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燕 王 轩 喻 宜 马传明 莫智勇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强身育人为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力求在新颖、趣味、独特上下功夫。以体验、观察、合作、探究为主线,让英国小学生通过了解中华传统体育类项目中的武术——棍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跳竹竿,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体育,加强中英文化交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中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1.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其发展和演变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医学、体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棍术是一种以棍作为主要武器的武术内容,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或民用武器。棍术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力量、协调性、爆发力、柔韧性及判断力。棍术在战争、军事和武术竞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主要作为强身健体和娱乐的手段。本节课的棍术模仿作为准备活动,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棍术及组合动作以及简单的攻防,并在热身活动中渗透武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2.跳竹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代,具有自然、简单、优美、流畅的舞姿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能较好发展练习者的协调性和节奏感。竹竿舞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演者使用象征竹竿的舞具、身体语言和音乐节奏的组合,表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与大自然融合的境界。练习竹竿舞可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本节课灵活地将“艺”和“体”结合,让学生在舞动中感受中国传统体育的魅力。
通过前期团队的调研,得知英国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好,活泼好动,乐观开朗,更喜欢受表扬和奖励。英国学生更加独立和自主,他们喜欢探究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授课。
在英国,学生主要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相对较少,本节课所设置的情境和教授的内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英国小学生的文化背景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于棍术和跳竹竿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程度相对较低。英国小学生可能知道孙悟空,通过电影等了解过中国武术,但需要授课教师通过棍术的展示激发他们对武术的兴趣。他们喜欢面具舞会,但不一定知道竹竿舞,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融合。另外我们还将利用团队教师的演示推动教学,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快速对所学内容产生动作表象。
1.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棍术和跳竹竿都是需要较高的协调能力、力量和柔韧性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的锻炼,学生可以锻炼核心肌群、上肢和下肢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耐受性。
2.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需要生成自主、探索、冒险、发现和创新的良好心态。棍术和竹竿舞具有良好的表演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在休闲和娱乐的氛围中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勇气、自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棍术和跳竹竿是一种身体和情感的表达形式,通过活动中的身体运动和舞蹈动作,学生可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能量释放,缓解压力和情绪紧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管理和协调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棍术和跳竹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与同伴进行合作和协作。通过共同练习和演练,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社交技巧,这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集体意识。
3.从学校体育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学习中华传统体育类项目中武术的棍术和民族民间体育的跳竹竿,英国小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可通过这两项运动的体验和实践,提高其品德素养、道德观念、自我约束能力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项目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丰富内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开放的文化视野,在自身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团队针对英国学生的身心特点,尽可能改变教学方法。
教法:目标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纠错法、讲解示范法、创设情境法、分组教学法和帮助与提醒法等,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精讲多练,提高练习的密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模仿棍术和学跳竹竿的积极性。在练习中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采用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观察评价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还采用了模仿练习法、游戏法、展示法等不同的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跳竹竿》教学过程
水平二《跳竹竿》教学设计
结合国外比较喜欢的面具舞会,设计孙悟空面具的评价环节,将中国元素融合进教学情境又贴合了国外学生的喜好,使评价效促进教学。
英国学生在课堂中能被中华传统体育的魅力吸引进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体验棍术,记忆动作,尝试动作连贯。在欢快的跳竹竿中体验这项集体项目带来的乐趣。学生整堂课中表现出勇敢果断、团结共进的优秀品质。本课的练习密度在65%左右,平均心率在120~145次/分。根据本课设计,课的开始学生跟随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棍术的热身中,随后的跳竹竿活动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并能在合作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感受学会跳竹竿带来的自信,体会团结和成功的乐趣。英国的学生在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练活动中享受到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把不锈钢伸缩杆刷成金箍棒开展棍术模仿的热身,表扬学生认真积极的同时把他们带入中国另一个和竿有关的活动场景——跳竹竿。一物多用、一物巧用的器材使用创意,增加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最后把“金箍棒”缩起来,组织学生在无竿情况下跳竹竿,是拓展思维;也是趣味体能。期间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同伴团结协作,解决问题中达成学习目标。
本课选用的教学内容为中华传统体育类的武术棍术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器材跳竹竿,并选用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教师穿着中华传统武术服和我国少数民族服装分别进行少年棍和跳竹竿的展示,充分展现中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中华文化并输出,激发英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以及音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棍术、跳竹竿等中华传统体育。融合优美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让英国学生感受中国音乐之美并掌握跳竹竿的打竿和跳竿节奏。引入中国经典名著人物孙悟空,巧妙运用“金箍棒”,多维度助力学生更好发展。
基于英国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经验、体能基础、技能基础与中国学生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施与评价,以学生的文化差异为教学的逻辑起点。本课将基本的跳竹竿动作解构为4个清晰的教学步骤:模仿跳竿动作—学习打竿—4人一组跳竹竿—多人一组跳竹竿的循序渐进过程,从学生的视角步步推进,使英国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从教师展示到模仿学练直至情境运用,整个过程通过激趣的形式让英国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练中,激发学生内驱力。采取“教会、勤练”的形式,通过打竿配合跳竿,同伴合作等促进学生逐步掌握跳竹竿的技术动作,并通过学生示范、小组展示、孙悟空面具等评价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学生“学”的过程取决于教师“教”的过程,而教师“教”的过程取决于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中跳竹竿的跳竿、打竿、配合活动及展示等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转化为关联性、递进性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结构化设计将动作技术进行重构,将动作技术转化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展现了新课标的“教会、勤练、常赛(展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