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化圈”概念的研究内容及其价值

2023-12-19 09:55:39杜浩王保超
创意中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价值文化

杜浩 王保超

摘要:本文提出了“故宫文化圈”的概念,通过对“故宫文化圈”的提出背景和学术依据进行梳理,从文化圈层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现存以“故宫”命名宫殿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进行考察,以北京故宫作为文化核心圈,提出了“故宫文化圈”的“核心圈”和“外围圈”。通过对故宫、故宫文化、故宫博物院和故宫学研究历史脉络的梳理,阐述了“故宫文化圈”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

关键词:故宫文化圈;故宫学;文化;价值

一、“故宫文化圈”的提出背景:故宫文化、故宫博物院

故宫,意指旧时宫殿。魏晋南北朝士人鲍照在《鲍参军集注》卷五中有《从过旧宫》诗一首。此诗中的“旧宫”,是鲍照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至治所彭城作,彭城则为魏晋时期宋皇室刘裕“陵墓及故宫在焉”。及至明太宗时期,“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一里许”。此时旧宫,指元故宫。元故宫,应该包括大明宫、兴圣宫和隆福宫还有琼华岛。清朝时期,康熙帝在东巡盛京宫殿诗中曾把盛京(沈阳)的宫殿称为“旧宫”。此后,清朝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在东巡过程中,皆在宫殿诗中称盛京旧宫为“故宫”。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故宫”一词是历史上后一朝代对前一王朝皇宫的称谓。其中,故宫建筑、文物收藏以及宫廷历史文化共同构筑了故宫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故宫文化

1952年,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专门就1871-1951年间的161种文化定义进行详尽探讨。并给出了一个包括了大多数社会科学家认可的标准定义:“文化由明确的或含蓄的行为模式和有关行为的模式构成。它通过符号来获取和传递。它涵盖该人群独特的成就,包括其在器物上的体现。文化的核心由传统(即历史上获得的并经选择传下来的)思想,特别是其中所附的价值观构成。”从而揭示了文化的历史类型和层次类型,文化的发展应当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文化素质的统一。

“故宫是一部中国通史,不只是皇宫。从它的建筑布局、空间组合,从匾额楹联里,都能体现中华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史、文明史、文化史。其收藏文物是傳统。不少文物,除近年田野考古发达以后出土的以外,大都是传世珍品。而传世珍品叉多来自商周及以后的宫殿、庙堂中,最后到明清两代,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因此,它蕴藏的都是历史。”北京故宫长达491年的历史中共有24位皇帝在此执政(明永乐十八年一清宣统三年),它的价值和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上看,故宫可以看做我国封建王朝末期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宫廷文化。这种以都城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政治中心,艺术文化中心,不同于西式教堂文化。因此,故宫文化无疑是属于大传统的、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富丽堂皇的部分,但它又与民间的传统,和中国文化中工艺技巧、家国观念、政治体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宫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和象征性,对故宫文化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故宫博物院

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丰富典美的帝王藏晶及皇宫经过近代革命,很快变为国家博物馆收藏,或者皇宫成为博物馆,例如,法国大革命后就将没收的皇室藏品集中于卢浮宫,1793年卢浮宫作为共和国国立美术馆开放;俄国十月革命后,就将属于沙俄皇宫的珍品收归国有,并成立了包括冬宫在内的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北京故宫收藏承袭宋、元、明三朝宫廷,文物尤为丰富。根据1925-1930年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当时北京故宫具有明、清宫廷遗留文物117万件之多。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25年成立,是当时世界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业绩。故宫博物院旨在“掌握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故宫博物院组织法》,1928年)使我国对故宫文化的挖掘更具有组织性和深入性,自觉承袭我国优秀的无形文化遗产。

随着故宫博物院的不断发展,故宫博物院已经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还作为故宫文化研究机构汇聚了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故宫学者。以北京故宫为基础,故宫研究院以创建“学术故宫”为宗旨,汇集了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共同搭建开放式学术平台,已经形成了“一室十五所”的规模;故宫学院则是故宫博物院成立的开放式的平台,其规范化、多样化的培训机制,为文物搏物馆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二、“故宫文化圈”提出的学术依据

