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方法论意义

2023-02-13 14:45李宛霖李后卿
现代交际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

□李宛霖 李后卿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31)

理论范畴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抽象中获得具体,也只有通过实践,处在历史性演化过程中的现代化理论才能真正在当代中国发挥现实力量。循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建构路向,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发展好、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运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方法,明晰社会与时代的运动特征,推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所发挥的方法论作用,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探究现代化发展道路、创新现代化理论思维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针对党内出现的“为数相当的多”“为害相当的大”的主观主义,毛泽东曾鲜明指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1]可以看出,解决主观主义问题需要警惕随意套用理论的风气。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一顶思想路线的帽子从旧事物盖到新事物上,而要以客观的、开放的态度去挖掘现代化建设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论断的时代内涵,以理论本身的辩证否定锤炼出先进的理论思维,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设更切实地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深刻现实。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应对“两个结合”复杂性问题、前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向度的系统性与突破性相结合的方法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严正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3]66-67要将两个结合具体实践产生的系统性、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性、突破性思维相互融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相协调的方法论。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去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为第三世界国家赶超现代化先进水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辨析现代化的目的和手段,是我们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区分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之一。邓小平在处理农业生产形式的问题上曾指出,“阶段的不同”和“方法的不同”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必须在抓住“根本关系”的基础上,注意各种条件的变化。当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28,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始终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把改革重点放在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格局上。同时,保持历史性、全球性眼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基于以上三点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获得了更多新的方法论内涵。作为党的历史上传统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路线,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历史性发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要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乎中国社会的现实关切,而且会成为现代化理论探索的前沿。发展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要着眼实践与理论、一般规律与具体情况、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时代课题为导向,在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向前沿领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思维,占据现代化建设主动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有助于科学、高效地将现代化理论成果进行现实转化,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不断扩展中国式现代化蓝图。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都要求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的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注意到,这时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描述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期关于集中发展重工业的表述有所不同,将农业放在工业之前,是我们党根据现代化发展需要做出的适时调整。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苏为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逻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迅速到来的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还缺乏思想准备、建设经验和科学研究;二是在世界范围内,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工业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技术、人才等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三是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必须靠发展工业增强国力,以便为之后全面建设现代化打下基础。因此,先发展重工业和做出适时调整都是必然过程,这是审时度势推进现代化的合理举措。

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跨越性的发展之间并不冲突,我们在借鉴苏联处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发展关系的问题上,逐步从学习走向独立,只有承认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在不牺牲基础农业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速度和效率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大跃进”后期出现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失衡这一结果中已经得到了沉痛教训。邓小平认为,要向尖端学习,要选择尖端作为攻击目标,敢想敢干才能快速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同时,工农业领域的技术革命要建立在思想革命的基础上,推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因为“技术革命不容易,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首先得敢想,来个思想上的革命。没有思想革命就不可能有技术革命”[5]。

在对真理问题的认识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瞻性思考上,邓小平切实做到了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并强调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最基本的前提是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承认现代化进程中矛盾存在的普遍性,以科学规律为指导,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当下看长远;也要求我们着眼于现实矛盾的微观动态,不断开动脑筋,在着手处理当前问题的同时深化认识,将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现代化实践与认识的协调发展,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

2.吸收世界先进经验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助力

一要解放思想,把握主要矛盾,学习现代化起步较早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就指出:“在与自然界作斗争方面,我们的第一个先生是苏联,我们首先要学习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6]72他主张把“搞建设”和“搞革命”分开来看,把重点放在改造自然界方面。在当时,搞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问题,需要实事求是地向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当然不能百分之百等同于西方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离不开西方化。”[7]应当承认,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各国发展的参考样本。迄今为止,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虽仍是许多国家发展现代化的主流形式,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反性矛盾已经愈发明显,因此我们在学习他国现代化长处的同时,更要注意避免走他人走过的弯路,即不能照搬照抄他国模式,要具体经验具体分析。

二要注重综合平衡,实事求是分析客观条件。现代化建设中工农业及各行业发展不能“一条腿走路”,这样走不长远、走不稳健。事实上,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中就可以发现,人民群众需求的增加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之上,同时也在对比同时代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查漏补缺。纵观东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史,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本应是促进人自身解放的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中,逐利的资本反而更加挤压了人自身的生存空间。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8]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才能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理论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

