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合,刘 树
(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提出,应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有效利用各类资源、资产和资金,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不同地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式。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主要采用外生型集体经济,主要通过经营型和租赁型集体经济模式来实现增长,而在中西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更趋向于内生型发展。党建引领下的党建型集体经济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成为最为合适的实践选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解决“制约集体经济培育壮大的实际难题”,形成“党建核心引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集体经济发展局面”,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的治理模式,培育和壮大集体经济,寻求集体经济创新之道[2]。集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产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消除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为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本研究以民族地区为背景,探讨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中的集体经济创新模式。研究采用定性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研所得数据,主要聚焦于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的内在逻辑,总结在推进过程中获得的有效经验。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的实践路径。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条件。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党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的内在逻辑在于:在村级集体经济治理过程中,乡村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从体系、模式和格局三个层面展开,协同推进并深入探索,从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图1)。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通过构建“乡镇—村委会—社会企业—村民”四级乡村网格治理体系,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的发展和壮大。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民族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在“半农半牧”的多民族地区,党组织积极引领各族人民共同探讨村级集体经济模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构建起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图1 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内在逻辑图
党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最新的理论成果,保证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这使得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可以在上层建筑层面作出正确的规划和科学的引领,为乡村治理指明方向[3]。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特别是中西部的“半农半牧区”,其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出现了人口流失现象,导致乡村治理的难度不断增大[4]。为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必须发挥党组织的“内核”作用,凝聚乡村治理的共识与合力。凝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共识,需要坚持党的领导、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广泛凝聚共识,才能明确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进而形成合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村民、村委会、乡镇和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整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所需的土地、牲畜和劳动力等资源,形成主体合力、政策合力和实践合力,是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地、落实、见效的关键环节。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凝聚思想共识,协同应对中西部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的难题,才能积极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达成。
网格化管理是对空间、资源、信息的聚集、整合、联结。它将治理主体下沉到基层实践中,从而促进治理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对网格内主体、资源和事件的实时、动态、智能管理与服务,旨在构建多维、全方位、高韧性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5]。为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乡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深入创新,将城市中成功的网格化管理经验本土化并应用于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治理,从而形成了乡村网格治理的新体系。在党建引领的集体经济治理模式中,乡村党组织通过构建“乡镇—村委会—社会企业—村民”四级乡村网格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乡镇的桥梁作用、村委会的主导作用、村民的主体作用和社会企业的销售作用,确保各主体职责明确,协同预防并解决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这种协调互动的乡村网格化治理新体系,也可以推动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应该被重视。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其中,才能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合力,促进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处理集体经济各项事务的着力点在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集体经济的发展力量不仅仅依赖于某一民族,而是源自各民族成员的共同参与。在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各民族成员只有通过深入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能推动集体经济模式的发展壮大。在交流中,各个民族与群体联系更加紧密、了解更为深入、力量更加团结、能力共同进步,最终形成集体经济共建共治的合力。通过完善集体产业经济制度,确保成果分配的公平公正,可以使产业经济效益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的利益,体现乡村治理中人民至上的原则。这样的努力有助于实现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目标。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只有构建起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集体经济产业,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途径。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经济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基层党组织积极推动乡村民族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把握和选准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多元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乡村各种资源和资产,从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多样化、多渠道、多模式的致富增收目标。同时,乡村党组织在决策、目标和资源三个层面上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在优化制度设计与管理决策方面与特色产业发展保持联动,明确现代化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引入更多有益于农民的资源和工程项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则在人才、资金和意识三个方面与乡村党组织互动,积极培养大量人才以壮大组织队伍,依靠产业盈利为组织提供资源支持,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培养组织共治意识。这种上下联动实现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协调互动,有助于推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X镇位于Q省西北部,总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和10个自然社,为典型“半农半牧”的纯藏族乡镇,养殖业为其主要经济支柱。在党建引领下,该乡镇成立了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发展理念,借助网格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凭借民族团结进步的动力,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图2)。在该模式中,各民族农牧民充分发挥智慧,联合各类主体,形成协同合力,推动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发展[6]。
图2 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经验图
