旅游业有所影响外,同时会减少“招商引资”的机会,这种减少也将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合理的手段减缓或改善水体破坏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稳固经济增长并促进投资实现可持续性区域经济。
为打造“魅力增城”以城市中心创建优美环境,在改善河体环境之外应着重于河流的景观设计,立足于实现适用性强、功能广且具欣赏价值的标志性流段。在设计的过程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满足视、听、触觉对美的需求为主线,以改善河流环境为主要目的进行环境修复。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依附于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良好环境的打造也依靠于人类活动。因此,环境与人之间存在互动性,这种相互作用正向促进城市化进程。通过采用可持续生态修复手段,对增城区重要河流重要组成部分的增江进行河流环境修复、提高水体质量并改善城市环境。这种改善有助于打造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当周边环境得到改进,则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而人们为保护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会更积极地参与水体环境的维护与保护,从而实现对环境正面反馈。
河堤有着与河流自身相对位置的优势,因此应着重对用于建立河堤的材料加以改进,以此降低材料由于碳排量直接对河流造成的环境污染。为了降低河堤周围材料对其造成的影响,主要利用低碳、生态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低碳的理念以河堤建筑材料作为外部环境,以营建生态互岸的手段降低其对河流自身的影响。以往人们主要利用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等材料用于河堤护坡,但这些材料的碳排放往往高于低碳材料,同时降低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且与环保理念相违背[7]。所以在增江街河道修复的过程中,可利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代替原有建筑材料,实现生态坏境保护以及生态可持续性。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连续孔隙的多孔混凝土,主要利用混凝土的特殊配合比,形成使植物根系生长的空间,并利用化学以及植物生长技术,创造条件供植物生长。这种高孔隙率材料的护坡方式可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使河流具备生态功能并为动植物提高栖息和繁衍的场所[7]。该方法通过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增加城市绿色空间、促进生态平衡[8]。
通过结合景观设计促进生态系统的重塑。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对当地鱼类生活习性以及该段的水体环境进行调研,并根据其结果设计生态鱼道为水生生物提供生活空间。
另外,需在沿河处进行选取去污能力较好的植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使增强可观性,让处于繁忙工作的人们得以精神与视觉上的放松。其次,增加去污能力的植物可去除河底的淤泥以及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水体自身环境。同时在修复的基础上也可提高景观的空间异致性。从图2可以看出,位于东汇城段的主经流段并在平面上呈现直线状态。因此可以通过维持平面形态呈现蜿蜒之景,并且在水陆交错区选取多种植被使形成景观异致性,从而打造景观空间格局。
河流作为孕育之源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为促进地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可能性。有效地治理河流可以作为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创建可持续低碳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增江是增城区的主要河流之一,以其为中心建立商业圈以及居民活动区。但通过调研后发现,该流段的水环境出现较为严重的受损情况。部分流段水质可见程度良好但水位较低,且周围存在不少人为垃圾;同时河底仅存部分单一水游生物以及鸟类。不难看出,在该流域段河流环境已受到严重损坏,所以改善河流环境迫在眉睫。与此同时,近期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发布关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增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的相关内容,其中强调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必要性、指出力将减排与管控相结合实现降碳、扩绿等目标的明确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立足于推动、创建绿美增城。为加速打造“优美增城”、改善河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创建“绿色”增城,将提出以生态可持续性、经济性、美观性以及互动性为基本原则,从使用材料以及生态系统两个角度对水体环境进行改进。针对直接造成对河流水质污染的建筑材料,主要提倡采用“低碳”型植被型生态混凝土降低碳排放、减少碳足迹从而建立生态空间。
从整体上结合景观设计的方法,重新建立河流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动植物生机。该方法主要利用植物自身净化水体的特点,使水体也同时保持并提升自净能力。通过对河流环境以及自身的改进,增加该区段河流水游生物物种,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链条并创建小型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促进增城区的旅游业繁荣,刺激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环境质量的提升,促进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助关系,为更好地实现增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