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红莉
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其建立文化自信,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板块,忽视了学科独具的文化特色,并未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忽略了文化知识培养的重要价值,导致学生文化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文化意识内涵为切入点,从明确教学目标、创设优质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工教材文本、完善评价总结等角度出发,探寻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旨在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则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对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文件的指引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中外文化,增强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教版教材收录了与传统文化节日、自然文化等相关的多元内容,是开展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素材。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增强自身文化意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研究
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已经逐渐深入英语教学中,广大教师也逐渐探索出文化意识培养新路径。那么,何为文化意识?如何利用英语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笔者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作出如下解释:文化与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促进,可以说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土壤,而语言又为文化提供了成长的养分。新课标将文化意识总结为: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优秀文化的鉴赏。反观人教版教材,其中包含本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和世界性文化,真实的文化情境能够使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是基于文化的某种感性认知,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文化知识,可以在与非母语人士交往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尊重并包容对方的文化差异,通过移情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实现语用能力的发展,开阔自身文化视野,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化表象,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初中英语课程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意义
(一)消除文化隔阂,减少语用错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其语言学习中落实文化意识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减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错误。以我国的日常文化交流方式为例,人们通常会以“你吃饭了吗?”“今天心情怎么样?”为问候方式,且被询问者会感受到被尊重,而這些在我国常规的问候方式在某些西方国家是十分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是对个人隐私的窥探,因而西方国家常用的问候方式都是以名字、年龄的询问展开的。如果缺乏对文化意识的正确理解,在表达与沟通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理解误差,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国际理解
在经济高度繁荣发展的21世纪,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主流趋势。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具备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传统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会根据考试要求,向学生讲授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机械化的学习内容,忽视了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价值,导致部分学生虽然从义务教育阶段便接触英语,但是直到毕业仍旧无法理解英语的学习价值。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丰富自身文化视野的同时,养成尊重他国文化、热爱本土文化的良好观念,对其后续学习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三)培养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受益者与知识的接收者,在纷乱的网络环境中,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文化内容理解产生偏差。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公民日益迫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到本土文化知识,充分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在吸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抵制不良文化的决心,在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保持初心,逐渐成长为更具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实现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利用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贴合社会时代发展背景,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对此,英语教师要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蕴含的文化意识培养元素,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初中英语课程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所关心的焦点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提出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感受文化的魅力,通过长期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明确教学目标,关注文化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总领,对后续教学活动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创设直观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其了解文化意识核心,从而为后续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防止难度较大的目标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文化意识的培养。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一课的教学为例,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以及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画面,这些内容均来源于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及神话故事,凸显了我国的文化特色。因此,在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搜集民间文化故事、感受神话故事背后所表达的人民希冀与愿景作为本课教学目标,设计舞台剧、故事会等情境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文化内涵,在表达过程中锻炼文化交际能力。
目标的合理设计既能保障教学活动实施秩序,也能帮助学生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及时了解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所需完成的重点学习任务,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优质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初中生思维较为敏捷,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结合初中生的这一特征,在培养其文化意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充分关注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内容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利用网络资源、生活实际等方式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在真实情境的引导下激发其文化学习热情,有效拓展文化深度与广度。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本单元以“museum”为主线,向学生介绍了博物馆的种类以及不同博物馆内展出的作品类型。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Who has been to the museum?”询问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经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唤醒其已有经验。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我国故宫博物院景观图以及部分文物作品,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直观的画面感受到我国文化瑰宝的独特艺术价值。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知识以及馆内文物的价值,感受匠人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最后,教师设计故宫博物院介绍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与故宫博物院相关的资料,并扮演讲解员进行小组汇报,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价值。
以情境创设的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感受文化的魅力,通过直观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文化适应度。
(三)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文化对比
文化意识包含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优秀文化的鉴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收集与其相关的文化资料进行补充,或者设计文化对比活动,引导学生领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在增强学生参与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其文化意识的有序发展。
以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一课的教学为例,教材提供了中秋节的起源相关知识,并展示了不同节日所食用的特色食物,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整体的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内容相对匮乏,且缺乏中西文化节日的对比,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传统文化節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节日,增强文化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从“食物”这一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我国重大节日吃饺子的习俗,并与西方在节日期间食用的火鸡、意面、牛排等进行对比,使其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
通过资源的拓展以及教学内容的整合,借助对比的手段可以达到本土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的平衡,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四)加工教材文本,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较为有限,而部分教师在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时往往停留在知识普及阶段,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设计,在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基于阅读文本类的语言基础知识,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开发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1 my names Gina”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本单元为初中英语的起始阶段,讲述了自我介绍以及问候他人的语言使用方法。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电影片段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向学生分享西方电影中的问候桥段,帮助学生了解语言使用技巧。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传统”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自己以及身边人互相问候的方法,从而发现:我国问候方式通常以“你好”“吃饭了吗?”“今天过得怎么样?”为主,且认为直接询问对方年龄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反观西方国家,我国的问候方式在他们看来则是不尊重对方隐私的表现。
本课学习结合教师课程资源的补充,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
(五)完善总结评价,强化课堂成效
为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成效,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文化理解程度进行全面评价,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了使评价更科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邀请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回顾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基于评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参与文化学习的意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不同地区的美食,并能够运用“Would you like...?”这一句型委婉地提出建议,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对话。结束基础教学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从文化意识角度剖析,指出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意识到应秉持包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然后,教师邀请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分享在本课学习中的心得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鼓励大家利用课后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地区美食文化表”,考查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情况,以任务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借助评价养成良好的学后反思习惯,同时使其在教师评价的指引下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不断深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中英语教学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提升学科育人效能,为祖国输送更多具备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