作为完善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基层党建引领的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在中西部“半农半牧”地区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设施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乡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构成很大挑战。乡村党组织应以自身的先进性为引领,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体系,以解决中西部乡村现存的问题,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Q省X镇地处典型的浅脑山地区,海拔超过2 600米,总耕地面积为1 040.80亩,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该镇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引领村民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借助创新治理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该党支部通过资金支持成立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有效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和群众工作优势,形成协同共治的合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效能的提升[7]。党建核心引领集体经济治理模式是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助推力。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和国家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已融入乡村治理的综合战略中。坚持乡村治理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展现了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性的新思路,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8]。为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Q省X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集体经济模式,实施村级集体产业养殖项目,并在实施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乡村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队伍由各个民族成员组成,为了共同的目标,各民族成员深入交流,为“半农半牧区”的X镇养殖业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壮大该地集体经济发展,各个民族成员积极投身于该镇的养殖业集体经济建设中,集中智慧、凝聚共识,构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在党建引领和各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镇的集体经济模式逐渐壮大,盈利水平逐年攀升,各族成员共享收益,生活品质不断提升,逐步迈向共同富裕。民族团结进步成为该镇集体经济治理的不竭动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网格化治理体系在城市的基层治理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经过基层政府的行政动员迅速推广到乡村社会的治理实践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城市网格化治理经验,探索乡村网格化治理模式,对于中西部乡村治理方案的精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Q省X镇在乡村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下,创新构建“乡镇—村委会—社会企业—村民”四级乡村网格治理体系,贯穿从镇到村、村到社、社到民的四级网格,明确了乡村网格体系的内在联系。乡村治理从学习模仿向创新实践转变,研发了适应乡村特色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克服了过去存在的层级障碍问题,创造性地开创了集体经济模式治理的新局面[9]。在集体经济模式运行中,网格治理体系的四方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主动承担各自职责,从关系协调到产品销售等各方面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帮助,预防和化解了该镇集体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最终确保了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治理的创新活力,提升了治理效能。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内容。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既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落实,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10]。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不能将经济指标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而是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也是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的应有之义。Q省X镇富有创新性地将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融入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中。首先,在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农户的土地、草场和牛羊进行集中管理,有序规避了村民散户的无序耕种和牧养,确保了草场的恢复周期,有效促进了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其次,乡村党组织积极倡导生态保护,并投入资金支持生态保护,使得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形成良性互动。最后,该镇在集体经济获得盈利后,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保护治理,开展饮水工程维护和防护林乔木造林等项目,形成了“民族团结+集体经济+生态保护”的集体经济治理模式。集体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使得该镇逐步走上了生产与生态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建设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Q省X镇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模式,设立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开展集体产业养殖项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集体经济治理模式。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发现该镇在集体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在培育和运行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阻碍,这些或将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风险点。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困境和问题。
集体经济队伍的专业化能力能否满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能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从村级集体经济队伍成员来看,一般都是当地乡村的农民,缺乏专业化的集体经济队伍,村级集体经济所蕴含的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的愿景难以落地。在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和乡村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之下,经济基础薄弱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在Q省X镇养殖业集体经济模式中,存在着组织队伍专业化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从组织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乡村大量人口外流,留下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导致组织队伍普遍呈现中老年化趋势;从组织队伍的能力素质方面来看,中西部“半农半牧区”因公共服务不均等、教育水平滞后,且大量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集体经济组织队伍的专业能力相对薄弱。该镇养殖业集体经济模式的组织队伍所存在的短板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因此,提升组织队伍的专业素养,加强队伍建设,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尤为迫切。
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乡村积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特色产业集体经济模式,并成立相应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在Q省X镇养殖业集体经济模式中,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尚未形成完善的数字化体系,导致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的发展相对缓慢。具体表现为集体经济数字赋能体系尚不完善,涵盖资金、运营、供销和风险四个关键阶段的部分还存在缺失。数字化不足导致资金的投融资仍依赖传统渠道,融资途径单一;绿色产品的营销仍采用线下方式,未形成线上线下宣传销售一体化,导致市场销售面临瓶颈;集体经济运营机制仍然传统封闭,缺乏科学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工作效率不高;科技化养殖方案未得到充分实施,风险防范能力不足。数字赋能的不足对于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正常运行形成显著制约。因此,建立完备的数字赋能集体经济模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能力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创新治理能力则成为促使村级集体经济迈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各地的集体经济模式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治理能力有限的问题。Q省X镇养殖业集体经济模式的治理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X镇养殖业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管理团队主要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组成,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升,且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其次,决策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缺乏系统的制度政策规范以及专业人员的参与,导致决策和监督机制难以得到充分落实;最后,经营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目前该镇养殖业集体经济仍然沿用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养殖业集体经济在人才队伍、决策监督机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缺陷,限制了其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该模式需要在治理能力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