三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开放发展。关门搞建设早已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推动全面现代化,不仅要加强经济上的联系,有时文化交流也能带动经济上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并优化开放布局,逐步建设起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努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4]3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开动脑筋分析建设现代化的各种条件,以事物间联系的普遍性为基础,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互利共赢,携手共进。

3.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权来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从具体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62年,毛泽东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6]30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在现代化建设中扬长避短,集中劳动群众的智慧,将中国的人口资源转化为现实优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党发挥领导智慧,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群众才能敢想敢干,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团结建设的积极性。

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要找到人民群众所想所需,确定集中力量要施于何处,便需要“调查研究”的实践方法。“调查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是传统方法,其本身也要进行切合时代的改造。深入现实才能避免囿于书本教条,避免脱离实际,有利于实现科学决策,在顶层设计中平衡好保守与冒进之间的关系和尺度。1961年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中总结经验时对“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强调区分农村与城市的调查方法、调研单位的多少、调研的等级纵深等问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方法的贯彻提出了新要求,即“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9],并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升到党性的高度。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才能实现从抽象到具体,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决策,从而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好伟大工程,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历史主动。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系统性与突破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在现代化建设这一系统性任务展开过程中,要洞察时代条件的运动变化,用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前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向度,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取得突破性新进展。

1.系统协调是推进现代化系统工程的运行保障

平衡好“发展”与“安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任务,这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系统演化的能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建设经验和当前外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总体局势来看,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10]。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处理好国际、国内两点和国内大循环主体之间的发展张力,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系统性、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坚持系统思维,是为了优化结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要运用系统的结构特征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为了防范和减弱逆全球化趋势带来的重大风险,兼顾发展和安全,只有及时调整“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在打通国内生产链的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衔接全球市场,才能有效展开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就业结构等系统建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要增强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国际国内双循环结构中,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动力增长主要来自于内部,因此要把握内外发展主动权,首先要从内部入手。“国民经济循环的本质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11],即双循环都要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密切衔接,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深化改革和科学技术创新都需要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路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将能够与新发展格局的系统性构建达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巩固协调机制,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国探索,既具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展望,也包含丰富的中国特色和变化着的时代内容。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由社会历史及人发展的运动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构建全面、协调的新发展格局是对以“物”为本或向“物”偏斜的发展观的彻底克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12]只有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出现的贫富极端分化等对抗性矛盾,真正践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而对理论设想的现实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地研究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从俄国道路经验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跨越发展道路,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现实案例支撑,并且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开放共赢态度处理中国式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差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和谐的人类家园。

2.稳中求进是推进现代化系统工程的步伐基调

一是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为发展格局的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模式的升级需要稳中求进。“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系统性重构。”[13]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魄力来自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稳中求进是要锻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形成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融合发展的稳定生态;在经济大盘稳定状态下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长短期因素,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利好面。

二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创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下对于各领域“新”“旧”事物的判断,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技创新由于能够更好地激发社会发展内部诸要素的生产活力,因此在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化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基础理论、尖端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保障的强大支撑。文化创新能够更好地激发人文精神,“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结合,完善现代社会道德与价值规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人民群众的自我价值认同。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弘扬创新精神,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挖掘传统中的“新”内涵,发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推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

3.求实创新是推进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实践舵向

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也确保了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4]。改革实践能够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行之有效的深刻变革,是建立在对改革方向、改革标准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在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推进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把握好求实创新的实践方向。

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历史性特点,因此改革方向的确立既要求实,也要创新。如何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发展任务的现实面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紧跟时代,同时巩固和发展好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优势,这既是实践与认识问题,更是价值关切。因此,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实事求是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践与时代接轨,顺应历史之势。

