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保林,王 宇,张怀山,王 跃,龚虎程,田树林,杨 燕,周林川,任啸虎,张淑凡,韦易涵
(1.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泸州 646000;2.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3.四川泸州三溪酒厂有限公司,四川泸州 646099)
进入“十四五”以来,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传统产业既面临生产成本不断攀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产能持续过剩等内部问题,又面临新型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外部挑战,传统产业以要素驱动和低成本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大势所趋。白酒产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产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白酒产业行业集中度低、数智化水平低、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低端化等短板仍然突出,白酒产业迫切需要进行深度调整与提升[1-2]。基于此,本文以泸州市白酒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现状分析、形势分析,探寻符合白酒产业实际的转型升级路径,为中国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3]。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是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产业链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4],包括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的内容[1]。宏观层面,金碚[5]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比重的有益变化;中观层面,何璇和张旭亮[6]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是同一个产业中不同细分产业之间要素与产出的有利转变;微观层面,刘建丽[7]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同一细分产业中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之间的有益转换。“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面临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两大重点任务[8]。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目前主要可以总结归纳出3 种主要观点。一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改造投入力度不强,并且大部分制造业仍处于技术成熟、半成熟状态,其中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在传统中小企业集中的行业,由于创新研发能力薄弱及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显露出“卡脖子”现象[9];二是模式创新,传统产业抓住高新技术增长和创新机遇,改进产品品质、开辟产品业务、商业模式创新与构建合作网络、制度规制、低成本创新等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波助澜[10];三是结构调整,这是基于置换效应的优化升级方式,主要是从产业增长方式、产能和人力资本素质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与高度化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实现协调各产业间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发展[11]。
白酒产业是中国民族特色产业,在解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白酒产业在经历了2002 年—2011 年的“黄金十年”和2012 年—2016 年的“深度调整期”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963 家,完成酿酒总产量671 万千升,同比下降5.58 %;完成销售收入6626亿元,同比增长9.83 %;实现利润总额2202 亿元,同比增长29.38 %[12]。目前,有关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杨柳和徐洁[1]从概念、目标和实施路径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空间优化、白酒国际化、营销体验等对策建议;黄小刚和刘星[13]提出酒旅融合是促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从融合机制、融合模式、融合产品体系三个方面推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樊玉然[14]对科技创新推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制度创新、财政及金融支持等推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建议;王辉[15]在分析贵州白酒等传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科学化、品牌化和人文化的现代白酒产业;Huang[16]通过分析白酒产业转型的现状和动因,构建了白酒产业生态系统,并在白酒商业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白酒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从白酒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管理法规和白酒企业转型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白酒行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曾祥凤[17]通过分析白酒产业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提出了产业战略内容转型和战略决策程序转型的白酒产业战略发展路径;苏奎[18]分析了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并从产区引领、全域布局,顶层导向、制度保障,创新驱动、质量增长,构建体系、品牌助力四个方面的发展路径[15]。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有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也有不少的研究,但是针对泸州地区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较少或者不够深入。泸州是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和四川“五大主产区”之一,白酒产业是泸州市“一号产业”,以泸州作为案例地,通过分析白酒产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推动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提升泸州市白酒产业竞争力,同时为国内其他地区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
泸州位于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酿酒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同时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大世界级名酒。从地理气候看,泸州位于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是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具有适合酿酒的特殊土壤、气候、水文条件。白酒作为泸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经典产业,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白酒产业发展和白酒文化发掘传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白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发展。2022年,泸州全市白酒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200 亿元、利润总额约240 亿元、入库税金约150 亿元,实现“千亿白酒产业”“百亿税收”目标。
泸州市白酒产业优势突出。一是产业体系完善,全市基本形成以白酒生产酿造为核心,涵盖原料种植、包材供应、仓储物流、金融会展、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的功能齐全、链条完整的白酒产业集群;二是企业梯次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泸州老窖、郎酒等头部企业不断强化在高端市场和全国市场地位,“十朵小金花”企业和“原酒20 强”企业呈现梯次发展格局;三是酿造技艺优势,泸州市白酒拥有一批国家级白酒评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建设有川酒学院,形成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酿酒技术和科研成果;四是文化底蕴深厚,泸州酿酒历史悠久,拥有一批与白酒相关的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和古蔺郎酒酿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另一方面,泸州市白酒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创新发展不足。技术创新不足,研发经费投入还比较少,大多数企业酿造工艺较为传统老旧,没有在技术创新上进行改进;白酒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和竞争优势。许多中小微白酒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设备引进方面投入相对较少,没有形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营销创新不足,基酒生产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大多数企业依赖传统的经销商渠道,对新零售等线上渠道开拓不足或者创新性不够,缺乏市场控制力。二是融合发展不深。原粮供应外购较多,除泸州老窖和郎酒等少数企业拥有一定规模酿酒原料生产基地外,其余大多数企业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外购或国外进口。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够,全市除泸州老窖和郎酒外,白酒产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名酒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没有有效地将本地特色酒文化旅游资源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下游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缺少本地化、专业化产业配套。