故宫学是郑欣淼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时于2003年10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庆祝建院70周年举办的博物馆论坛上正式提出来的。他从“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故宫已有良好基础”“确立故宫学科地位目的和意义”三个方面阐明故宫学的学科背景和发展意义。概言之,故宫学就是以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集整理、研究、保护与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问和学科,就是一门以明清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为研究核心的学科。在故宫学的框架体系内,叉围绕故宫、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因新的视角、途径和方法构成新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架构。

(一)故宫学

故宫学作为学术研究体系,势必要从狭义走向广义。“故宫学”的学科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从历史源流而言,明清时期的任何典章制度,在之前的历代王朝大致都有渊源。从地域性而言,“大故宫”是近年来故宫学研究中所形成的一个共识。“大故宫”就是指以北京故宫为中心,从整体上理解紫禁城建筑与相关宫廷建筑之间的联系。因此,故宫学的研究视野势必跳脱出当前的研究体系,对故宫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

(二)故宫文化圈

文化圈是文化学研究中描述文化分布的地理性概念之一,文化学家注重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变迁,认为只有把文化置于特定的区域,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化的特质,并进行比较研究。文化圈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在文化传播上具有独立性、在时间上具有持久性的特征。学界之所以提出文化圈的概念,是试图在重建古今文化关系的历史序列上找出具有同源性的规律。

“故宮”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故宫文化、故宫博物院到对故宫的学理性思考,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对故宫本体的研究,对于故宫文化圈层的地域性研究以及与故宫文化相关的文化遗存研究尚属空白。“故宫文化圈”则是以故宫文化为基础,对故宫文化进行地域性划分,并对故宫文化进行“外延性”的学理思考。从文化圈层的角度,“故宫文化圈”不仅注重故宫文化的“内涵”挖掘,同时立足于故宫的地域特征与周边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从空间上延伸故宫学内涵,同时将传播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艺术学等学科交叉,在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地方县志等文献资料中,发掘出其与故宫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故宫文化圈”可以形成串联效应,大大提升故宫周边地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品牌知名度,同时实现故宫品牌、文化、元素、渠道外溢效应,将对故宫文化在地域历史文化领域实现独创性的协同突破,对统筹不同地区优秀文化资源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三、我国故宫文化圈的研究对象

从单一字面上来理解“故宫”,并不是对北京紫禁城的特指,而是泛指古代王朝遗留下来的宫殿。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法国的卢浮宫和俄国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故宫”。当前我国明清时期以“故宫”命名的博物馆共有四处:北京故宫、清沈阳故宫、南京明故宫和台北故宫,除台北故宫外其余三座故宫皆为明清时期的皇宫遗址(如表1所示)。不同故宫在我国隶属于不同的地区,不仅是在我国的地位和价值略显不同,其地域文化和与故宫文化相关的文化元素也略有差异,因此对故宫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文化圈层的角度来讲,大致可以形成四个故宫文化圈:北京故宫文化圈、清沈阳故宫文化圈、南京明故宫文化圈和台北故宫文化圈。

(一)核心文化圈:北京故宫文化圈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和2个省直管市。京津冀地区在明清时期既是我国政治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酋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与我国京津冀地区在历史地域上的地位一脉相承。在文化上,京津冀地区文化形态虽略有差异,但在历史上同属于燕赵文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需要整合不同的文化资源,通过“整合和创新”形成一种“新文化”来引领和支撑。这种经过整合后的新文化既充分保持自身的区域特色又融合和吸纳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精华,提升各自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品位,同时还能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助力。这一“新文化”是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策略,不仅要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应该加强相互之间文化的发展与互动,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加强三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

在这一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故宫文化的大IP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北京故宫不仅在明清时期作为紫禁城是沿用时间最长的皇家宫殿,与河北和天津也具有地域上的天然联系。如北京故宫与河北清东陵、清西陵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上的联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北京故宫与“燕京八绝”、定瓷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因而,北京故宫文化圈应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圈的文化资源,以北京故宫文化研究为核心,将京津冀地区具有故宫文化联系的优秀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界定,使其与故宫文化形成一体化IP效应,寻找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和理论基础。通过历史地理角度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勾勒出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故宫文化背景及文化渊源,构建出初步的以北京故宫文化保护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遗产保护体系与结构,以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基础和指引。如联动发掘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直隶总督署、清皇家行宫遗址遗迹、莲池书院、天津静园、清东陵、清西陵等大量文物遗存,以及京津冀地区京绣、内画、定瓷等宫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外围圈层之一:清沈阳故宫文化圈

