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德宇
(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研修班上明确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这一表述明确提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崭新课题,将其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深入回应和解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关键问题,是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已有一定研究,但还不够深入、系统。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理论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在当代社会也有着独特的价值。要深入探讨这一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精神”的内涵以及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反思和心理过程构成了精神,而个体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不可分割。精神不仅体现了个体独立思考的内在动力,更承载着社会共同价值的传承和创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由“精神”和“独立自主”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前者包括思维、理想、道德、价值等意识层面的要素,而后者强调的是一种独立的立场,即不依赖他人支配和限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解决了思维与存在(或称物质与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精神的独立应该放在物质独立的基础上来考量;历史唯物主义将哲学的命题与“现实的人”及“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视为人类生存的首要历史活动,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粹的思想批评替代对现有制度进行革命性实践的批判。然而,意识并非源自物质的负面衍生物,一旦出现,就对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巨大的反响。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我们主要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塑造。在当代社会,强调精神独立自主不仅是个体追求独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更是社会构建独特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撑。这一理论框架既是历史的继承,也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动力,引领个体走向更加自主、自信的未来。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概念涵盖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从个体角度看,指的是个体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信仰等方面保持独立,不受外部压力或物质干扰的影响。个体的精神独立意味着他们能够自主思考,拥有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不盲从。从社会角度看,“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表现为整个社会在认知、分析、评价问题时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社会展现独特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对世界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式。“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被强调为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命题。[2]这不仅涉及社会层面对世界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包括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这种独立不仅是对外部干扰的抵抗,更是对自身内在信仰和原则的坚守。要培养社会和个体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应当具备的品质。这种精神状态将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同时也为每个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这一理念的实践将成为中国社会建设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动力。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中华文明独有的理念、价值观、思想文化,就是构成现代中国及国人在“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方面的本质来源。20世纪以来,“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等思想观念自近代西方传入中国,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在社会思潮中扎根。这些理念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价值观的途径,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思考的追求。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中逐渐演变、深化,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动力。在传入的过程中,中国学者通过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认知体系。同时,对于“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讨论也逐步超越了学术界的狭窄范畴,渗透至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广泛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开放的价值观。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民国学者常将“精神独立”的探讨与“思想自由”相提并论。其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中明言,“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3];陈寅恪进一步阐述,“学术探究”必须“超越‘世俗偏见的桎梏’”,这样真理才能充分发挥。如果受制于“世俗观念的桎梏”,缺乏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就难以推动真理的发展,也无法进行学术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图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这一综合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迈向新的辉煌。作为文明之邦,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是通过武力扩张取得的,而是源于中华文化散发的深厚感召力和吸引力。古人早已领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原则,通过道德和文化的力量感召和感化人心,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凭借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扎根,不仅构筑了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展现独特魅力提供了持久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价值理念,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民为邦本、知行合一等,这深沉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动力,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引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代继续闪烁着光芒。在国际舞台上,这将是展现中国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一笔。
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自主”源远流长,不仅深植于传统文化,同时也吸纳了世界各文明的杰出成就。这种精神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中广泛形成的文明成果,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信仰。在当代中国展现的“独立自主的思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对其他国家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的深入研究和吸引,不仅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具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精神指引。毫无疑问,每一个国家对于这些价值观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传承了中华卓越传统文化,同时汲取了全球文明的有益成果,展现了时代的精髓。这种独立自主的文化立场不仅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为全球文明的共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彰显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之精神”不仅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更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每个人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基本原则。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种自我认知不仅强化了个体的文化自信,也为共同的国家和民族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唤起每个中国人对精神传承的关注,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在当代社会,“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仍然具有其特定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和国家的命运、个体和民族自信、中国人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关键价值引导。
