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玲
摘 要:阅读之路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之路,阅读具有个人和感性的特点,而阅读教学具有集体和理性的特点,是有目的,有方法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背景下,相关部门对中学生整书阅读质量尤其重视,“整书阅读与研讨”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两个任务群贯穿于高中语文全套新教材,这无疑是对传统篇章阅读教学、固化阅读教学的改变。为摆脱教材印证式阅读教学、套路式阅读教学、知识灌输式阅读教学等形成的课堂教学思维固化、思维堕化等现状,教师亟须构建个体自由的阅读表达和开放的理性思维课堂。
关键词:整书阅读 思辨性阅读 阅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06
阅读之路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之路,正如朱永新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感性的,体悟的过程是个体生命与文本的精神交流;而阅读教学是理性的,是有目的、有方法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背景下,“整书阅读与研讨”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两个任务群贯穿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全套教材,这无疑是对传统篇章阅读教学、固化阅读教学的改革。为摆脱教材印证式阅读教学、套路式阅读教学、知识灌输式阅读教学等教学方法导致的课堂教学思维固化、思维堕化等现状,教师亟须构建个体自由的阅读表达和开放的理性思维课堂。
余党绪认为:“思辨性阅读”就是把思辨性思维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质疑,生发议题,并对之进行研究探討,合作交流,使阅读逐步深入,从而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这个思辨的过程使学生的观点更清晰,更准确,更精细,更有说服力,更严谨,更有深度及广度,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
“整书思辨性阅读”就是运用某种阅读方法以批判性的思维完成一部经典著作的完整阅读,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语言、结构等精彩之处进行探究学习,体会作品主旨,研究艺术价值。学生要能够准确把握学术专著的观点,了解作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高中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具备理性思维,独立精神来构建自我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探究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整书思辨性阅读课题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独立思想为出发点,力求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少年;培养具有自主发展、沟通交流和自信表达的少年;培养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全球化经济与社会的少年。高中经典著作的思辨性阅读对高中生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使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健全人格。
阅读的过程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又是一个塑造自我,锤炼自我,扩展自我的过程。作品的意义是在阅读中建构的,在阅读中,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从而使文本的潜在意义在读者的建构中表现出来。阅读是读者独有的生命体验,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思想等价值倾向和知识、阅历等知识储备(期待视野)来阅读文本,并因此获得对文本的独到理解。经典作品的思辨性阅读课堂是开放自由,群体智慧碰撞的阅读体验,更易实现经典阅读的意义: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
其二,使学生具备理性思维、独立思想、精神自由。
高中时期是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经典著作的整书阅读尤其重要。整书思辨性阅读课堂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为学生个人自主、全面、立体的发展提供平台。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感受、体验、想象和思考,在实践互动中表达、交流、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精神的成长,为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个人理性思维的基础,为学生确立人生目标、理想信念奠定了独立精神的基础。
其三,使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和核心素养,养成阅读习惯。
探究丰富多变的整书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文本教材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变的阅读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课、跨媒介比较阅读课等,展示全新的阅读教学课堂,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情境课堂体验,提升阅读兴趣,在不同的课堂活动能力训练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应建立并完善阅读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获得认同感、成就感,从而保持阅读动力,养成阅读习惯,为持续性学习与人文发展提供较好的奠基性支撑和发展性支持。
其四,使学生形成有效的整书思辨性阅读方法。
探究整本书思辨性深度阅读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语言形式,帮助学生调动个人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制定不同的阅读策略,突出方法的指导和策略的培养。教师要通过不同单元任务的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文本体裁的不同课型构思,不同单元主题的不同拓展阅读,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构建整本书阅读与研究的评价要点,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方面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帮助学生获得整书思辨性阅读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本书掌握一类书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其五,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
为了顺利推进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首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学习了整书阅读指导以及思维训练等相关理论著作,如《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作者:李煜晖)、《走向理性与清明》(作者:余党绪)、《中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作者:刘祥)、《批判性思维十讲》(作者董毓)。课题组教师分校区进行小组交流,同时各自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改进提升教学方案,寻找探究当下的学情,设计适合高中整书阅读教材的不同教学案例,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应定期举办课题小组的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分享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整体提高。教师水平的提升反过来能够促进教改成功推进,让学生直接获益。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需要差异化的阅读方法和对策。整书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组教师探索多年,在课题确立之后开始结合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学生特点、单元教材特点、单元主题与单元任务群的要求探索思辨性阅读课堂、课后阅读拓展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对策,以下是初步探索的经验分享。
