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宇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0)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之间长期存在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等方面,不仅严重影响着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也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要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因此,要研究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从城乡融合视角下展开。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整体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很多学者在探讨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时,都能够将城乡融合考虑进去,尤其在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时,更是将城乡融合放在重要位置。然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探索、创新、借鉴,因此有必要重点围绕城乡融合,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建设展开进一步研究。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创造出农业农村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模式。主要在于它能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推进城乡空间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挖掘农村农业发展优势,进而形成良好的农业农村发展格局,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如图1)。
图1 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
城乡融合要求对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补齐短板,以给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奠定基础。一方面良好的水电、交通、信息基站等设施是资本、信息进入的基础,比如完善的基础设施能有效降低资本增值成本,从而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良好的户籍制度、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是人才要素进入的基础,能为人才长期在农村工作提供生活服务保障,避免人才始终处于“临时工”角色。
通过建立城乡统一市场,能使农民及时从中感知市场变化,掌握农产品需求状况,也能使农产品供给获得市场正确反馈,便于建立具有竞争性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乡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实现道路互联互通,进而缩小地理层面的距离,防止因物流运输不畅阻碍农产品价值实现,解决一些优质农产品难以快速运输到城市而变质的问题[1]。二是城乡融合能进一步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农产品价值实现困难问题。农产品生产过程较为特殊,大多数消费者只通过外观很难对其品质优劣进行判定,对此除了实现品牌化建设,应用数字技术对其生产过程进行展现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比如一物一码追溯系统、网络直播等,使农户与城市消费者直接对接。三是城乡融合促使农业农村产业有所融合,实现对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等价值的有效挖掘,补全农业本身对自然条件过强的依赖性以及缺少需求弹性的短板,尽量减少投资风险,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城乡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农业生产适合展开规模化经营,但由于国内农业生产相对分散,很多现代农业机械难以运用,导致生产过程劳动力投入较多,生产成本处于较高水平。而实现城乡融合后,则能为农民减少后顾之忧,可以更广泛就业创业,从而增强其转让农田经营权的意愿,给更多想要种地和会种地的农民创造出规模化经营条件。二是城乡融合能使土地要素活力焕发出来,给农民获取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过去一段时间内,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土地要素流动不畅通,阻碍了农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可能性。实现城乡融合后,通过产权保护、平等交易等用地市场体系,能更好地激发出土地要素活力,给农民带来更多收入。三是城乡融合能推动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市场上价值偏高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产品品质较高,但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则能在坚持农产品品质的同时,提升生产产量。推进城乡融合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而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从而推进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要素的流动方向通常取决于要素收益率。城乡融合要求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但两者要素收益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要素从城镇流向农村的动力缺乏。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代表的核心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依然存在权能不对等问题,致使双方要素不能进行平等交换,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其中土地方面,城镇土地属于国家,产权清晰,权能完整;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产权相对复杂,且宅基地不具有完整收益权,这就致使土地交易、城镇化与工业化占地等层面,很难保障农民权益[2]。劳动力方面,农民工规模日渐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农民工总人数已经达到29562万,增长1.1%(参见表1)。但在城市中农民的身份与农村土地之间依然被完全绑定,进城务工期间虽然依然享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但无法分享城镇土地创造出的相关价值。同时,城镇户口转换农村户口难度较大,城镇居民对于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也无法与农民对等,所以即使真正有想投身乡村建设的居民,也会因遇到困难而放弃。
表1 2018-2022年农民工规模与增速