其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乎个体和国家的命运。对于个人而言,“精神独立自主”意味着个体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意味着个人生命有着自己的追求方向,表达了个体行为的不盲从,彰显了独立的思想立场。这种精神独立不仅是个体内在追求的体现,更是对自我身份的坚守,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忠诚。[4]对于国家而言,“精神独立自主” 指向一个国家具备清晰的发展方向和独特的发展途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价值观影响国家兴衰,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风貌。如果我国人民的道德价值观沦为西方道德价值的从属,国家和民族会失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那么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及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将会受到根本性的动摇。这种失衡不仅会导致国家面临价值观的混乱,还可能使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失去自身声音。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于国家和个体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国家发展的深思和规划。此外,若是国家失去精神独立性,就会受到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侵蚀,导致价值观的混淆和发展方向的迷失,还有可能在全球格局中失去独特的地位和定位。而个人若无独立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将陷入灵魂无所依托、行为无所依赖的困境,人生迷茫。因此,国家和个体都需要在维护“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同时,寻找适应时代潮流和国际交往的平衡点,既能够吸纳外来的精华,又能够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这有助于国家提高在世界上的声望,也有助于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医护人员根据荨麻疹患者发病机理不同,可以分不同的护理措施。风寒型荨麻疹患者宜采用有规律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进行临床护理,再配以姜汤等祛湿祛风寒。
其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构建个体和民族自信的关键要素。缺乏这种“精神自主”,个人或国家将失去自信,难以找到独特的发展路径。在个体层面,拥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意味着个人能够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独特性,不盲从于外部压力和潮流。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为个体提供了内在的支持和动力,使其能够更加坚定地追求个人目标,塑造个性,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维系国家尊严和文化独特性的基石。国家如果缺乏这种独立的精神,就可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失去自身的特色,沦为他国价值观的模仿者,导致国家形象的淡化和文化的贫乏。在现代社会,个体和国家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面貌。只有通过培育“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个体才能在多元社会中脱颖而出,国家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因此,这一关键要素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必备条件,也是国家繁荣发展不可或缺之因素。
其三,面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剧变和各种意识形态的涌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成为中国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关键的价值引导。这一理念为个体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持,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家层面,我们追求构建一个强大、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国内实现社会民主、文明及和谐发展。在社会层面,我们努力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对社会结构的期望,更是对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平公正中共同发展的向往。在公众层面,我们努力培养拥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的社会主义新一代,这不仅是对个体的期望,更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责任。这一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引领中国特色国家发展的方向,也在社会进步和个体价值取向上发挥着引导作用。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集体价值选择,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基本的道义基准。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理论建构涵盖了个体或群体在精神层面实现独立和自主的框架和理念。这一建构聚焦于对价值观、信仰体系、文化认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构建,旨在引导个体或群体在精神领域中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并形成各自的精神风貌。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是这一理论建构的关键,既要承载传统文化底蕴,又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以实现在全球化时代中的独立存在。
这一理论建构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适应时代需求的理论框架。在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更要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特角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理论建构中提供了理论引导,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正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精神象征。[5]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深刻认识到深化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构建中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在理论创新上具有显著的价值,更在时代的发展中发挥着引导作用。这一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发展。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质,回应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为时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散发着真理的光辉,为精神上的自主独立指引了前行的方向。其在实践中不断展现的生命力和指导性作用,为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找到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支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引领、塑造文化自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个方面。
其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引导“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价值观引领方面表现尤为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重要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体系成为引领国家和个体行为的道德准则,为塑造“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的理念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实践中,这些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国家层面推动了文明进步,也在个体层面引导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责任,为个体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敬业、诚信的要求则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产生积极影响。友善的价值理念为社会营造了和谐氛围,使个体在人际互动中更具包容的精神品格。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更是“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的关键推动力,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主精神的社会。
其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引导“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文化自信的塑造是一个显著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6]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关键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强调中华文化自信,并倡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引导个体在精神层面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加深对文化基因的理解,从而巩固个体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立场。[7]在推崇中华文化自信的框架下,个体更加积极地认同并融入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对文化身份的深刻认同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个体不仅加深了对历史底蕴的认知,还培养了对于社会、国家和文化的责任感。这一过程不仅令个体在思想观念上更具深度和广度,也使其在社会中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个体才能更有底气地在现代社会中谋求发展,同时为国家文化的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引导“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方面,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强调,实现精神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的崛起,更包含着精神风貌的焕发和文化自信的彰显。[8]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征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理念,为个体和国家在精神领域保持独立自主提供了全面的战略目标,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在物质层面取得进步,更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独立探索,不迷失自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将独立自主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体和国家都应当在精神领域坚守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外部干扰,勇于开拓创新。这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更是为了确保国家和个体在发展中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不被其他意识形态所左右。这一思想理念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注入更为深刻的内涵,旨在引导国家和个体在精神上实现真正独立自主。