一、课本剧的沉浸式阅读法
戏剧单元教学采用整书阅读后,以课本剧表演完成阅读验收。比如《雷雨》课本剧,请三位同学表演三种身份对话中的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与繁涟对话,与四凤谈心,感受人物性格的多面,关注潜台词,探究人物形象与命运。比如《哈姆雷特》《玩偶之家》,每个小组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剧本的独特理解,对人物情感形象的自我思考,在表演过程中培养学生探讨研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完成对人物、语言、场景、形象的思考,从而达到濡染情感、陶冶心性的目的。这种课本剧表演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是主动感受体验和想象思考的最佳方式。
二、小说与影视剧的比较阅读法
小说单元的小说与影视改编剧本的比较阅读能够顺应多媒体时代的需要,在整书阅读和观看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之后,进行小说与剧本的差异化比较阅读,理解小说与小说改编的剧本之间的文体差异,语言差异,各自文体的特点。对比的目的是产生新的阅读发现,感受不同艺术视角下的阅读体验。
以《百年孤独》《活着》《老人与海》等作品为例,学生可以思考小说作者与编剧、导演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差异,并且对作品进行喜好和优劣的评判,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思维创新的能力、审美表达的能力。小说的读后感分享交流,影视作品的观后感分享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地域文化的田野调查阅读法
鄉土中国与我们的家园单元是最具有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单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生活和成长息息相关,是学生个体生命精神的重要依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实地采访,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
在《乡土中国》整书阅读后,学生从理论高度认知对家乡进行寻访的意义,了解作品的学术思想,进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让学生在寒暑假完成家乡特色风物展示的作业,以视频解说的方式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建筑、风土人情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热情。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制小视频完成特色作业,接轨多媒体时代,成果颇丰。
四、山水风月古今对比创新阅读法
自然情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感知自然、体悟自然、思考人生。自然最能抚慰人心,自然也是一切智慧思考的源头。运用古今对比跨时空创新阅读法,在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中探究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在经典写景哲理散文中寻找古今作者在自然景物中情感的契合点。不同的风月能让读者产生不同的精神共鸣,如《进行我与地坛》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景物特点以及作者的感受,比较分析两个古今失落灵魂如何在山水自然中寻找生命的出口,如何在永恒的自然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五、单元主题为线的跨界阅读法
青春激扬与生命的诗意单元,在单元的拓展阅读中采用主题为先、主题为线的方式串起多部经典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跨界思辨性阅读,选择文学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与三部影视作品(《无问西东》《楚门世界》《隐入烟尘》)进行跨界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本中折射的精神世界的融合,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教师可以让学生紧扣作品进行如下思考:1.青春之美与迷茫的价值(《无问西东》);迷茫恰恰是生命意义理性思考的开始,是自我价值探寻的萌芽。2.生命的价值与社会责任(《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在追求梦想时抛家弃子,他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有没有尽到社会责任?3.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楚门的世界》)生活在虚假世界里的楚门和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我们,哪一种人生更加真实?4.生命的温暖与尊严(《隐入烟尘》)。为什么男主在有尊严有物质保障的情况下选择死亡?这些问题都是直接叩问学生灵魂的,学生在思考中会向内自我探寻,深研作品,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青春与生命的价值,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经典作品的新视角阅读法
经典名著的新视角阅读是发现性的经典重读,学生能够看见初读者看不见、易忽略却又一直存在的现象,寻求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一种新视角。
比如,在《欧也妮·葛朗台》中让人鄙弃厌恶的吝啬鬼葛朗台是为了金钱出卖灵魂的人。但是他养育的欧也妮却是充满爱的圣洁的天使,同样的节俭克制在她身上成为美德,同样的财富在她手上是慈善的资本。学生从另类解读中思考葛朗台错置的执念,他扭曲的人生来自错误的价值观,相同的生活习惯下,不同的价值观筑就了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生。通过重读经典,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七、经典文言文的还原阅读法
中华文明之光单元重在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
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学生采用还原阅读法思考本文创作、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1.创作还原思考:烛之武的牢骚话在形象上和主题上的差异。2.情境还原思考:烛之武夜缒而出那一夜,在城墙外茫茫夜色的荒野中在想什么?又做了什么?为什么一个字都不写?3.中华文人精神还原思考:左丘明在写作中代入了什么样的情绪?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教师采用以问促思,精进研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这一句话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英雄人物一生的悲剧命运,更是古代读书人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最终抑郁一生的心酸写照。在荒野中仰望明月的烛之武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慨,这是古今失意人共享一轮明月的慰藉。
八、评委视角获奖探究阅读法
伟大的复兴这一单元通过探寻革命精神的价值,帮助学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可以巧妙寻找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探究阅读兴趣。
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写实文本,没有虚构,最终获得新闻最高奖的原因何在?通过评委视角,思考四个人合作创作的精妙之处,四个人的才华与智慧表现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合作寻找发现的乐趣,从文本内容、手法、结构、意象等细节中寻找精妙所在。学生能够发现以下别具匠心所在:1.角度独特,不写中方欢呼激动的场面而写英方安静撤离,在冷静叙述中看见理性思考;2.精选权力象征物,以小见大;3.重点描写三次降旗,体现政权结束主题;4.精选权力象征人物出场离开;5.精选背景环境濛濛细雨;6.每段段尾句别具匠心,体现英国政权结束;7.标题意蕴深厚,巧用历史材料与写实相结合,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学生在探究中能感受到我们国家捍卫国家尊严和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整书思辨阅读与表达在不同单元的不同文本中,运用方法各不相同,重在全文阅读,自我思考,理性思辨。以上是关于整本书思辨性阅读意义的一些不成熟思考以及对教学实践策略的初步探究。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中心2021年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整书思辨性阅读指导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KCZ20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