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 夏永立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确立学业质量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可见,课程目标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数学课程改革树立起了简洁、清晰和明确的路标。但是,要想达成课程目标,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真正“落地”。
新课标中“课程目标”包含: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目标。将核心素养内涵写入课标,是这次课标修订的最大亮点。
一方面,通过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征,阐明了总体目标的实质构成和具体内涵。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现实情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内涵上包含了具体领域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和情感态度。
这样,核心素养为“三维目标”“四基”“四能”提供了内在整合的具体机制。
核心素养目标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三维目标”融合起来,能够回到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简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新课标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就是一个以“三会”为核心、层层递进的多维目标架构。“层层递进”指的是课程目标的不同层次及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决定了达成“三会”的教学实施路径,使数学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完全协调一致,避免了具体数学知识技能与“三会”脱节。
例如,教学“分数”时,它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发现这个关系需要数学眼光;厘清分数与倍、除法、比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数学推理;表达这种关系,还要用到数学语言。这样,自然地将“三会”融入教学目标的达成之中。
将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提炼成为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基本思想、数学特性保持一致。抽象是数学眼光的基本表现形式,具有数学的一般性;推理是数学思维的基本特征,具有数学的严谨性;模型是数学语言的本质内涵,具有数学的应用性。
课程目标既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也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总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达到的要求,“三会”则是数学课程最终目标。
新课标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根据四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一致性,即在不同的学段,其内涵基本保持不变;阶段性,即在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应当有所不同。
例如,“数的认识”教学,在不同的学段都应重视数感的培养,但其要达到的教学程度却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如果课程总目标是“想得到的美丽”、学段目标是“看得到的风景”,那么课时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会分解学段目标是一门技术,会叙写课时目标是必备能力。教师基于新课标开展细化课程目标的研究,能够从宏观视角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从总目标着眼,分解学段目标,叙写课时教学目标,让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教师心中理想的目标。
当前,一些教师非常重视教学流程的设计,却不具有目标意识,将教参中的教学目标直接搬到教案上,让其流于形式,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
其一,“假”。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付了事,认为其无足轻重。由于教学目标意识缺失,只是“贴标签”,让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成了“两张皮”,没有真正去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就会形同虚设。可见,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灵魂。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要心中有“标”。
其二,“大”。数学知识是形成过程与方法的真正载体,也是核心素养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如果不结合具体知识的教学,过于宽泛,就会“脱轨”。教师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大概念”教学,还要不断细化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落实。
其三,“空”。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每一名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在教学时脱离具体知识,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空洞和低效。核心素养不是空泛的,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笔者曾见到一位青年教师在确定“年、月、日”的教学目标时,没有真正结合学情,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课堂教学的起点太低;知识教学贪多求全,不能有效进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让教学目标“落空”;思想教育也没有很好地结合知识的教学,没有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四基”“四能”为有效载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单元、课时的表现特征,逐步细化教学目标,在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为了更好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让课程目标真正落地,教师要基于大单元目标和学情分析,制订具体、明确、可观察、可作为评价依据的课时教学目标,体现思维进阶。教师可以运用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的“四要素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目标指向持久理解、迁移应用和思维成果的诞生。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表述的主体来看,没有出现“双基”教学目标中“让”“使”等词语,这说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核心素养目标中,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以及“经历”“体验”“感悟”“探索”等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给学生确定了清楚的行为表现目标,教师也能更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核心素养目标中,对行为条件的界定更加具体明确,给出了学习提示以及具体的学习路径,明确了具体可用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不再盲目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形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的表现程度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明确了学生要达到的最基本的标准,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获得同样的学习结果,要实现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不再像过去的教学目标那样有着清晰的维度,每个教学目标与“四要素”并非一一对应。教师可以将“四要素”整合在一起,整体设计课时教学目标,而不是生搬硬套。
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是对教学目标的凝练与整合、传承与创新,必将对未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要重视知识教学。
教师要把握核心知识,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例如,将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让学生体验它的统计价值。现在,又将百分数从“数与代数”中移到“统计与概率”领域,赋予其新的内涵。
教学中,教师应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注重整体性思考和结构化设计,加强知识间的结构关联和跨学科的融合。这样做有利于统揽全局,抓住主线,整体构建知识体系。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会有“落空”的现象,我们要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
核心素养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要可迁移,便于应用,也便于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达到程度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有层次性,难度适中,便于检测,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标准。教师既要着眼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体现目标要求的阶段性,又要着眼于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使教学目标可达成。
理想与现实“脱节”或“两层皮”现象,一直是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难以摆脱的羁绊。莫让教学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广而告之”,让其真正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