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薇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已经成为女性拥有独立意识的表现。而这间房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它有着怎样的格局?它有着怎样的色彩?它有着怎样的陈设?是什么样的房间让一个独立的女性灵魂得以成长?伍尔夫没有过细讲,但张爱玲却给我们留下了回答。
张爱玲——一个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名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红极一时。张爱玲逃离父亲的家庭后,1939年与母亲和姑姑入住常德公寓51室,后赴港读书,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被迫中断学业返沪,于1942年重新搬回常德公寓,一年后搬入65室居住,1947年迁出。常德公寓是张爱玲与姑姑居住时间最久的一处住宅,在这里,她开始走红成名,遇见了她一生最纠葛的爱情,也完成了她人生中几部最重要的作品——《沉香屑》《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等。
当年的高档公寓:常德公寓
常德公寓(如图1、图2所示)原名爱丁顿公寓(Edingburgh House),建于1933-1936年,由意大利律师兼房地产商拉乌尔·斐斯出资建造,当年是高档公寓。建造常德公寓的土地原是20世纪初著名的私家园林“愚园”,1911年租界当局越界筑路,“愚园”荒废。当时,此处属于上海市郊,交通便利,地价低廉,房地产商在愚园的遗址上纷纷建造住宅。常德公寓位于常德路、南京西路、愚园路交叉口,坐西向东,共8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外立面设计具有装饰艺术风格,但整体己较为简洁,表现出受国际主义风格影响的特点。公寓内部设有电梯(奥斯汀牌,电梯铜栅栏上有人字图案),并建有屋顶花园。因结合地形建造,故平面呈“凹”字形,占地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3平方米。底层原为汽车间,后将底层与夹层改为4套跃层住宅,二、三层为每层三户,四至七层为每层两户,顶层为电梯机房和水箱。户型有两室一厨一卫、两室一厅一厨两卫和三室一厅一厨两卫三种,两室一厅与三室一厅的户型,均有入户门与消防门两个入户通道。具体到每层的房屋格局基本都不一样,通过分析常德公寓“标准层平面图”与“七层平面图”可看出(如图3所示),标准层为一层三户,两侧均为三室一厅一厨两卫的户型,但是两户的房屋格局却不同,南侧客厅较大,北侧北面则多出两个小阳台;七层是一层两户均为两室一厅一厨两卫,但南北两户的房屋格局也不相同,南侧客厅同样较大。客厅均设壁炉,卧室配备小衣帽间和独立卫生间,每层都铺设木地板,每户都装有热水汀,每层还设有保姆专用卫生间。西面外廊既可做安全通道,又可做服务阳台,厨房沿西外廊布置,均设通向外廊与屋内两扇门。
张爱玲的品位之居:常德公寓65室室内设计
张爱玲喜爱在常德公寓的生活,为此还写了一篇散文一《公寓生活记趣》。她认为“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公寓的生活更为私密,在这里的生活是安静的,关上大门,便可享受独居的乐趣。“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在张爱玲与姑姑主要居住的65室内,她们都有各自的卧室与卫生间,中间以厨房相隔,同住一屋檐下,打开卧室门即可见面,若不想被打扰,也可分别从入户门与消防门进入各自的卧室,两人的生活均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与私密性,这种对私密性的要求也十分符台她作家的职业身份。
张爱玲《对照记》中有一张她坐在常德公寓客厅中的照片,附有文字解说:“我母亲离婚后再度赴欧,我姑姑搬到较小的公寓。本来两人合租的公寓没住多久,迁出前在自己设计的家具地毯上拍照留念。”由这段文字可知文章首页的照片应是在常德公寓51室中拍摄的,其内的家具地毯都由张爱玲亲自设计布置。照片中的室内环境别具一格,家具地毯的设计都具有几何化的特点,呈现出装饰艺术的风格特征。虽为黑白照片,但仍可分辨出张爱玲安坐阅读的沙发布面所呈现的光泽,所以推测其材料应为天鹅绒。沙发造型简洁,基本为立方体形,配有一个同样材质的搁脚凳。沙发扶手的设计十分特别,为三段折线形,既打破了沙发整体几何造型的单一,又符合人体工程学。边柜与落地灯也同样采用了立方体的造型,但是边柜的设计错落有致,台面高低不一,并不单调;落地燈宽大的方体灯罩与细长的灯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却给人一种雅致的感觉。墙面上的大圆挂镜异常夺目,与室内其他方正的家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空间变得灵活有趣,并在视觉上增大了空间的尺度。地毯的图案也是由各色大小的几何形组成的,包豪斯首位纺织作坊负责人贡塔·施特尔策尔(Gunta Stolzl)创作了大量几何纹样的织毯,这种将几何纹样组织为织毯图案的设计很快传入了中国。室内的装饰摆件也十分别致,边柜上插着鲜花的花瓶,将墙面上的镜子和边柜相连,盛开的鲜花也打破圆镜的周正,为空间带来生机与活力。
设计师董菲亚(Tina)依据《对照记》中的照片复原了张爱玲客厅的内景(如图4所示),深蓝色的布面沙发,深咖色的边柜,浅米色的灯罩,营造出一个安静优雅的空间氛围。但设计师在家具细节及材料部分进行了一些改动,使空间整体氛围更加现代化,少了年代感。2016年台北书展的张爱玲特展也复原了这一空间(如图5所示),家具的造型、尺度与材料虽力求与照片相近,但室内色彩、碎花壁纸及地毯的图案都不太尽人意,并没有还原出该空间精致华丽的感觉。
张爱玲与姑姑从常德公寓51室搬到了楼上较小的65室。65室是两室一厅一厨两卫的户型,虽比51室少了一个房间,但却多出了一个大阳台。这个阳台为张爱玲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阳台”也成为张爱玲文章中的一个既私人又开放的象征。张爱玲在65室居住的时间较长,虽无照片留存,但家具摆设应与51室并无太大差别。周瘦鹃第一次到访65室对张爱玲的客厅有一段描述:“乘了电梯直上六楼,由张女士招待到一间洁而精的小客室里……这一个茶会中,并无别客,只有她们姑侄俩和我一人,茶是牛酪红茶,点是甜咸俱备的西点,十分精美,连茶杯与点碟也都是十分精美的。”可见张爱玲65室的客厅依旧精致入微。胡兰成在踏入65室后写遵:“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我不安,那陈设与家具原简单,亦不见得值钱,但竟是无价的,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断乎是带刺激性。”简单的陈设与家具却带来一种华贵的气息,呈现出40年代都市家居的时尚女性气质。
年幼时优渥的家境,少年时接受的西式教育,自小成长于摩登都会,又耳濡目染留洋归来的母亲与姑姑所带目的新鲜见闻与新奇事物,这些经历都使张爱玲得以具有良好的时尚品位。而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上海的摩登装饰艺术风格,也自然被时尚嗅觉敏锐的张爱玲运用到自己住宅的室内设计当中,形成了常德公寓51室和65室精致、沉静、华丽叉充满文艺气息的室内装饰特点。常德公寓65室的室内设计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去体味“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女性力量的窗户,让我们得以更明晰地感受“做自己,比做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