“深化自觉”的过程,可谓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一条具体而富有内涵的路径。自觉即主动认知并付诸实践,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特质。[9]其强调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觉,要求充分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实践,使认识与实践有机统一。在认识层面,需深入挖掘独立自主的内涵,包括理想信念、价值立场、理论建构、精神动力、情感表达等方面;同时,理解实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尤其对国家、民族、政党、人民的重要意义。实践方面,要将独立自主的内涵主动转化为实践行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实践提供精神动力,表达对中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同时,将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主动转化为实践,拓展国家独立自主空间,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振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深刻理解和把握三大规律,是通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必由之路。规律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标志着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方向和趋势,具有客观性特征,不受个体意志支配。[10]所谓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者紧密联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三大规律。
首先,要充分认知党的执政规律。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的基本前提。认清这一点,才能使党在引领全国人民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上走得更宽广。其次,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规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更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基石。充分认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至关重要。基于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成于认识历史规律、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演变。这两者构成相对概念:前者代表在物化社会关系支配下,人在精神上失去了独立自主;而后者则标志着摆脱这种支配,实现自我支配,个体在精神上达到独立自主。在认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信心。因此,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不仅为“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实现创造条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指导。这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所需的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和战略支持。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实现,需要保持精神自信自立,着重于巩固“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1]历史、文化、文明紧密相连,历史在先,文化、文明在历史基础上产生,成为历史核心。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在历史自信的支撑下崛起,为文明自信的生成奠定基础;文明自信不仅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升,也是它们的映射和表达。[12]因此,我们需将坚持“四个自信”巧妙连接,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此外,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前提就是自力更生。“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在于依赖自我、主动奋斗。同样,我们在精神上也需坚持自立自强,凭借内在力量,善用自身的精神资源,方能真正达到独立自主的境地。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身份标识,是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思想上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心灵财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最为关键的是善用自身的精神资源,而不是盲目套用他人的思想资源。一是确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认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时具备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庞大群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汇聚成为共同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以这种共同认同为源泉。因此,我们要通过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二是要树立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人物。先进典型人物是普通群众的楷模,树立先进典型人物有助于发挥对普通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将其确立为实践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三是要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系统。教育是传承民族精神的基石,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依赖国民教育。2023年6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首次审议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时,明确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是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步,将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国民教育的契合,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打下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建构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文明和文化紧密相关,但二者有显著区别。文化有优劣之别;文明主要指文化的卓越部分,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实际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继承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现代化的注入,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思想,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实现“华丽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持守古为今鉴、推陈出新,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贯通起来,与中国人民日常的共同价值观融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状态,从而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中,中国理论与中国道路为构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溯源历史,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扮演了引领作用,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示独立自主的坚定信念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理论成为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融合。这一理论奠定了在全球文明竞争中彰显独特精神风采的基础,使中华民族更好地融入世界潮流,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作为实践的路径,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贯穿其中。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过去取得成就的自信,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并践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全球发展中彰显中国特色。
未来我们憧憬着一个精神更为独立自主的中国,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自信傲立的中国。通过中国理论与中国道路对“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深入探讨,我们期待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持续扩展和深化精神领域的探索,让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芒。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更是对全球共同价值的探索与贡献。我们期盼中国精神的独立自主能够成为人类文明繁荣的一部分,引领着未来前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创新的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见证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继续刷新,为全人类的共同幸福不断做出更为显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