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初中阶段,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更是其他理科的关键基础,在学生的未来学习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导学法是教育改革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师需要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学习相关知识,以促进学生思考为手段,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问题导学法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前数学课堂存在的难点与不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一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当前问题导学法在实践方面的问题、具体应用原则以及实践路径,以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当前问题导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难度设计不合理,学生思考积极性较低
问题设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问题导学法的实践成果,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并没有立足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也没有对问题进行差异化处理,无论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何,都要回答相同的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学优生因为“学有余力”而不深入思考,学困生因为能力有限而丧失学习热情,降低了问题导学法的效果。无论难度设置过高还是过低,都会让问题设计失去原本的探究意义,导致学生思考积极性降低,课堂参与度不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创新和拔高,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过难的问题,导致班级学生反馈效果不佳,问题导学法徒有其表,本质却沦为教师的“自问自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始终落实“以生为本”的思想,让问题导学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起到坚实的辅助作用。
(二)教师忽视方法指导,学生思考探究流于表面
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实践中,教师需要始终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将探究作为主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出现“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情况,认为提出问题就算“完成任务”,既没有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指导与帮助,又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技巧与方法,导致学生的思考探究较为被动,难以深入。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自學能力还有待提升,很难就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无法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当学生问题探究过程与结果相对浅显时,这一教学手段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资源可能被浪费。
(三)教师提问时间不恰当,提问方式不科学
问题设计只是问题导学法的第一步,提问的时机和方式都能够对这一教育方式的成果产生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并未重视提问的时机与方式,在教学中存在“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想怎么问就怎么问”的现象。过于频繁、琐碎、简单的设问不仅无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还有可能打断教学进程,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教学效率与质量。除此以外,一些教师喜欢用“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语言发问,这样的提问方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探究行为,导致问题导学法难以起到真正理想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置,确保问题设计能够涵盖教学要点,成为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有效支点,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标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充分体现问题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为学生梳理重点,降低思考与学习难度。以“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问题设计中聚焦这一要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二)恰当性原则
在问题导学法实践过程中,问题提出的时机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遵循恰当性原则。恰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合适的契机提出问题,把握提问时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时、课中探究时以及课后总结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感知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思维网络,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如此,恰当性原则还要求教师秉持传统课堂提问的罗列方式,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难点进行层层递进的设问,让问题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支架”,还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就学生的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切实提高。
(三)启发性原则
在问题导学法的实践应用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不应是循规蹈矩的,教师需要保证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学生关心的话题,对传统问题进行优化与改进。不仅如此,启发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关注问题的趣味性特征,既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策略指导,又要重视问题的内在启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结合实际生活,加强问题与实践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例降低学生对晦涩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有些较为复杂与抽象的知识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让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知识点的特性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保障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思考和体悟中学以致用。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圆》的教學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圆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问题导学:“同学们,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坐车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成功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圆形的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因此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灵活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
在问题导学法的实践应用中,教师要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立足点,在思考中研读教材,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应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探究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问题导入增加一些创新性。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教学要点相关的视频或图文资料,让学生在观看中认识,在认识中思考,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资源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兴趣要点且立足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成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动画作品,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教学内容拉开序幕——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国王,国王喜爱万分,答应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那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个格子放2粒米,第三个格子放4粒米,第四个格子放16粒米,以此类推,一直放到第64个格子。”看完这个小短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臣提出来的这个愿望国王能满足吗?”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拿起笔开始循规蹈矩地计算,有的学生则试图寻找具有创新性的计算方法,这无疑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书写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设计灵活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将数学概念、公式与解题方法比作数学学习的“骨架”,那么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当前,如何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成为教育教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而问题导学法的科学运用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此,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拓展学生思路为目标,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来审视数学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提炼数学思维,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学生学到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很多学生虽然将这一概念牢记于心,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维定式,面对数学问题时出现考虑不周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具有灵活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70°,请问其他两个角各为多少度呢?”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其余两个角的角度分别为70°和40°。”这一答案说明学生在惯性思维的引导下将已知条件中的70°角认定为底角。这时,教师就可以聚焦学生的错误,继续发问:“70°角为什么一定是底角呢?当角的大小在哪一范围内时,才可以认定这个角一定是底角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还能认识到:“在等腰三角形中,当一个角大于等于90°且小于180°时,一定为顶角。”从问题出发展开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式,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四)立足教学难点,增强探究意识
数学概念与定理都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概念定理记忆生硬、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层出不穷,死记硬背更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存在的理解难点,善用问题导学法,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根”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都会在这一部分混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相关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5厘米和4厘米,请问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是多少?”“当前户外温度的平方为49℃,那么户外温度的具体数值应该是多少?”在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直角边长度一定是正数,所以应该舍去负数结果,而户外温度正负都有可能,所以应当取结果的平方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成效的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法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正确应对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遵循目标性原则、恰当性原则与启发性原则,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信息技术、灵活设计提问以及立足教学难点等策略,真正做到“设问启思,以思促学”。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