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总体性特征,因此改革标准的衡量需要把握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创新不是一个行业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而是要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性创新机制。应把握总体性特征,保障各领域形成完备、科学、动态平衡的体制机制,避免在社会治理中出现结构性问题;在把握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贯穿新发展格局建构的全过程,实事求是地将“两个是否”改革判断标准作为审视现代化实践的标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贴向民心,实现新发展格局整体优化。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现实实践的主力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没有预设,也不可能预设具体每一阶段人实现自身解放的手段,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提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知行路线。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人们创造自己历史的现实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人民立场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认识。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方法遵循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要求我们在新时代针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推进党的建设理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4]63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淬炼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一致,都选择了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由内向外,以强烈的自我完善意识走向“内圣外王”,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实践主体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民群众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满足自己的过程。正是由于人民的自我发展特质,现代化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到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当中。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程度,显然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得以安居和乐业的重要因素。只有着眼于人发展需求的增长,才能为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民基础和现实展望。而中国共产党接续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之所以能够接受人民监督,真正实现自我革命,最根本的动力也来自其自觉地站在群众立场上,扎根人民群众中间,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加紧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在党以往的自我革命经验基础上继续强调,“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15]。由此可见,要用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必须清晰认识到党的自我革命是内外联动的一体化进程,需要将外部监督转化为内在约束,转化的动力同样来自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在改革目的方面,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具有一致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批判精神,深入推进党的廉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16]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内外合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力,把握历史主动权,再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同向而行的。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不论是党的自我革命还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与“立”的辩证方法都将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历史过程向前推进,而社会历史变迁的主线是人的发展,人创造着自身的历史,必然包含现代化的发展史。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要求我们透过改革的阶段性、长期性和方向性,加深对党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明确自我革命和深化改革任务的艰巨性,走好群众路线。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理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品格要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3]67延安整风运动开辟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自我反省、自我革命、自我纠正的新路,逐步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实践方法,成为总结过往经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定心丸。时代课题的变化是在历史中发生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逐渐从一种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深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5年、1981年和2021年我们党三次决议①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是能够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并能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品格要求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做贡献时指出:“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7]人民群众不仅为自身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且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从这一点上来看,巩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微观动态和宏观方向,坚定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必然要把握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力量。只有坚定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力量。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着眼人民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战,并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18]。可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规划与实践的每一步骤都必然以人民需求为着眼点,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自身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人民群众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人民在创造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自发性等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在于,它揭示了现实的人和现实实践的奥秘。在新时代,人民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需要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立足于时代特点,我们才能时刻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带来的自反性问题,必须首先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为人民群众创造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的社会’中,每个社会关系都增添着个体的不足,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19]西方现代化模式带来的物质财富增长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对于人本身的发展这一永恒课题来说,社会主义的现代必然要求在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数量的增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可以说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和谐关系的现实需求,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契合之处——“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20]。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彰显了占据历史主动的方法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去西方化,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实践。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与中国进程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可能追赶并超越世界先进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根据在于,“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历史过程,即不是西方挑战引起东方的简单回应,而是外部挑战与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复杂的互动过程”[21]。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是从近代师夷长技开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内部现代化发展要素的完全缺乏,而是基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凡是在这种天然地理及经济条件之下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愈久,愈不易变动”[22]。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决不是“中体西用”再套上马克思主义的外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2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全球视野,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赛道主动权的基础上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合作共赢的交往态度,积极承担起大国责任,始终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历史性贡献。由此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中的资本扩张这一对抗性矛盾,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未曾预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这体现在: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遗世独立的保护主义,而是不断以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共同促进南南合作,在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验,巩固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独立。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崇尚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24]只有求同存异,才能找到不同国家之间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自觉、自主的和平发展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承担大国责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占据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再次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由于这一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已经为人熟知但却常常被忽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落实似乎与事物、现象的直接呈现是同一的,但全面、充分、深入地掌握事实材料,并通过整理加工最终求得正确认识和结论这一工作流程,证明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并不会直接给予认识主体,而是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透过当下看到长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作为一种社会学方法被灵活运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工具,而且作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成为创新性学科实践中的基本治学精神。“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2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需求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强烈的现实性和学理性特征所决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为持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遵循,运用好、发展好这一传统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有助于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的认识方法和实践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当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来说具有丰富的方法论内涵。现代化的奥秘不会仅仅隐藏在一个社会发展的“公式”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26],即理解并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知行方法。同时,要在现实实践中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方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活动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方法从活动中产生,反过来又指导活动”[27]。在新时代的现代化实践中,要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知行辩证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从旧的理解范式中找到可“解放”和可“求”的各种条件与规律,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去认识和践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建构系统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元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新“活水”。

【注 释】

①指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2021年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实事求是”定乾坤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