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品质

2023-12-20 12:56:14□刘
现代交际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刘 颖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擘画了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制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方针策略,这一目标要靠培养具有一定理想信念、综合素质、精神状态的时代新人,接过历史接力棒,通过不懈奋斗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提出关于培养人质量和规格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方法,向上可以追溯到国家价值取向,向下能够落实到各级各类教育实践,是教育方针的下位概念。作为完整丰富的理论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内容,“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本质属性,既包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之现实维度,还指具有政治理想、阶级立场的人之理想维度。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要求,应当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是未来展望。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成果,来源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目的思想。

已有学术研究涉及教育本体论,论述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的内涵特征、生成逻辑、意义价值、途径措施等[2];教育主体论,总结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目的的百年探索经验[3];溯源研究,探究“三育”到“五育”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中的流变[4];细化研究,构建教育发展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但在总结理论创新的规律方法方面仍有深化研究空间。“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6]坚持系统观念方法论,凝练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品质,以便全面、深刻、动态地掌握,防止片面、粗浅、静态地理解,为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价值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取决于时代社会发展目标规划的价值选择,习近平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统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一般逻辑和总体范畴来看,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下,志士仁人选择通过教育培养人来救亡图存。个人不仅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血气强、聪明强,还要经世致用,成为救世良才。国家要摒弃主观、个人的旧教育,取而代之以客观、社会的新教育。[7]139-141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实践,在关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选择上,始终以社会发展为导向谋求两者的动态平衡。

习近平教育目的重要论述中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社会本位偏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8]5归根结底,我国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而,习近平指出学生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追溯源头,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教育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共产党人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此外,片面发展的人“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而全面发展的人“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9]23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都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两者所体现的社会本位偏向本质相同。

此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体个性发展和个体享用功能等表述体现了教育对个人本位的观照。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是人异化的扬弃,从“人的自我丧失”到“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1]120,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受过教育应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并不是平均、平庸发展,而是与个性发展互生交融、并行不悖。正如学者所言,“个性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12]。习近平提出,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与成熟人格,尊重个体差异性,“人生道路千万条,各行各业都能成才”[13]。习近平在2021年两会期间又强调分数是一时之得,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这个不行。而教育个体享用功能,宏观上增加人民教育获得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微观上培养能够享受、创造文明幸福的人。这既是马克思文明观中国化的表现,“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9]715,又与毛泽东在1934年提出的“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4]论断一脉相承。

习近平强调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学生素质能力,超越了仅偏向社会本位的局限,破除了社会与个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动态发展的积极态度对个人与社会之关系在教育目的中予以统筹。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其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关注个人,也关注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教育目的重要论述中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二、兼具人本性与科学性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教育目的观的人本性自古有之。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指出,教育要“助人”而非“铸器”,“教育……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7]700-704。马相伯认为:“学问之道为格物穷理,为己而非为人。”[15]这都是说,教育要培养健全人格,顺应人性。在中国教育实践中,教育目的人本性演进历经波折。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6],将德育放在首位,用“几个方面”取代“全面发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17]由“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到“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发展不局限于三方面,表述更准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加美育且将社会主义做定语。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加入教育目的。至此,教育目的观发展趋于稳定、趋于强化“人”的根本诉求。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遵循了个人成长发展规律,体现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科学性。其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针对不同阶段、层次的受教育者,表述不同: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注重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顺其自然、按部就班。习近平提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18]202。其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习近平认为,专业人才要在基本要素之上发展专业特长,成长为“法治人才”“科技人才”,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9]。其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关键期,要趁热打铁、乘时而动。习近平强调,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培养人抓住关键期才能事半功倍。大学则是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总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在纵深跌宕的历史进程里,在各级各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中,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更迭发展彰显科学之光。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饱含人文关怀,摒弃了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的“以物为本”畸形理念,让教育回归发展人塑造人的本质,从源头上避免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出现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重权不重人的问题,完成新时代教育目的对“人”的呼唤。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1]120人本性也体现了科学性。

