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荣 陈 红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1)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传家宝。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和行家里手,在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为新时代建设留有宝贵财富,留下珍贵文化给养和思想遵循。党的二十大着重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步入深水期,世情国情错综复杂,社会思潮汹涌激荡,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此时,重拾调查研究这一制胜法宝,深刻领悟其不同维度的精髓要义,有利于党员干部自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调查研究能力,夯实治国理政基本功。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创新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更是独具创见的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其哲学价值,可以在思想层面上探寻新的“克难武器”,更有利于共产党人从哲学高度开辟新天地。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熔铸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性表征。唯物论基于世界本源是物质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思考问题、开展实践都要立足于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生产”。“物质第一性”原理明确了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指明了开展调查研究的正确路径。在马克思看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历史考察的出发点,这就规定了调查研究须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及其活动为考察对象,而不能是其他主观臆造的东西。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始终高擎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旗帜,切实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的思想路线,始终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严格要求调查者不能事先定调子、画框框,强调下基层才是大有可为的基本之法。调查研究是结论产生的必要前提,一切结论理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之前。真正的调查研究要做到不带任何主观性,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这就是调查研究的唯物论。为此,毛泽东在全党开展理论学习,号召广大党员谨记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决定斗争的策略和方法,让同志们充分认识到脱离实际的调查将会陷入机会主义深渊。实事求是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801毛泽东倡导的调查研究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求”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过程。“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1]791,于实践中不断查验、校正和发展理论,坚决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做斗争,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融合和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在中国大地上高高举起实事求是的鲜明旗帜。
对立统一规律是我们探寻未来发展进路时的鲜明指导和基本遵循,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切实掌握辩证法中的现象、本质范畴,可以成为我们把握事物发展内在联系的密钥。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践行,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长河中领悟其对于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在概览全体的基础上紧抓“关键”,由此才能推动事件的有序发展。调查研究的材料收集既考究数量上的多多益善,但也追求质量上的求真务实。可见,调查研究的材料收集也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我们需要着重收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其是事物发展方向的主导方面。质言之,只有在紧握详尽材料的基础上,又抓住关键要素,才能在认识事物本质的博弈浪潮中站稳立场,进而获得相关问题的发言权。毛泽东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主要矛盾的重要性,“秉要执本”是调查研究工作的精髓要义,他警示我们要把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2]382。同时,毛泽东在指导调查工作时也指出,要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有区别的调查方法,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互联互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在农民工作上,毛泽东针对不同阶层的农民进行具体分析,使农民问题的解决举措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1956年,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谈话时指出,“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是调查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其中,“走马观花”是“面”上的众观博览,“下马观花”是“点”上的典型解剖,只有将二者统筹起来,才能直抵本质,实现事物高质量发展的持续领跑。除此之外,1961年,毛泽东还号召全党创建调查研究年,亲自组建调查队伍奔赴广东、湖南、浙江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当时农村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疏漏。毛泽东将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思维运用到具体实际之中,实现了我国调查研究方法的历史性跃迁,开拓了蕴含丰富辩证法意蕴的调查研究新视野。
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也生动展现了二者的交相互动。
一方面,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要对调查所得材料进行一番“改造制作”,推动其从“感性认识”跃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不是为了一般地了解情况,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解决问题,制定正确的工作方针,推动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要在大量调查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缜密研究,实现认识发展的跃升。通过调查掌握的材料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它只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基于此,再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3]180,就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跳跃,深入事物内在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可见,调查研究是获取正确认识的桥梁和纽带,正确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另一方面,毛泽东本人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也是认识论的生动展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已产生调查研究的思想萌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查研究工作愈发受到重视,也逐渐趋于科学化和体系化。这一时期,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调查研究成为应对种种现实挑战的关键要素。在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由此可知,调查研究的过程便是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深刻印证,调查研究思想在调查研究实践中不断迈向新的发展起点;同时,调查研究思想又反哺调查研究的实践工作,瞄准堵点,补足短板,进而推动调查研究思想的跃迁发展。这两方面深刻体现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认识论意蕴,为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指明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鲜明揭示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且指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更是无产阶级执政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者,是社会发展革新的先进领导者。