古代时东北被称为“关东”,属幽州地区,现在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据《山海经》和《竹书纪年》等文献上记载的原始民族,东北地区就有夷、东夷、九夷、东胡和肃慎等族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夫余、高句丽、慕容鲜卑、契丹、女真、满族等少数民族都先后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各个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各其特色的文化形式。东北地区的文化特征是由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形成的,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东北地区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交融中形成的,这种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东北地区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地方传说等显性文化和社会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等隐性文化当中。

清沈阳故宫是在满族崛起并创立“后金”地方政权后建立的第五座皇宫,清太祖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创建,初成立于清太宗皇太极改元称帝的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茌清朝入关后,清沈阳故宫叉有了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1926年,其建筑群陆续成为博物馆(今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在承袭中国古代皇宫建筑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保留着满族民间传统住宅的典型特色,茌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形成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生动而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其以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为依据排列的建筑布局,在世界宫殿建筑中独树一帜。清宁宫内皇帝的祭祀场所见证了满族传承了数百年的萨满教传统。”至今已有400年历史,清沈阳故宫基本保持了清代中期的宫殿格局和建筑风貌。而作为清代以后与北京故宫并存的皇家建筑群,沈阳故宫的建筑文化更多地体现了东北地区和满族民族的文化特点,融合了满族、汉族、蒙古族、藏族的建筑特色,反映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与北京故宫文化相比,清沈阳故宫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性和包容性特征,清沈阳故宫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文化多样性的典范。而且在其中形成和保存了数以十万计的历史文物、工艺美术品和图书档案文献,是当前故宫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史料。对清沈阳故宫历史、建筑和藏品的专项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就此,清沈阳故宫的研究已经成为“故宫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當前,清沈阳故宫在文化研究上已经基本形成五大领域:第一是清史,清前史的领域;第二是宫廷史,研究沈阳故宫的宫廷史;第三,把沈阳故宫作为一个大文物,一个对象,一个整体来研究;第四,关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第五,关于世界遗产的管理与保护。总的看来,对沈阳故宫的文化研究已经基本成型,但沈阳故宫文化作为清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北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很密切的关系,挖掘清故宫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在清故宫文化的研究中尚少。因此,以清故宫文化的学术研究为基础,联动东北地区文化特色,构筑“清沈阳故宫文化圈”,不仅可以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联动发展,也可以丰富沈阳故宫文化的研究内涵,构筑清代沈阳故宫文化研究更深厚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

(三)外围圈层之二:南京明故宫文化圈

2008年9月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界定为苏浙沪两省一市全境。我们所说的长三角是以古代太湖流域为核心,向外辐射至苏浙沪两省一市。就区域文化学的角度来讲,长三角地区以吴文化、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为主,区域文化之间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融合的可能性。由于古代长三角地区长期处于非政治中心的地区,相较于传统政治中心的地位要低得多,但是古代长三角地区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享誉全国的才子佳人,这种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也造就与北方地域不同的文化源流。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度、紧密度、融合度不断提升,区域内人才流动频繁,文化交流密切,为今天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区域融合的历史认同和现实基础。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古称金陵,龙蟠虎踞,滨江依准,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建城史和170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汉末三国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刘宋、萧齐、萧粱、陈、南唐、明初、太平天国等共十个政权在此建都,建都时间跨度长达1700年。在中国历史上,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是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尤其明朝时期,太祖朱元璋举全国之力经过30多年努力完成的包括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四重城垣的京师都市圈,达到南京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奠定了此后600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石。当时作为皇权象征的南京明故宫建筑,无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从实物遗存看,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华美,旨远非作为偏安之都的六朝建康宫城(台城)、南唐国都金陵宫城所能比拟。