随着国家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泸州的叠加交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本)》和白酒新国标《白酒工业术语》(GB/T 15109—2021)的正式实施,特别是四川明确泸州、宜宾共建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将推动泸州在更大范围内吸引汇集要素资源,有利于泸州白酒产业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形成更为强劲的增长动力。
表1 泸州市白酒产业主要数据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加速产业化,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饮料产业,为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动力。泸州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有望通过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智能生产装备、数字化营销等的广泛应用,推动白酒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极大地提升白酒制造效率,进一步巩固提升泸州白酒产业竞争优势。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长江经济带保护修复,实施碳排放达峰、碳中和行动等,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特别是《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规章制度出台实施,要求泸州市白酒产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水、土、气、气、生”多位一体的酿造环境的保护,也将进一步压缩全市生态环境容量,白酒生产面临更强的生态环境约束。
随着国家将白酒从产业限制类政策中解除,国内遵义、宿迁、宜宾等各大白酒产区不断加快扩张白酒产能,随着各大品牌企业基酒产能项目竣工投产,对以原酒生产销售为主的泸州中小白酒企业带来重大挑战。同时,后疫情时代,白酒产业产销量空间规模发生新的变化,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将进一步挤压泸州白酒发展市场空间,而泸州可支配的资源和政策工具有限,人才、金融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和巩固提升市场竞争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以推动产业发展为主线,建立完善引人、育人和用人机制,大力培养酿造技艺领军人物;加强中青年专家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酿酒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培训,组织技能竞赛,创新酿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白酒酿造、品评勾调等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育工作。加强白酒企业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白酒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环境,通过柔性引进、自培、送培等方式,建立一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人才队伍。推进技术创新,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激活创新资源中的优势,大力加强科技对白酒高质量发展支撑,建设国家白酒科创中心和创新发展高地。优化提升一批现有科研平台,围绕白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创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白酒品质提升、白酒智能酿造、白酒微生物代谢机制机理解析等,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持酒企顺应白酒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开发定制酒、小瓶酒、预调酒、果酒、养生酒等新产品。加快营销创新,引导白酒企业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品牌渠道、客户群体等特征,探索完善适应性高、针对性强的酒类营销模式,加大市场营销、互联网+、直销、个性化定制等产业新模式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酒企入驻电商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围绕加强长江、赤水河等流域生态保护和安全屏障建设,统筹白酒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容量,加强赤水河流域等水土保持、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保护,维护得天独厚的白酒酿造环境及核心微生物群环境。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白酒产业体系,推广应用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装备,大力发展节水、节能、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和工艺,打造一批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和水效领跑者企业。引导企业提升绿色产品设计能力,支持申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企业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大力开展废渣、废水、废气等资源再利用,探索建立“酒糟-有机肥-酿酒专用粮-酒糟”的循环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及时预警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引导企业紧跟市场,合理增加产能。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白酒产业“散、乱、污”整治力度,坚决淘汰一批环保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加强绿色发展监管,严格落实“三线一单”要求,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开展白酒行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全面开展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和环境安全督查。
围绕白酒全产业链,大力推进“白酒+”发展。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本地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酿酒专用粮核心示范区建设,带动酿酒专用糯红高粱生产,稳定原料供给、提升原粮品质。支持本地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糯红高粱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动白酒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白酒产业发展。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持续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支持企业运用先进传感技术、数字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等改造现有生产装备,推广应用自动上甑机器人、智能在线摘酒检测设备集成及信息化系统应用,加快推进白酒饮料产业“机器换人”。深度挖掘酒文化主题和内涵,强化白酒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资本化运营,按照“酒+N”文化发展思路,延伸“大文化”及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文化旅游、会展经济、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不断提升酒文化产业附加值。打造“白酒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精品线路,推动工艺旅游、餐饮旅游、酒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白酒文化旅游体验窗口和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中国酒城”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白酒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和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产业,具有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先天优势。泸州作为中国白酒主产区之一,具有产业体系完善、酿造技艺领先、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同时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面对我国白酒个性化、品质化、品牌化消费成为发展趋势,探索推动泸州市白酒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泸州市白酒产业竞争力,为其他白酒产区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