这不仅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指南,深深地蕴藏于共产党人的各项实践工作之中,是一个闪烁着真理光芒的哲学论断。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理应打上人民的烙印,以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满足人民所需为根本价值旨归。毛泽东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要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1]790及“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1]790。我们务必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790。也就是说,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理应向下级、向群众虚心请教,甘做小学生,并且“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1]790。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切实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举措,深耕人民发展需求,拓展国家发展新格局。在开展兴国调查时,毛泽东走进基层,面向群众,始终秉承虚心态度,与底层群众相谈甚欢、毫不拘泥,进而使得群众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对虚心求教态度以及服务人民原则的生动展现,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和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建设也有着理论借鉴意义。
调查研究不是嘴上的空口白话,更不是头脑中的想入非非,须立足实际,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对调研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最终才能形成“累累硕果”。党的百年历程,也是调查研究不断更迭发展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丰硕的调研法宝,为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立足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社会实践出发,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切实践履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的认识路线,要求调查者不能凭空论断,必须“迈开脚”“入基层”,才能找到真实的材料、真切的例子。因此,对待现实世界的发展不能凭借主观臆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是探寻真理的根本之道。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贯穿调查研究活动始终,有效推动中国革命、改革事业的稳步前进,切实贯彻“实料”“实人”“实情”“实果”。
首先,是“实料”,就是要深入实地,调查实际情况,掌握一手资料,于实干中浇筑精准决策的坚实基座。对此,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农村调查》一书中深刻指出:“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1]789他在这里强烈批判那些实行老爷式调查方法的同志,指责他们“隔山打牛”式的工作指导将会严重危害党的发展事业。故而,调查研究就是要落实落地,既不能竹篮打水、隔山打虎,也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拒谏饰非不行,想入非非更是不行。
其次,是“实人”,就是要杜绝官僚主义的做派。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就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不良调查风向做了重要批示。他认为,党组织必须采取严厉举措及时教育制止官僚主义的调查之风。此外,也要确保调查对象确有其人,不能为了完成调查任务就凭空捏造。领导干部既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只有亲自“走进人民,走入人民”,才能掌握一手资料,才能做到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研究问题真。
再次,是“实情”,要合理选择样本,确保调研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避免为了调查而调查的现象。毛泽东强调,调查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否则调查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3]113。我们的调查不能只是走走过场,更不能没有到达现场就预设出问题,假设出解决方案,这些没有实践依据的盲目猜测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此外,调研路线方面,既需要“规定路线”,也需要“突击检查”,通过随机性的调研,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实地情况,力求调研结果的全、准、精、细。
最后,是“实果”,解决问题才是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表明,获得认识并不是目的,将已获认识用于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和追求。在此过程中,认识的真理性也得到实践的检验。调查研究的成效如何,是要看最后调研结果的运用能否真正地解决问题。调研之后不能欣喜于殷实的调研材料,更不能掩耳盗铃式地沉溺于虚假的调研结果,而要根据调研结果找出症结所在,预判潜在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应对政策,最终落实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伟大的,面临的困难也是空前巨大的,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忽视调查研究工作的惨痛教训。如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导致大革命的惨痛失败;“满口马列主义”的王明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深重挫折……对此,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的最开头部分就振聋发聩地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得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他也由此指出,离开调查就提出结论的必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党员干部面对的情况是盘根错节的,没有实地考察就脑袋一拍自我感动地乱说一通,势必会产生机会主义的错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结果,犯事人不服,闹出许多纠纷,领导者的威信也丧失干净”[3]112。故而,马克思主义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实地调研结果为决策前提。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强调“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也将这一原则落实到党的事业发展全过程。如国民革命兴起时期,“农民运动到底存不存在‘过分’问题” “国民革命何去何从”等问题困扰广大党员。于是,毛泽东亲自到访湖南,对农民运动进行详尽的实地调研,抓住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这一真问题,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历史性文献,有效解决当时阻碍中国发展的种种困难。随后,党也始终将这一思想融入事业发展全局。“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到基层调研常常说起的一句话,话语朴实,却道出党对于这一先进工作作风的坚守。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是调查研究工作的践行者。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他跑遍了所有的村;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他提倡“四下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他调研了全省90个县市区……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问需于民,才能制定出反映人民所需、展现人民所盼的大政方针,进而才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有序行进。
