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真真 陶蕾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标志性理论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1]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2]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思想解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先导意义,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第二个结合”蕴含的重大战略意义,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无比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目前,学术界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大规模多角度的研究,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结合”的内涵、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代意义、实践路径等方面,但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体现在研究数量较少、内容质量有待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等。本文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发展缘由入手,探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坚持“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以及推进“两个结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理论发展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更离不开对“两个结合”生成逻辑的认识。“第二个结合”这一论断的提出有着严密的发展逻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环环相扣、彼此联系,推动了“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的发展。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总结的重要理论原则。百年来,我们党一直坚持“两个结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历史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根源于中国自身的理论无法解决民族危机。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图存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3],这标志着“第一个结合”的正式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由此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结合”的表述中,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已经内在地蕴含在具体实际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中,丰富了“两个结合”的历史文化底蕴,夯实了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为今后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一个结合”拓展到“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机理,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两个结合” 实现了方法论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统一,“第一个结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即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即把马克思主义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两个结合” 就是带有丰富的民族色彩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生动体现。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若要深植于中国沃土,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入新时代,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正式提出“两个结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第二个结合”的系统阐述,再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拓展,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深刻的理论思维。
“两个结合”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提出的重要论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如何实现“两个结合”的历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着力解决阻碍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斗争失败的原因,即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不足,不能直接套用俄国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中国革命形势,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一个结合”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初见端倪。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发挥文化滋养作用,在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过程中形成了我们党独特的理论话语体系。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把认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合一”相结合,用中国化的语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结合的侧重点就更偏向于历史文化国情。可以说“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对中华文化内在蕴含的宝贵价值和思想资源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尽管我们党一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的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单独提出“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处于同等位置,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两个结合”。
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就是要探析中国特色的关键“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钥匙。探析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缘由,能够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把握形势变化、加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遵循和价值引领。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造成了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推进了理论创新和文化发展。一方面,“两个结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中国以自身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叙事逻辑丰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另一方面,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在推动中华文化成为符合当今时代变化、实践发展要求的现代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出“第二个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因素融入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人民自身的话语体系来解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中国大地,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提升理论认同感。
理论创新都是服务于实践的需求。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也会有所变化。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着力解决现实问题。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形势出现新变化,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增强历史自觉的现实任务要求对“一个结合”的内涵进行拓展,长期包含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独立出来,与中国具体实际处于同等地位,被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
“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需要。随着我国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更为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更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要求提出了大量亟待解答的新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交错,我们党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掌握好国际话语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智慧。形势变化的新要求迫切要求我们丰富“结合”的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拓展,是我们党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实践的规律性产物,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两个结合” 的提出正是加强文化建设的理论标识。“两个结合”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使得结合而成的新文化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4]强调“两个结合”是为了防止走上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道路,是对现代化理论的纠偏,能更好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防止再次出现“以儒代马”和“以马废儒”这两种错误倾向。“第二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自立自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以时代精神和实践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新的生机。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好“两个结合”的深刻含义,才能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温润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际,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实现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传承者和弘扬者。可以说,百年党史也是一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前沿,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当今世界,面对多元文化思潮,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化对“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认识,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筑牢道路根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更是其重要力量源泉。”[5]“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只有经过这个结合,才能更好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过程中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同时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融入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结合当前中国具体的文化实际,经过传承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仍然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宝贵思想文化资源。“两个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推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永续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是理论创新,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与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面对早期党内出现的教条主义,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个结合”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极大地解放并统一了全党的思想;1978年,面对“左”的错误思潮,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许多革命家的支持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全社会展开,中央及省级报刊共刊登大量讨论文章,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滚滚大潮。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两次思想解放是在党的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2]论断,充分体现了“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中国对于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两个结合”为基点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需要重点展示的内容,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标志性特征。“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中国”的内涵意蕴,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思想,体现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二个结合”能够让我们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保持对中国话语体系的自信,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面对当今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话语体系,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立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基因,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以党的理论创新推动中国话语体系的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在当代的鲜明体现,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角度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增强了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主动,从文化主体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进行传承发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及连续发展的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抛掉历史文化传统,割裂民族文化的血脉,单纯地研究理论,是不可能理解过去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变革,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的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归根到底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特质,中国历来重视历史的发展并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认识的规律性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运用,运用大历史观研究历史,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析延展到整个历史发展周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历程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结合,阐明了中国道路蕴含的独特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近代以来社会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形式及其创造性转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发展,拓展和筑牢道路文化根基。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地担负起新的历史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加快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不动摇。一方面,推进“两个结合”的发展,必须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前提,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用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要坚决贯彻执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另一方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激活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在推进“两个结合”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增添历史厚重感,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推进“两个结合”的发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使命,首先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传承发展至今且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来源。当今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需要在交流互鉴中保持文化定力,在守正创新中激活文化活力,巩固文化主体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站得稳、行得远。
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二者关系,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要实现“两个结合”的接续发展,就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寻找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成功典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质融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利民惠民思想的传承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总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促进“两个结合”的理论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遵循和价值引领,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我们党必须牢牢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风险与挑战并存,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的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繁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既有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又在自身发展同时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担负新时代新的历史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回首过去,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断探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集中体现;展望未来,我们要切实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主动性自觉性,坚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效融通起来,聚变新的理论优势,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让中国理论和话语体系更具“中国味”。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蕴和时代价值,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