城乡之间的有效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但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三产融合,实现品牌化发展,但当下农村产业并不能满足这几项要求。一方面,整体产业链不长,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给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都带来了一定影响。主要问题在于农业产业基本集中在单一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以及产品初加工,工业原料提取、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乡村旅游、生产环保、文化建设等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深,产品附加值过低[3]。加之利益联结机制与专项平台相对缺乏,导致城镇资源难以被顺利调入乡村产业建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基本呈现单打独斗局面,没有建立具有竞争实力的品牌体系。品牌建设依赖于资源的有机组合,真正从生产到消费建立起完整的品牌体系,但目前品牌市场拓展、日常宣传维护等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投入力度日渐增大,极大改善了农村硬件环境,但由于长期以来在生活环境和条件上客观存在的差异,很难在短期完全消除。目前依然存在这几类问题:一是道路交通、水电气暖、网络、垃圾处理等设施与城市差距还比较大。二是医疗、教育、社会治理与救助、文化等资源也都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运营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突出,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素的吸纳能力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是重点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良好的市场体系是实现要素高效化配置的重要前提,针对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要素市场发展落后问题,还需与城市要素市场之间进行精准对接,推进农村劳动力、土地、金融等核心要素市场的快速培育,确保农村要素价格能够真实体现出市场供求关系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二是优化农村要素市场制度构建。要素市场的合理运转需要规范化的市场制度支持,当下农村的市场制度建设也是影响要素市场建设与城乡要素流动的一项关键要素,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要素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等有关制度,创建农村要素市场化交易专项平台,制定出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具体交易规则,较大要素交易监督管理机制等。三是推进农村生产要素权能构建,焕发要素活力。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证土地公有性的前提下,持续探索集体收益分配权在股份权能层面的完整性[4]。同时加大宅基地制度改革力度,针对宅基地交易模式进行有效规范,积极探索宅基地自愿退出和集体建设用地同等入市的相关机制。人口方面实现城乡统一户籍管理,破除身份差异带来的权力差异,进行城乡人才共育共享。
要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与经营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是持续强化农业生产能力根基。即重点守住耕地红线,合理划分和建设粮食产区以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加快土地整治与标准化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围绕当地具体情况划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合理应用各项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农业工程。二是推进农业质量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建设,进一步推动农业从高产化转向品质化。关注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污染防治、绿色生态养殖、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措施培育农产品品牌[5]。三是推进各级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挖掘农业的经济、文化、生态和教育功能,延长产业链,优化利益链、提升价值链。特别加大一二产业融合,尽量实现就地转化增值。也要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进行仓储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利用电商平台、邮政、供销等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更要围绕生态农业建设乡村旅游,建设特色民宿、文旅小镇、康养基地等。四是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具体需促进农产品出口,培育大型农业生产企业流通,发展农业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贸易关系。五是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统筹优化,在当下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鼓励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发展。但需要特别关注新型农业主体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小农户的带动。由于小农户占比较大,因此还需特别扶持小农户成长,优化其生产条件,帮助提升产品附加值。村集体经济建设可以在各项政策与制度支持下,重点从手工业、农业、加工业、乡村旅游等方面着手,壮大乡村实体经济,提升集体经济收入。
实现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城乡居民共享,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除了一些关于乡村产业建设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之外,城镇与乡村之间还需在水利、交通、物流、能源、信息等设施建设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特别针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重点工程建设,尤其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共建,进一步提升农村设施质量。二是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针对乡村人口密度、村落密集度以及与城镇距离的远近,分别在社会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落实一体化建设,扩大公共财政在乡村的覆盖范围,完善财政投资方式,促使农村地区居民在真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高效化应用。三是加强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基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城乡污染处理、园林绿化等方面工作都展开统一规划,特别对农村能源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厕所革新,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宜居乡村,以在提升乡村吸引力的同时,给生态观光、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建设奠定基础。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规划机制。要将原先城乡建设规划不统一、资源分配不平衡局面打破,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作为一个综合体建设统一的制度框架,构建起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二是打破户籍局限,展开户籍制度改革,给城乡融合提供前提条件。三是落实财政体系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财政机制,打破一直以来农村税收较少、支出较少、发展缓慢的不利局面。
根据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引入先进生产要素,还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然而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依然面临城乡之间要素不均衡、乡村各级产业融合度不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对此,还需进一步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加大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补齐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层面的短板,积极找寻农业农村发展的最优路径,实现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