党政干部主持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必须了解掌握的一方面,而当地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等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角。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古韵的文明古国,文化发展更是源远流长,一个城市、一个乡村的发展甚至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因此,毛泽东在早期就强调,要重视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若是把中国革命作为调查对象时,就必须明白“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2]378。零碎性和不系统性是调查研究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毛泽东也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调查研究工作须保持系统周密的严谨态度,而对调查对象进行从历史到现状的细致考察就是对这一态度的落实践行。此外,毛泽东也十分热衷于对地方史志的调查研究,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查阅当地的史书资料,他认为这是快速了解地方民情的重要方式。1941年,中央甚至通过文件形式将阅读地方志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报纸书刊等文献资料了解当时全国的战略情况,为制定及时有效的政策举措写下真抓实干的生动注脚。读史可以明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扬了毛泽东研读地方志的调研方法。无论是在地方任职期间,还是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他都钟爱于历史的阅读和研习,强调我们可以透过历史“察今思昔,知往鉴来”。如1985年6月,当时即将赴任厦门的习近平就向厦门市方志办副主任洪卜仁借阅当地史志资料,这也为他后面主持“厦门市2000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智慧。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并不限于阅读文献,更是迈开足步,走向祖国的大好山河。如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他常常深夜拜访文化名人贾大山。凡此种种都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看待地方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也为中国取得不凡成绩提供力量。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贯通渠,唯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了解民情,体悟国情,立足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现实预期的政策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于实践探索中不断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精神,在继承其理论品格和借鉴宝贵调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调查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潜在威胁。在新时代,更应坚守人民立场,坚定理论自信,从革命先辈的调研事迹中汲取智慧,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进一步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们党从群众中来,也要回到群众中去;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鲜明地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一直是我们党的所望与所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贯彻群众路线必须经过调查研究这一重要环节。毛泽东首次将调查研究与密切联系群众结合起来,推动共产党人迈上思想新高度,着重强调调查研究在党风建设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1]802调查研究作为深入群众的重要方式,是汲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来源。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新时代加强调查研究,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坚守“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原则,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时期,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党员进入党的干部队伍,他们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但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还是存在着一定缺陷。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党内危机迫切需要解决,而这正是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调查方法不当造成的。官僚主义的本质其实就是脱离群众,体现为领导工作上的老爷主义和工作上的形式主义,严重损害着民众的根本利益。调查研究就是反官僚主义滋生和蔓延的一把密匙。深入群众,加强调研实效,夯实群众基础,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官僚主义的滋生土壤。新时代开展调研工作需要克服“盆景式”调查、“走马观花”式调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走秀式”领导干部做出严厉批评教育。可见,在全社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教育、解决一系列脱离群众的现实问题的根本之策。
调查研究是理论创新的纽带。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成功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凝结形成邓小平思想。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有效运用毛泽东调查研究“武器”,锻造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助推改革开放航船有序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共产党人,汲取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精华,结合时代新特点,开展大量更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风格”调查研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领导广大中华儿女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结合时代发展新特点,继承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优良传统,于实践探索中提出许多更具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论断。一是更加凸显人民性表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调查研究观的精髓和灵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二是充分彰显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强调深入拓展调研渠道、扩充调研手段、革新调研方式。根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调查研究新载体。三是聚焦实践性这一根本要求,强调科学思想来源于实践探索。习近平调查研究观是对调查经验的科学总结,紧扣人民生产生活,形成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举措,又反哺实践,推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习近平的这些思想与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一脉相承,发展成为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有力武器。新时代立足“两个大局”,更应充分挖掘其思想精华,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改革开放后,各条战线拨乱反正,调查研究方法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当时鲜明的社会导向,而调查研究工作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关键抓手。邓小平亲自主持和推动各门社会学科的重建,驱动调查方法的创新演进。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在缜密的调查研究之后制定的,调查研究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要素,在实践演进中也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为新时期的调研工作提供深厚理论基础,是解决新难题、应对新挑战的重要武器。
1982年,中共中央汇编出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充分挖掘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精华,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有着现实启迪作用。此后,出现一大批独具中国特色的田野调查,汲取先辈调研经验,通过选取典型案例,结合当地已有资料和统计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这些调查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思想的冲击,许多人在学习西方调查研究方法时出现“盲目崇西”的现象,对于传统的实地调研、访谈调研等方法持怀疑态度。在调查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过分追求“大样本”、强调“价值中立”而忽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等问题,使得调查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现实情况,而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可谓是事倍功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走出“盲目崇西”的发展误区,就要从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中寻找智慧,树立理论自信,从革命先辈的调查事迹中汲取经验,吸收西方统计调查的有益方面,推动传统调查与西方统计调查有机融合,不断探索更具时代特色的调研方式和手段,在创新中拓宽我国调研工作的阳关大道。
