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优化机制

2023-02-20 10:07震,雷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政治

王 震,雷 伟

(川北医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精神卫生学院 四川 南充 637100)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受到关注。学界从不同视角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多遵循“理论-理论”的路线,基于教学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探讨“理论-实践”双向互动的研究仍存在探讨的空间。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际,结合学习研究体会及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本研究认为,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有研究成果,需要着眼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服务保障,着力优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机制和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保障机制。从理论角度来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指出,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动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服务保障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支撑,它们分别从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和保障维度三个层面共同构筑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从现实角度来说,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个别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之但不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貌合神离“两张皮”,服务保障举措“调门高落实少”,可以说,上述三个方面是当前补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环节的关键点。为此,着眼教师队伍主体维度、课程建设内容维度和组织领导保障维度,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的助推意义。

一、优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机制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1],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过硬,他们在专业课教学中能否自觉、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系统化学习。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专业课教师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仅仅有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首先要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的基本知识,全面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领会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的时代重任,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校最鲜亮的底色。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怎么样才算“合格”和“可靠”?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专业课教师明确了这一点,就明白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涵。二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专业课教师除了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确保信仰信念坚定。只有信仰信念在心里扎下了根,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广大专业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生平经历,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程中释放应有活力。三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2]专业课教师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广大专业课教师要深刻体认其国家层面的意涵,主动把个人行动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上来;要深刻体认其社会层面的丰富内容,自觉践行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并以自身实际行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要深刻体认其个人层面的内涵,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热爱本职工作、踏实投入工作,真诚待人、为人和善。在此基础上,要身体力行,用高尚的品格和魅力影响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四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学习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3],并结合实际做好研究式学习。要切身感受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魅力,认真体味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勇于自我革命、一以贯之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了中国样板、树立了中国榜样。要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认真体味这一重要思想中绽放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岸人格和风范,发自内心地拥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其次,开展制度化培训。协调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是优化培训机制的重要着力点。由是,一要“请进来”,认真组织校内培训。“请进来”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动作为的表现,对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校内培训活动,邀请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讲解和培训;在此基础上,可以邀请教育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开展经验介绍和研讨交流活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如上海、北京、江苏等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经验做法交流。二要“走出去”,积极参加校外培训。“走出去”是拓宽专业教师思维、视野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必然选择。为此,高校需要根据实际,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活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课教师要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学术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共促同长,推动科教融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建设交流活动,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同行进行交流,畅谈心得体会、取长补短;参加各类课程思政建设集体备课活动,学习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经验。三要抓住“关键少数”,开展“沉浸式”专题互访互学培训。各地方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特点和实际,选派学科专业带头人到全国重点高校开展半个月至一年的中短期培训或一年至三年的长期培训。同时,全国重点高校可以从骨干教师培养或干部储备的角度出发,选派具有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到中西部地区高校开展短、中、长期指导。时长方面,短期指导可以设置一至两周,中期指导可以设置一个月到三个月,长期指导可以设置半年到一年。这需要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机构和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为各地区从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专兼职教师交流互访搭建平台。当然,高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这样,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教师长期驻扎在他校进行“沉浸式”学习或指导培训,必将取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真经”。

最后,保持常态化互动。互动交流是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培养感情的重要方式,对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常态化互动机制构建来说尤其如此。一是要保持不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加强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专业课教师除了院系的会议和活动外,在其他场合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彼此存在交流壁垒。这就需要各高校立足实际,定期组织各专业课教师围绕交叉领域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问题,特别是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话题开展对话交流,这对课程思政建设大有裨益。二是要保持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互动。除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外,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互动也尤为重要。高校不同专业教师之间要保持定期交流活动,重点就课程思政建设中好的经验做法、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下一步改进的方向等深入展开讨论。要打通对口交流渠道,可以通过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口联系某一个或某几个院系、专业的方式,及时解决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要保持日常联络,日常联络主要是教师间的自由联络,长期保持这种自由联络,既可以推动工作,又能够增进友谊,还有助于培养感情。三是要保持专业课教师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咨询委员会专家的互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固然重要,专业教师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咨询委员会专家之间的互动同样重要,这是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的渠道和资源。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高校虽然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但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这些专家并不熟悉,更遑论与其建立联系了。这就是个别高校“调门高但落实少”的原因所在。由是,高校亟需发挥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建立交流平台,让这些专家能够与专业课教师直接对话,进行实质性指导,及时解决专业教师遇到困难。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机制

上文从教师队伍角度论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因素,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有效融入课程的问题。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战场”[4],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效用发挥的重要依托。因此,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机制的优化问题。

第一,认真发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除上述提到的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高校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均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富矿。为此,一要从历史维度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体来说,就是从课程发展史的角度入手,认真梳理课程发展史上杰出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人物在课程发展中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以此向外拓展,挖掘课程史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要从现实角度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具体到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和不同时代的现实要求,课程讲授、设计等教育教学环节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突出具体条件下的实践要求。这就需要立足课程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求真精神、缜密的思考习惯以及宽厚的人格品性,而这些精神品性本身就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三要从效果维度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上述基础上,还需要从效果维度检测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中的“硬融入”现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知识点融合的效果欠佳。如在材料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以泰坦尼克号为例,从船体材料角度讲述沉船原因。尽管这一案例可以教育学生追求科学精神,但较为生硬,若此处加入些感性引导,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可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进行描述:无情的大海吞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这些人有的是刚刚出生的婴儿、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商人、有的是为国家而工作的公职人员,最终都化为沉默冰冷的尸骨。如此,自然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物理学或材料学专业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坚决扛起物理人光荣使命的觉悟。换句话说,发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就是要深入研究不同课程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涉及的专业、行业、文化和历史等维度入手,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断增强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

