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海艳
摘要:本文中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一格精心导课、促进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以不断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创新;导课;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教学反思
在当前“双减”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成才,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对教材的态度应该是重视教材、研究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教材的设计是一开始便让学生将一个任意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探索起来难度太大,并且这与作辅助线证明中位线没有多大的联系,所以笔者授课时将此操作放在了学习中位线定理之后再进行,而在教学前又设计了另外两个探究活动:
(1)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剪一刀,然后拼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矩形;
(2)把一个任意三角形用同样的方法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剪痕的特点,进而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这样的剪拼有助于启发学生通过作辅助线来证明中位线定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笔者将课本中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稍加改变,使其成为应用二次函数来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觉得二次函数简单易学,还进一步厘清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2 不拘一格精心导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对于一节课的成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常常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精心导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几种导课的形式.
2.1 “设疑激趣”导入法
学贵质疑,通过设置疑问,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在“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一节中,笔者是通过设疑进行导入的.首先问学生:“交警在处理交通事故时,肇事车辆是否超速显得至关重要,那么怎样知道肇事車辆的速度呢?交警通常需要测量肇事车辆的刹车距离,而刹车距离与车速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2 “诗情画意”导入法
以诗句导入新课,学生会感觉耳目一新.在“三视图”一节中,笔者首先和学生一起吟诵古诗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来引入三视图的学习.在“三角函数的计算”一节中,书上有张登山缆车的图片,在学生预习教材之后提问:“有一句诗写出了登上山顶的感受,有谁知道这句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 “曲径通幽”导入法
有时教师看似在谈天说地,实则“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在教学“函数的图象”一节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转眼过去了,但冬奥会期间的精彩画面令我们至今难忘.大家回想一下,在冬奥会期间,你是通过什么媒体来关注有关赛事的?
学生回答:“电视机、电脑上网……”
笔者接着问:“怎么很少听到有同学回答用收音机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没有图象.”
笔者说:“正因为电视机有图象,所以我们看的很直观、形象.图象有如此多的优点,真希望抽象的函数也有图象,不知道老师的愿望能否实现?”
在学生回答“能”时顺利导入课题.
2.4 “经典故事”导入法
有时可以将一些学生熟悉的经典故事从数学的角度赋予它新的意义.在“探索规律”一节中,笔者首先给学生讲了一则小高斯很快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 050的故事.通过小高斯对问题的分析,学生不难感受到探索规律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一则中国古代“从三到万”的故事,可以说是探索规律失败的事例.通过对这正反两则故事的分析,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2.5 “创设情境”导入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至高境界.在“平行四边形”一节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境:工人师傅想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废料加工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矩形零件,你能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吗?学生听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后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总之,教师要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除上面的方法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猜谜、做游戏、表演等形式,尽快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是一种比学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它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班里的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兼顾成绩因素分成若干小组.由各小组长协调平时的分工与合作,并及时总结组内成员的学习成果,反映小组学习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不断改进.
在涉及试验和有关数据统计的学习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进行明确的分工,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证明题或计算题的解答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尤其出现一题多解时,通过交流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一节时,通过学习小组的充分讨论,结果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代数式表示方法,其中有些是出乎笔者意料的,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教学相长.
在复习课当中,小组学习可以更好地实现共同提高.优等生帮学困生解答疑问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优等生之间的讨论可以使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困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增强彼此的信心.
4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真知灼见源于实践.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三视图”时,发现学生理解三棱柱的三视图有难度,于是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制作三棱柱.有的学生用几本书来搭建,有的用几支笔来搭建,还有的竟然用一支粉笔雕刻出了一个三棱柱,真可谓是奇思妙想!
在教学“太阳光与影子”一节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将一本书水平放置于阳光下,它在地面上会留下影子,那么书的影子是什么形状呢?如果将书向上平移一段距离,那么它的影子形状与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开始猜想并讨论,中间出现了争议.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能不能动手操作一下呢?”同学们积极响应,因为都想看个水落石出.于是大家一起来到操场做试验.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将课本垂直于地面放置并上下平移,那么它的形状大小是否也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又开始合作,一起测量课本在不同位置时影子的长度,结果发现原结论仍然成立,于是开始思索其中的原因……并最终解决了自己所提的问题.他们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5 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这对于总结经验或汲取教训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对于成功的做法则及时地归纳总结.
为了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笔者经常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教育故事”等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本节课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小组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课堂所提问题的有效性如何?教学中有哪些意外的收获?又有哪些始料不及的问题?假如重新上本节课又该如何调整?
总之,尽管“双减”任重而道远,课堂教学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只要用心感悟,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为推进“双减”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