有关南京明故宫的现代学术研究始于民国时期,当时中央大学朱楔教授的《金陵古迹图考》第十章“明代之遗迹”专列有“城郭及宫阙”一节,介绍了明故宫及相关考证。葛定华教授撰著的《金陵明故宫图考》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明故宫的著作,该书通过爬梳、参校明代以来各种文献,分故宫遗迹、故宫兴废、故宫地址、故宫建置、故宫宫阙5节对明故宫历史沿革、主要建筑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等做了比较详细分析,考证甚详。由于南京明故宫在明以后修缮与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当前关于南京明故宫的研究主要以考古勘探为主。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南京明故宫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在城墙勘探、文物发掘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形成了一批有质量的学术成果。同样,南京明故宫作为明初帝都,皇城、官城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规制是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蓝本,在中国官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前,有关南京明故宫的文化研究虽然不如北京故宫和清沈阳故宫完整和立体,但是随着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不断开掘,南京明故宫文化也将成为故宫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圈层上,用大遗址保护理念全面规划明故官遗址,构建起南京明故宫文化圈,对促进长三角地区文化发展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外围圈层之三:北京一台北故宫文化圈

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文物更是接连遭受三次重大损失。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地区岌岌可危,为避免故宫文物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报请国民政府同意,于1933年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物中的精品分批次南迁。南迁的文物几经流转后,1948年国民政府将南迁文物中的四分之一分三批运往中国台湾地区,并于1965年在台北成立故宫博物院。由此形成了“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的局面。实际上,在台北故宫中的大部分馆藏珍品都是来源于北京故宫,两个故宫本就是同根同源,其藏品的互补性很强。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即可移动文物150多万件(套),其中130多万件(套)是清宫藏品和遗存,占藏品总数的85%。台北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65万件套,清官旧藏及遗存占到92%。

在故宫学的体系建构中,故宫文物本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故宫古建筑;二是故宫文物。当然,“无论是紫禁城这一建筑本身,还是紫禁城内珍藏的各种文物,都是罕见的旷世珍宝。”因此,虽然台北故宫建筑本身并非是皇家建筑,但是在其中所收藏的文物本身就是故宫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中国台湾学者叶淑慧通过对《故宫季刊》与《故宫学术季刊》的研究分析发现,“以中国明、清朝代之书画、古器物及历史主题研究为中心,其次为考古与图书古籍主题,尤对铜器、玉器、瓷器、中国山水画之文物研究最感兴趣,且与艺术、文物考古、中国史地类研究领域最为相关。……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主要作者机构,以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作者平均撰写篇数最多,作者所属机构以设有艺术史、历史学及中国语文专业学术背景之研究机构为主。”两岸故宫文化交流开端于2009年,并达成9项交流合作共识,尤其是随着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共同努力,交流、合作与学术研讨越来越密切。从当前形势来看,两岸故宫正在朝着积极稳健的方向发展。形成以故宫文化为中心,继续加强两岸故宫文化交流,并形成“北京一台北故宫文化圈”,既可以推动两岸故宫交流更加密切,也可促进两岸故宫文化研究的合作共赢。

四、故宫文化圈概念提出的价值

我国故宫作为明清皇家宫殿的典范,体现了明清皇家的文化属性,也是明清文化符号的载体,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从故宫成立博物院到对故宫文化体系的梳理,再到近年来郑欣淼先生提出的“故宫学”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关于故宫的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体系化和制度化,对明清皇家宫殿、明清典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已经步入了正轨,故宫文化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文化圈”的概念是在故宫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对故宫研究的外延式发展,以北京故宫文化圈为主体,深入考察“故宫文化”在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特色,推动故宫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共生,打造故宫文化的“优秀名片”。

(一)学术价值:对故宫研究的拓宽与发展

故宫学是对故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学研究只有国内外研究力量广泛参与,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进一步激发学术研究的活力,使故宫学真正发展成一门国际性的显学。郑欣淼先生虽然在故宫学研究中将故宫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北京故宫(紫禁城),但是他也指明“故宫”不仅仅是指这座古代的宫殿建筑群,而且是指以“故宫”为载体的宫廷文化。那么“故宫”本身便是皇家文化的象征,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此,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提出了“大故宫”的概念,即“一个‘大故宫,三个博物院”,认为“故宫学的研究不仅仅适用于北京故宫,而且同样适用于台北故宫和沈阳故宫,同样还适用于与‘故宫有关联的其他具有皇家文化特征的古建筑群和相关单位。”因此,故宫学研究的是将建筑、文物、典籍、历史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整體,是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故宫、研究故宫、认识故宫的学问。