尽管村级集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但多数集体经济模式缺乏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客观理性认知。它们未能对所处地域和可获得资源进行深入反思,仍然过度依赖着转移支付和国家财政的支撑,未能将可持续性视为自身发展的根本目标[11]。Q省X镇养殖业集体经济模式主要以农业和养殖业为核心,产业模式发展较为单一,未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链。该模式在经济发展中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导致该地收入来源狭窄,稳定性不高。养殖业集体经济模式的运作机制主要是由乡村党组织注入资金以建立经济互助合作社,整合零散的农户,并通过销售初级养殖产品如牛羊等,最终实现分红。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有效拓展上下游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链,收益有限,制约了集体经济模式的盈利水平提升;从社会效益来看,这种单一模式和缺乏特色产业链的情况无法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不仅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为了实现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特色产业链,以此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并推动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的优化,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实现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基于对Q省X镇集体经济模式有效经验的总结和存在困境的分析发现,通过党建核心引领能够增强集体经济的原动力,通过数字赋能可以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可以保障集体经济治理的韧性与活力,通过特色“产业链”则可以夯实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集体经济模式优化,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党建的核心引领是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原动力。党建引领注重加强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服务能力,而完善乡村党组织建设是强化引领能力的基本前提和必然选择。乡村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可从人才和素质两个角度出发。通过选调生选拔等方式,吸引高校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党员回乡创新创业,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鼓励当地优秀毕业生回乡,加入乡村党组织队伍,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党组织还需不断提升党组织成员的战斗本领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党组织成员先进性建设,为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此外,党组织还应持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调动各方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组织通过自身的核心引领力号召有志青年、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注入人才和资金,加速乡村高质量发展。最终将土地、人才和资本等资源加以整合,协调各主体紧密合作,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原动力。
数字乡村是“十四五”时期的“布局”重点和“破局”关键,是推动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12],数字赋能也是构建集体经济模式运行体系的关键环节。以数字赋能为契机,强化“半农半牧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间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同时将数字技术融入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构筑以“技术-宣传-渠道-模式”为支撑的集体经济模式运行体系,可以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精准化治理,从而推动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跨层级的技术数据交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可以提升当地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拓宽线上线下的供销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可以拓宽售卖渠道,为集体经济提供新的增收方式。数字赋能丰富了村级集体经济的产业模式,培育了新兴业态,促使绿色集体经济与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民族文化相融合,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从而实现集体经济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为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内生发展提供了动力。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标并不只是产业的发展壮大,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才是其核心任务和最终目标。为确保集体经济治理的韧性和活力,必须坚定地遵循政府的领导,同时遵循市场规则,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半农半牧区”的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为治理注入更多活力[13]。创新集体经济治理的韧性和活力,首先应充实和完善具备公共服务能力的组织管理队伍。在地方政府的引领下,集体经济组织与当地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借助智库专家的力量,为集体经济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其次,应着力建立健全决策和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并发布涉及决策和监督的相关政策,设立相应岗位并派驻专业人员,确保决策和监督机制得以有效贯彻实施。最后,应强化经营管理体制的建设,紧跟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演进,摒弃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的构建不仅仅涉及单一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更应深度践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因而,必须不断探索并创新发展模式与经营方式,充分利用主导产业下游资源,延伸特色产业链,为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增加多样化、多渠道、多模式的致富增收方式,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增强乡村治理的效能(图3)。首先,应建立集体经济产业链,以牦牛和羊养殖业作为起点,逐步拓展下游产业,延伸至肉类、奶制品和皮革等领域,从原先的狭隘小作坊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具备规模效应的多元产业链。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秉持“两山”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生态绿色”产品的价值逐渐提升,形成有机的生态保护价值产业链。集体经济产业链和生态保护价值产业链相互融合,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带来社会效益。集体经济产品在市场上得到推广,自然生态更加美丽,也会促进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三条特色产业链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地方“生态+旅游”的基层治理特色,在推进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图3 党建引领乡村特色“产业链”图
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各地需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发展实际,寻求适合本地的乡村治理模式。其中,“半农半牧区”集体经济治理模式在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以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模式必须紧紧围绕该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半农半牧区”集体经济治理模式中,其内在的逻辑需要在党建引领下实现,要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不断完善乡村网格化治理新体系,构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创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半农半牧区”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的基本经验在于:首先,通过党建核心引领,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的治理效能;其次,通过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治理的重要动力来源;再次,通过构建网格化治理体系,为村级集体经济治理的创新活力提供坚实支撑;最后,通过强化生态保护优先,凸显村级集体经济治理的核心价值。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解决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运行中的问题,主要在于通过党建核心引领增强集体经济的原动力,通过数字赋能推动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驱动,保障集体经济治理的韧性和活力,同时建立特色产业链,夯实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在民族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立足自身实际、挖掘自身特色、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民族事业中。同时,应构建各民族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此促进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