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蕴含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生动活泼的笔触和实事求是的阐述为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应结合新特点和新需求,不断培塑发展新格局,从不同方面着手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价值文化诉求。
调查研究是蕴藏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也是“解码”人民群众需求、拓宽国家发展前景的利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也呈现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调查研究精品力作,调查研究思想日趋科学化和时代化。与此同时,我们也须在思维与实践的交相互动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其一,继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摸索而成的调查研究的宝贵经验。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调研结果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诸如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较为系统的、紧密关联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调查研究体系,其科学性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验证,更是成为推进中国事业前进的强大引擎。毋庸置疑,历史上涌现的一批批调查研究先例是我们落实于实践的指导标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魄力更是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急需的思想利器,我们须以实际情况为基,在实践互动中助推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与时代化。
其二,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查研究体系之中。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已悄然跨入大数据时代,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渗入个人生活、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电话调查、网络问卷、手机问卷等现代调查形式已愈来愈普及化。对于这些新兴调研手段,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价值,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当下,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唯有准确把握信息传播的变化和规律,才能切实了解民意,不断夯实新时代党政工作者的基本功。然而,即便信息化调查手段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主流,对于我们党的“解剖麻雀”、典型调查等传统调查手段,依然不能忘,更不能丢。因为调查研究强调的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整理,更是要了解民情、倾听民声,进而反映民意。质言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下基层、到一线,我们党的政策和宗旨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干部在开展调研活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有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力求做到覆盖范围广、调查内容真、民声反映实,进而提高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开放与快速并存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在各方面加速转型的现实语境下,调查研究也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要想掌握现代化的调查研究手段,就须以调查研究规律为基本遵循,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在二者的协同配合下开辟新的发展天地。
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和新规律。其一,调查对象更具广泛性。现实问题纷繁复杂,调查对象也是烦琐化和多元化交织,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覆盖各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调查对象的多元化使调研工作更具挑战性,也为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准确精细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警醒新时代的工作者必须着眼长远,从全面而广泛的调研对象出发,以一以贯之的勇气力求调研过程的真实化和精细化,为调研结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供坚实保障。
其二,调研手段更显多样性。首先,躬身实地调研,耳闻之不如眼见之,眼见之不如足践之。实地考察始终是获取一手资料的首要选择,更是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其次,召开座谈会,对调研中开展广泛的交流,集众人之所长,汇群体之所智。例如,2017年6 月,在山西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20年9月25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集中探讨了新疆建设工作……再次,综合运用现代信息调研技术,创新调研方式,让创新激荡新时代调研工作的发展春潮。例如,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等新方法不断涌现,成为新时代调研工作的主要依靠手段。
其三是调研内容的全面性。以前的调查大都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但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的调研内容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更显全面性和突出细节性。而处理好调查信息全面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新时代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谋求发展的重大实践命题。因此,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能够有的放矢地选取调研成果,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工作者的必备技能。
调查研究工作唯有稳站制度化屏障营垒之中,方能“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因此完善制度化保障也成为新时代推进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向度。事实上,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著作中强调要出台相应的调查制度,设立一定的调查研究机构。由此,1941年党中央成立调查研究局,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为各地工作提供基本向导。随后,各级政府按照相关制度开展工作,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各抗日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更是要结合新特点制定具有时代特征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此来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要求》《中共中央八项规定》 等政策,2023年更是专门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突出强调调查研究工作及其制度化的基础性作用。此外,我们党也针对调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定举措,为确保调查研究工作成为常态化活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完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使得各级干部成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丰富调研材料的基础上,要进行有效评估和创造性转化。为此,就需要大力拓宽调研成果应用转化渠道,丰富调研成果转化平台,完善调研成果转化制度,使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制度性链条,最终成为惠民、利民的政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