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教学策略研究

2023-12-19 13:37:03刘世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道德核心教学策略

刘世农

摘 要:道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理念,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它对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道德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对该项工作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选用高效、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全方位、整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 素质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51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已成为各门课程教学的关键点,教师借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能与社会相适应,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初中教育机制当中,道德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以道德引导和法律推廣为主,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可为学生提供明晰的标准,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认知,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道德课程核心素养概述

1.道德品质

所谓道德品质,即个人在道德行为当中反映出的一种较为稳定、保持不变的特性与趋向,是某社会道德规则在个人的理念与行为当中的一种表现。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成长发展,与社会相融。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并非先天造就,也需要后天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生活不断地认识、感知与实践,学生能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2.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活习惯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具备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学生进而才能对生活与人生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同时,有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学生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及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均能得到不断增强,并能更主动地为完成目标而不懈拼搏。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更加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成长。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道德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与学生后续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本质是使学生养成一种把习得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在真实生活中进行应用的能力。就学科教学看,从学生熟悉的家庭、校园及社会生活等不同维度,对其实施道德教育,可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去明白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和政治制度,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就能力素养的培养看,教师可帮助学生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以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其社会生活能力。就情感价值取向来看,道德教学借助教学使学生去感悟与珍惜生活,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

2.有利于实现学科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正确引导的课程体系,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教学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解决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索。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心理方面表现出成人感和幼稚感共存的矛盾现象,在学习中表现出叛逆思想,不愿受限于各种规定,与教师针锋相对或一意孤行,个人意识极强。根据初中生的复杂心理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表达意愿,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其对问题进行探讨与解决,构建良好的认知与价值观。

3.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科技的联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改变传统低效的教学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融入具体的教学方案中,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的本质在于基于教学内容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良好呈现,因此,教学案例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真实性、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理论结合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主动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构建知行合一的道德法治教学体系。

三、初中道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

1.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初中学生道德核心素养的培养固然重要,然而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却有着不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自身的主导性,要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培养的主动权,让其发挥出关键的效能。但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是,一些教师缺乏对该学科的正确认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难以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形成核心素养的主动性。

2.教学方式不合理

道德课程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坚定守法理念,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而要实现此目标,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但思想的滞后,使教师的教学模式也相对陈旧,一味强调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白应有道德、讲法治,然而也仅限于相对简单的了解,对于为何要这样做,若不这样做将产生什么后果却知之甚少。在教材中,此类内容较少,而学生也无法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长期下去,将使学生认为课堂中所学的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内容。

3.教学互动比较欠缺

建构主义等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认知构建是某环境下以社会文化互动借助既有知识与经验获得的成果,其中,互动最为关键。若仅有知识经验而无互动,则学生习得的也仅是知识,并不能获得实质性的认知。我们从新闻中可经常看到某些“高材生”出现犯罪的行为,对其而言,懂得道德相关的知识十分容易,却由于未形成良好的认知,造成用不正确的方式来应用知识。

4.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完全将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即学生考试的成绩优劣决定了一切。然而部分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倒背如流,并有一定考试经验的学生,却不一定就真正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因此,尽管考试可作为一个评价指标,然而并不能是仅有的评价标准,不可抱有功利性心态去看待学生的道德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从根本而言,有道德、讲法治、热爱祖国和人民等思想不仅有利于集体,也有益于个人,部分教师对道德课程的认识甚少,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将“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师对个人学习发展不重视,教学水平需增强。

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的要求,精准抓住教学纲要,主动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与专业修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理念条件。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坚定不移地遵循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留出更多协同探讨、主动探究的机会与时间,推动学生整体水平和核心素养的成长。

如在“预防犯罪”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带动学生从探究与实践当中掌握犯罪和非法的不同之处,梳理未成年人的犯罪实质,以增强自我保护及预防的意识,提升判断是非的能力。再进一步挖掘教材,指导学生擅长利用法律,对违法犯罪的危害提高认识,体验法律的威严,提升法治思想,以防范于未然。此类教学设计不仅可全面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强其整体素质。

2.确定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课程目标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因此,初中道德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核心素养下建立清晰、科学的教学目标,以对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使最终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没有偏差,进而将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

在教学目标的构建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的各项内容,在全面思考与研读后选取合适的突破口,使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与活动当中,构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如在“珍视生命”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生命的价值”为中心来实施教学,教育学生应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使其明白生命的价值与宝贵之处,再适时引导至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上,告诉学生应珍惜自身及别人的生命,带领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例如,在火灾、溺水、地震等灾难发生时该怎样自救?使学生在思考与探讨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正确的认知。

在“维护宪法权威”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对宪法的必要性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所认识,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为学生阐释宪法概念,再带领他们认识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最后延展到公民的义务与人权等内容上。由此可见,科学的教学目标可营造课堂气氛,让知识更易于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有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深挖教学资源

在道德教学中,借助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学生可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一步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

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学习中,教师应依托教材内容,与疫情防控焦点相结合来开发教学资源,以多媒体技术呈现抗疫英雄的事迹,让学生从观看中了解抗疫英雄们为保护国家安全而一直坚守在抗疫前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广大群众走出困境提供帮助。由此,学生则可在课堂学习中加深对国家利益的理解,被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4.创设教学情境

以往的初中道德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是按图索骥,所讲知识内容刻板无趣,未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足,难以对知识的概念和价值产生精准的理解,甚而抗拒课程学习。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与学习环境快速相融,使其在情境当中对知识产生精准的理解和记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好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精心打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形象鲜明的情境中理解和习得知识,并与实际相结合,对所需知识点进行应用。

如在“同住地球村”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地球村的核心理念与有关概念后,教师可展开情境创设,要求学生扮演自身感兴趣的角色,例如风、雨、雪、人、动植物等,从扮演中去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懂得人和自然的相处方式,构建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并在生活中做表率。

5.结合时事新闻

真实的生活多姿多彩,大量的艺术创作灵感及教材知识均源自真实的生活,道德这门课程也如此。对初中道德教学来说,与生活内容相结合,能够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有关知识,理解道德的本质含义和社会价值。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可通过网络了解社会时事,不过因其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必须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引,来拓展学习的内容,理解所学知识,对时事新闻展开正确评价,提升学习成效。

如在“建设美好祖国”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与抗疫有关的社会时事新闻,通过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大数据与纪录片,使其对国家的政策产生认识,对医护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有所感悟,明白此战役的艰难,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幸福生活,决心以奋发学习来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利用这些策略,既可使学生构筑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提升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与民族自信心,为伟大祖国而骄傲。

6.优化评价体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道德教学,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的思想与心理,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教学要求,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显然已无法实现课程培养的目标,道德教师若在教學中还是沿用以往的评价机制,除了将弱化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外,也将使教学活动难以有序推进,进而严重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适当、客观的评价机制是道德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评价体系主动进行创新与完善,不再将学生的课业成绩作为仅有的评价指标,而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其课堂表现和平时学习相结合,对课业成绩的优劣开展整体性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强化初中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则应着力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明确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二者之间可谓密切相关。通过这些措施,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加大思政教育力度,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莉《初中道德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29期。

[2] 鲁晓锋《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教学策略探究》,《甘肃教育》2021年第16期。

[3] 金琳《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课教学策略探究》,《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15期。

[4] 韩文辉《重视情境创设培养数学兴趣——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6期。

[5] 王宝山《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教学策略分析》,《新课程》2020年第49期。

[6] 吴麒《初中道德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7] 钟士艳《关于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道德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4期。

[8] 齐笑蕾《初中道德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天水师范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道德核心教学策略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