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摘 要:基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低效现状,为了初步解决“目标狭窄”“指导无方”“评价单一”“兴趣不高”等问题,本文立足语文部编版七年级教材,以“四维·闭环模式”进行单元序列化微写作策略的研究,由“读”教“写”,由“写”带“评”,由“评”促“拓”,由“拓”激“读”,四维闭环相互促进。并将单元写作教学进行重组整合,形成序列化写作指导,强化写作知识,细化写作方法,弱化写作的篇幅和难度,从微写作的角度层级推进写作教学。
关键词:四维·闭环模式 单元序列化 微写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13
一、问诊:七年级学生微写作之“窘”
(一)现状描述
在学完七上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后,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微写作片段的作业:请同学们仿照文章《春》里自己喜欢的文字,描述家乡的秋天。
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生活和环境,描述场景和见闻,写下自己的感受。”而学生在学完《春》后,仿写出的秋天的微写作片段并不理想,语言枯燥,对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不够细致,不会运用写作手法,生搬硬套名篇文章,“缺乏真实感情,脱离生活缺乏灵气”。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单元读写之“整”
在单篇教学的主线下,课堂的主体都是文本教学,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的很少,写作训练的目标往往脱离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
2.缺乏写作指导之“序”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挖掘。在单元读写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要素没有关联,微写作指导也就无法顺利开展。
3.缺乏写作评价之“效”
学生的习作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目前依然是教师批,学生自评或者同学评改,评价后,教师总结,单一的评价拓展不了写作的外延,也就无法取得实效。
4.缺乏写作内驱之“趣”
写作是学生比较惧怕的部分,农村初中的学生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够,学生没有写作的内驱力,无法提高写作兴趣。
二、探寻:“四维·闭环模式”的单元序列化微写作之“法”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七年级的教材为基础,围绕单元写作教学任务,进行单元序列化微写作的策略研究。
四维·闭环模式是以单元写作训练内容为依托,立足写作的四个维度,即读、写、评、拓,通过四维交替,形成微写作的闭环结构,由“读”教“写”,由“写”带“评”,由“评”促“拓”,由“拓”激“读”和“写”四者形成互相促进并产生作用,带动整体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基于单元目标,整合写作序列
树立“大单元”写作教学的概念,整合单元微写作训练的内容,梳理微写作的序列,帮助学生有计划、有层次地学习写作知识和方法,提高写作实效。
1.梳理单元目标——把握内在关联
通过表1内容,我们发现整个七年级教材的单元写作安排上有内在的关联,教材立足中学起始学段的学情,写作要求由易到难,层级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十二个单元的写作内容全面铺开,但是每个单元的写作目标定位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有所侧重。
2.构建序列框架——提高能力层级
将整个七年级教材的单元写作训练内容打通之后,就形成了序列化的微写作任务框架,如图1:
通过对整个七年级教材的单元写作訓练内容进行重组,教师确定了整个七年级写作的整体思路,共分成三个主题:(1)写“活”一个人;(2)写“好”一件事;(3)恰到好处地抒情。微写作将每一个主题中的知识点细化切分,让学生逐层掌握写作技法,促进能力提升。
(二)四维推进,闭环融合——提升微写作水平
1.一维:以读教写
(1)立足教材文本:模仿型微写作
研究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的单元写作结构,就会发现该单元呈现出“读写结合”的双线结构,以单元文本教学为基础,教师可以赏析研读课文的行文语言和构思方法,设计序列化任务,进行模仿型微写作,强化阅读知识点与写作的关联,以读教写。
(2)落实知识要点:强化型微写作
在课外时间,为强化对文本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基础上,利用微写作强化教学效果。
(3)预设行文构思:提纲型微写作
微写作作为大作文的前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能为整篇写作奠定基础。比如,在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作文训练之前,笔者将“突出中心”“注重选材”“思路清晰、文从字顺”作为简单的写作要求。
在“学会记事”写作训练时,将“突出中心”“注重选材”“思路清晰”“文从字顺”作为写作教学要求,通过三个思路型微写作串联,形成一篇“记事”的大作文。序列化的指导可以从方法和内容上为学生提供支点和抓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二维:以写带评
(1)评价量表——小组评
制定评价量表,可以让学生的作文评价标准变得可视化和标准化,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评价作文的方向。
比如,七下第三单元“抓住细节”微写作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细节描写展开的,对外貌、动作、环境、心理等描写方式进行序列化整合。评价量表由学生自主生成,既检测了学生对写作任务及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他评和自评的过程中,强化微写作的知识点,也为学生后续的作文学习打好基础。
(2)平板平台——校友评
利用PAD电子书包的教学技术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平板中布置课外的微写作训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拍照上传微写作作品,将文章发布于校内和校外的平台,拓展评价的广度,让更多的班级和同学来评价。
(3)校刊发表——全员评
学校的文学社刊物是语文写作课堂的延续,通过在学校文学社的校刊上发表文章,能够让写作更有仪式感,学生的习作被选录进校刊,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字的美妙和写作的乐趣。
3.三维:以评促拓
(1)班级交流圈——拓宽度
通过课前演讲和写作交流课,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辩论,拓展了传统写作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单线评价状态,由线到面,评价的多维交织,让作品交流的宽度得到拓展。
(2)校园生活圈——拓广度
课堂微写作的训练及课外“微心情”练笔的加强,拓展了学生的生活广度,写作对材料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学生一定要去关注校园及身边的人和事,评价的实时进行和多样化,让学生从“个己”拓展到“他人”。
(3)社会活动圈——拓深度
当评价范围逐渐增大,学生开始明白文章真正的核心是思想深度。微写作逐渐让学生从“个己”到“他人”再到“社会”,看世界的眼界被打开,需要更广的活动圈来丰富写作素材。比如,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历史名人的光辉和气质”,学生对此有很多感悟,因此,笔者抓住契机,进行了“名人之光”的“微写作”,在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学习之后,学生形成两个主要的对立观点:一是名人超于常人才会有所成就,比如邓稼先、杨振宁;二是普通人也是名人,也能创造自己的价值,比如抗击疫情时的那些医护人员,学生的思想深度在辩论中得到加深。
4.四维:以拓激读
(1)拓视野——关联教材
基于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大单元写作任务的序列整合,教师加强了教材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内在关联,微写作的序列化开展,既立足于文本教学的整合,也提升了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拓交流——品读时事
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改的机会”。通过微写作的交流和评价,学生的视野和思想得到拓展,交流的欲望得到加强,必定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3)拓思想——阅读经典
学生在微作文里引用名家觀点来帮助自己的论点站稳脚跟,这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经典书籍的兴趣。比如,笔者在七年级整个学年开展了两种阅读活动:一是“序列化群文阅读”,二是“自由阅读”。
三、思考:“四维·闭环模式”的单元序列化微写作之“期”
(一)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整合单元读写内容
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单元特点非常明显,将整本书进行整合,形成“大单元”教学设计,写作就会有序列化。“读与写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要素相互沟通,相同点越多,越容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二)探寻单元写作序列性,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
序列式的微写作模式,能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架和抓手,方便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加强序列化的写作训练,增加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三)落实写作指导层级化,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序列化微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会更加细化写作任务和目标,分解任务,弱化写作难度,让学生首先不再惧怕写作,逐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加强多元写作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的关键是反馈和评价,加强多元的写作评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再作用于阅读,促使学生增加阅读量。
参考文献:
[1] 赵飞亚《论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中学语文》2018年第7期。
[2]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