第二,善于运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经典案例。经典案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果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经典案例,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必将得到提升。为此,一要注重经典案例的发掘。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要深入发掘课程建设史、学科专业建设史上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掘不同高校的校史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把抽象的理论讲活讲透,让抽象晦涩的理论在案例的佐证下变得鲜活生动,易于理解,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创造条件。二要注重经典案例的运用。在发掘经典案例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筛选案例,选出契合专业课程需要的有效案例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否则,难免出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两张皮”的情况。只有把案例运用到合适的知识点中,才能使之成为经典案例,凸显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三要注重全新案例的收集。除了发掘运用经典案例外,还要适时收集新的案例,更新既有案例库。这就需要于生活细微处留心留意,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要自觉在实践中学习,向生活学习,特别是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因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5]。换句话说,只有虚心向群众请教学习,才能从群众身上获得无穷力量。

第三,及时回应现实生活的重要问题关切。现实生活是教育教学的素材来源,也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关注的方面。一要注意回到现实生活。在认真发掘课程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善于运用鲜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素材,让抽象的理论从现实中来、再回到现实中接受检验。只有回到现实生活,才能还原理论的本真状态。相反,如果只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而不去解决或回应现实问题,这样的理论自然缺乏说服力。总而言之,回到现实生活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和巩固理论学习效果。二要注意指导现实生活。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这就需要作为教学主体的专业课教师注意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指导现实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注意的是,专业课教师要时刻把握价值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怎样运用知识和技艺技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报效国家。三要注意现实生活与理论学习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力量,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强化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

三、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保障机制

在完善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机制的基础上,就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短板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组织实施机制,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由是,需要从组织领导责任的落实、保障举措的细化、示范引领效应的发挥等方面出发,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保障机制。

首先,落实组织领导责任。组织领导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落实的顶层支撑。高校要立足顶层设计,高度重视、统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和指导,重点把握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落实落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一要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构的作用。不少高校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但个别高校仅停留在文件印发层面,工作机构或人员的职责发挥不够甚至未能有效发挥,这是现实中制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发挥这些工作机构的应有作用,切实梳理、分析和研判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广大师生关注的具体问题和细节,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二要稳步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落实。工作机构成立之后,首要任务就是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稳步推进工作落实。在此过程中,对于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和评价尤其重要。目前,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在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制定之后或校内相关研究人员获得课程思政建设的课题、项目和示范课程等奖励或荣誉之后,对于“怎么建设的、如何改进的、取得了什么成绩或成果”等系列问题,却没有较好地跟踪问效;对于具体工作落实得怎么样亦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和评价机制。如此,更遑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好工作的落实非常重要,监督或考核是确保工作落实的保障。三要切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协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构作用发挥不够、工作督促落实跟进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源于统筹协调的不力或缺位。根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机构挂靠在教务管理部门,也有的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但不论挂靠在哪个部门,挂靠部门的中枢作用都相当重要,它一方面要与学校党委对接,另一方面服务于各院系、各部门,大量细节工作皆要通过挂靠部门统筹协调。要发挥挂靠部门的作用,选优配强挂靠部门的工作骨干尤为重要,最好是配备或指定专门的工作骨干,这是工作实际中的经验之谈。

其次,细化支持保障举措。支持保障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组织领导从顶层设计高度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但需要与之配套的支持保障措施。保障举措主要涉及人、财、物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能否落实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一要配备课程思政建设联络人员。配备联络人员非常重要,不仅要配备,而且要配强。这里说的联络人员,包括学校层面的联络人员、课程思政建设牵头部门的联络人员和教学院系层面的联络人员。只有理顺工作机制,才能保障“学校—部门—院系”的日常联络渠道畅通,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二要设置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经费。经费投入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保障,只有经费保障到位,才能确保专业课教师的学习、教育、培训和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常态化交流联系及各项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做到物质激励机制到点到位。三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在配备课程思政建设联络人员的基础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就是要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开辟专门的办公场所、活动场地,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助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

最后,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示范引领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头雁效应”,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对此,一要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作用。高校要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作用,创造条件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名师开展示范课程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介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其中的心得体会,从而发挥示范引领效应,让其他专业课教师少走弯路。二要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作用。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分批分类组建示范团队,认真研判团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点和方向,团队合力,拿出让大家看得见、信得过、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教学研究成果。三要发挥示范课程的引领的作用。在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作用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业课教师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负责教师及团队开展示范课程集体备课、听课和反馈活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四要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作用。目前,不少高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但除了发布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项目之外,作用发挥有限。高校可以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定期发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优秀教学案例等形式,集中展示课程思政建设的好做法、好作品、好成果,供教师共享学习,以期产生更大示范效应。

四、结语

本研究尝试从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优化机制,即优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机制、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保障机制。其中,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动主体,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夯实组织领导保障。课程建设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它一方面关涉教师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关涉组织保障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领导是基础保障,只有夯实组织保障,才能更好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组织领导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构筑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和现实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聚焦三重机制进行优化提升,对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回应本研究开头所述,我们之所以着眼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乃是基于理论和现实双重考量,辅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其实,这些都建立在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基本问题的基础之上,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存在的不足等。具体来说,“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的,即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彰显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会议强调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此前,“课程思政”主要涉及以“学科德育”为理念的课程改革,之后拓展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重申“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上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专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章节,并将其列为拓展“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内容进行论述。当然,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两张皮”,存在“形合而神不合”的情况;个别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个别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管理乏力,重安排、轻落实,督促评价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了进一步讨论的可能。面向未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仍是一片有待持续耕犁的研究沃土,本研究的探讨不过是抛砖引玉,诚望学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