故宫文化圈的提出,正是对故宫学整体性和扩展性的进一步深入挖掘。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演变都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沈阳故宫的建筑风貌便体现出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特征,这与东北地区自古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密切相关:北京故宫建筑则与周边建筑,如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寝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本质上,故宫的建筑与文物收藏都与周边地区具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故宫与周边古建筑文化的联系,也是对故宫学研究的拓宽与发展。

(二)文化价值:故宫文化的象征性、地域化和IP化

故宫文化圈是以我国现存的四大故宫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故宫作为中心,向外联系故宫所在的地域性特征的研究。北京故宫在京津冀地区,这一地区以燕赵文化为主:南京明故宫在长三角地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吴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为主;清沈阳故宫在东北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便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清沈阳故宫的建筑也是融合了满汉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而成;台北故宫虽为近代建筑,但是其丰富的明清史料源自于北京故宫,近年来以台北故宫文物馆藏的故宫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我国故宫文化本身就属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故宫文化价值,就要将故宫文化作为整体性和象征性的概念,通过对故宫周边优秀文化的开掘,与故宫内部优秀文化形成联动,丰富故宫文化的内涵,形成以故宫、故宫文化、故宫博物院为主导的区域研究内容。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一个文化品牌,也可以是文化产品,甚至是某个圈层的文化表达,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经过产业整合和用户自主选择,被人们熟知和喜爱,形成可实现商业变现的文化产业链。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发展也越来越趋向多元性,不再只是关注于博物馆内部之收藏、研究、展示与教育等基本功能,开始与社会脉动及文艺现况相结合,成为符合观众期待之公共场域。故宫文化本身就存在众多的IP内容,如“故宫猫”“雍正十二美人图”“千里江山图”“故宫百子系列”等。从目前来看,“故宫文化”虽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文化产品开发形式和机构,但是文化IP并不是简单对某种内容的无限挖掘,也要在地域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圈层的表达方式。利用当前故宫文化已有的IP形式,挖掘地域文化中与故宫文化相近或相似的文化,持续扩大故宫文化的地域影响力,也是故宫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史学价值:拓宽皇家宫殿和明清典藏的研究视角

明清故宫建筑群和大量的珍贵古文物、绘画雕题品、图书、档案,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对它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明清时期的故宫从建筑宫殿、书籍典藏、史料档案无不是珍贵的史学材料。当前,南京明故宫的考古发现,北京故宫和清沈阳故宫的宫殿群研究、宫史研究和典藏文物的挖掘成为史学家研究明清时期皇家文化最重要的史学资料。诸如故宫藏书,清统治者上承自古以来王室收藏典册的传统,将绝大部分图书藏于宫廷,使得内务府的“经籍既盛、学术斯昌,文治之隆,汉、唐以来所末逮也”。随着时间的迁移,当年的藏书原状已经查无踪影,但皇家藏书地点呈现出“星罗棋布”的格局,在各地行宫、盛京宫殿(清沈阳故宫)、南三阁(扬州、镇江、杭州)等地区皆有明清藏书踪迹。皇家宫殿建筑上,北京故宫建筑借鉴了南京明故宫的修建样式,清沈阳故宫建筑群又比北京故宫建筑群多出了少数民族的特色,明显是由少数民族地域文化造成的。因此,若只单纯对明清故宫内建筑群和藏书进行考察和研究,其研究视角不免过为狭窄。“故宫文化圈”则从史学的角度对故宫内容的研究引入地域文化、故宫建筑群的比较研究、甚至与周边明清史学研究形成同频共振,拓宽皇家宫殿和明清典藏的研究视角。

五、结语

北京故宫是我国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典范,故宫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便存在极高的学术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本文以北京故宫文化圈作为核心,将我国明清时期以“故宫”命名的四座博物馆都纳入到故宫文化圈的研究范围。另外,要在地方文化资源、地方县志等文献资料中,搜集与故宫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出了各地利用故宫文化IP,丰富和发展当地文化,为故宫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广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杜浩系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保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价值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谁远谁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