三、强调价值性与功能性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属性

价值性指关注和把握人的精神世界、价值倾向、情感态度等,使其有所依托、“心有所属”。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在总体原则上,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场所设定上,通过学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路径选择上,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通过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主体接受上,叮嘱小学生熟记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鼓励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民族教育“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20]。在队伍保障上,倡导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号召广大学者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优化上系统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功用性指关注和把握人从事实际活动、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必需要素,使人完成任务、“身有所为”。相较于法律法规政策中教育方针的规定性与稳定性,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更具灵活性,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根本遵循,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实际生活,物质利益出发,从研究市民社会出发。换言之,批判地研究市民社会和经济学,是搞清楚一切人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不仅是设想和理想,也是要求和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性目标,功能性目的确立符合价值性目标要求,两者统一于教育实践。功能性与价值性是一种双向建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融通转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属性。

四、突出创新性与继承性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时间向度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创新性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与时俱进。2005年,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17年,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时代新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首次增加劳动教育;2022年,提出开路先锋、事业闯将。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内涵侧重与实际指向根据时代需要、社会矛盾、教育变革与挑战而变化,反映出该理论体系的延展性与时代性,即应对外界变化能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面临挑战可以应对和消化,遭遇危机能够化解和复原。这种随着实践发展与时间推移变化内涵,以增强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的特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放性的一种印证。另一方面,是超越性。现代化强国建设呼唤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目的观中的“堪当”“勇当”“争当”等表述具有超越时代局限性的哲学意蕴,体现了习近平对于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殷殷期盼和满满热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要“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这就为教育体系提出一次崭新的任务”[21]。当教育目的呈现具有超越当下现状的内在要求,指向一个行动或思想上的想象结果时,才更具有合理性。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内嵌一脉相承继承性。尽管不同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其内容、重点、路径千差万别,但都指向培养人这个教育质的规定性。实际上,也只有培养“人”的定位最能体现教育目的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出的抽象,无非是从先前历史对后来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22]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目的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当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因此,对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也应当从历史现实出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

教育目的观对人的规定性本质上是为了超越规定性,使人树立起发展和超越现实的理想,将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批判性造就了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超越性。时代性特征背后隐含着培养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具有超越意识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观落后于时代或者过于理想化都不是正确态度。

五、融汇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空间向度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观,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民族性是深嵌其中的精神内核。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两次提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8]4,可见教育体现民族性极为重要。纵观国际社会,每个国家都依据自身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相比之下,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3]。同样的,教育目的观需要给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画像。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在大教育观视角下、百年未有大变局中、世界教育变革境遇里给出“培养什么人”的中国应答,具有世界性。其内含培养具有世界思维、国际格局,能应对人类变革的人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8]8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本质上是从“培养什么人”角度给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中国答案,是教育开放性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突出体现。

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对立两面,而是统一于各级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旨在培养具有独特性格、素质禀赋的中国人参与国际事务,贡献中国力量。正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所说:“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4]

六、贯通教育远景性与近景性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在不同时期历经内容更迭,总体上贯通了教育远景性与近景性。一方面,主张提高个人近景。人通过教育可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具备各种知识、能力、素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等,在各种讲话、信件中提到人的基本素质包括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文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强调提高集体格调,描绘一个较为复杂的发展集体远景。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将在党的带领下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届时,受过教育的人应当具有更加全面的发展,对教育更满意,教育获得感更高。“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是未来的快乐。”[25]243正是以这样“伟大远景”为满足,相比较实现个人发展的近景来说,受教育者才会显得强有力。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到“时代新人”,主张将集体成员的远景看作个人的远景,使受教育者“渐渐学会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25]243。正所谓“集体愈大,个人也就愈是美,愈是高尚”[25]245。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秉承“链式”动态发展模式,利用已有近景,建立新远景,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远景,体现了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方法论遵循。

七、坚持系统观念把握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6]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9]82。这就是说研究后一层要以前一层为基础,贯彻从抽象到思维具体理论的方法。以这种抽象方法为指导,表现为六组理论品质的逻辑关系。(见图1)

图1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品质逻辑关系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是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新时代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是人类走向更高程度文明进步的体现,回答了从全面小康社会到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什么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理论品质最终指向实践,理论掌握群众的方面、多少、时效(长期、中期还是短期)、程度(入耳、入脑还是入心)均在实践中检验。而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理想。因此,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在教育实践的淬炼中体悟其科学内涵与理论品质。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