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璠 廉莹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2274010);北京工业大学基层党建研究课题“风险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院系舆情信息收集与应对策略”(项目编号:DJ2023-B02);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大数据驱动的北京市教育政策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研究”(项目编号:XXSZ2022YB4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雪璠(1991—),男,河北唐山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廉莹(1989—),女,辽宁朝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党建在培养新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迅猛发展,使得高校党建在意识形态引导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思政政治工作任务更加复杂而艰巨。在此背景下,文章提炼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时度效理论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映射,提出建立多主体协同闭环式管理机制、加强可量化度量体系建设、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管理体系、建设人才专业化队伍的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建议,为增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精准性与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时度效理论;网络舆情治理
在我国,高校党建一直以来被视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1]。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党建在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理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多样化的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在传播速度和范围方面超过了传统媒体,使网络舆情呈现迅速传播与迅猛发展的态势。这既对高校党建应对网络舆情的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逐渐增强[2],加大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也使高校党建在意识形态引导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而艰巨。在网络舆情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基层党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取舆情信息,做出科学决策,高效应对舆情事件,其中网络舆情治理的效果评估与持续优化成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治理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治理策略的调整和改进。然而,当前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效果评估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化指标体系和系统化的数据支持,不利于客观、准确地反映治理成效,推动治理策略的精细化和持续优化。
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对高校党建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升引导力和传承力,增强网络舆情治理的精准性与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从时度效理论出发,结合信息時代背景,提炼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时度效理论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映射,提出建立多主体协同闭环式管理机制、加强可量化度量体系建设、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管理体系、建设人才专业化队伍的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建议,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积累实践经验,推动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引导和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深入发展,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与进步。
一、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
当前,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多元化、舆情事件复杂化和舆情传播迅猛化等方面[3]。首先,高校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习惯通过多样化的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容易受到多元化的思想影响,从而有可能在群体中产生规模大、传播快、复杂性强的网络舆情,进一步加大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其次,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涉及的问题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涵盖学术研究、思想观念、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使舆情事件的主题和内容复杂化,这就需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具备应对不同类型网络舆情的专业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以解决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最后,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传播迅猛化要求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做出妥善应对,避免舆情事件进一步发酵而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在信息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网络信息敏感度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扩大舆情事件的传播范围,导致负面传播效应。因此,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的特殊性需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时刻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生活动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加强对舆情事件的预判和应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从而营造校园稳定、和谐的氛围,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政治敏锐性有待提高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部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因政治敏锐性不强,缺乏对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和策略的深入理解,未能有效精准地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因此,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性,增强政治敏锐性,正确认识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想影响,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亟须加强对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和策略的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和治理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引导,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作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之一,教师也应增强自身对意识形态的政治敏锐性,注重言传身教,一方面避免因政治敏锐性不强而导致不当言行,从而引发各方关注,形成舆情事件,造成负面影响,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尤其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加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治理队伍建设不够
当前,由于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通常涉及多个领域并涵盖文、理、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不够,缺乏具有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的有效性。第一,部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不足是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这表现在:部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对网络舆情治理技术和方法了解有限;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时,难以科学、有效地开展治理工作。对此,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需要通过相关培训和学习,增加知識储备,提高专业技能,如信息监测、数据分析、舆情研判、危机应对等,从而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治理能力。第二,部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对舆情治理回应效果不佳是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亟须解决的另一大问题。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且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回应有利于控制舆情事件。然而,部分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不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回应效果不佳,导致舆情事件蔓延,甚至进一步扩大。因此,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制订完善的应对方案和预案,提高应对舆情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决策效率,并与社会各界及媒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发布信息和回应各方疑虑,有助于加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主动性,提升舆论话语权。
二、时度效理论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映射
(一)时度效理论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可见,在新闻舆论传播中,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方面,有学者从理论层面具体阐释将时度效融入网络舆论引导[4-7],并开展涉及党政、教育、经济等不同领域和政府、媒体、高校等不同主体在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时度效的实践路径研究。例如,张勇锋创新性地将时度效看作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原则、内涵、特征、作用机制、运用策略等多个维度提出网络舆情研究论纲,认为“时”即时势、时效、时机,“度”即尺度、程度,“效”即效果,且三者有机统一,具有紧密联系[4]。
综上所述,学界从不同角度基于网络舆情治理开展的关于时度效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为文章理解时度效的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对时度效系统性应用于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时度效理论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映射
文章遵循“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以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在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等呈现的特点为抓手,从系统工程角度对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复杂非结构化问题展开结构化分析,探讨时度效理论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映射。
1.时—多维度风险预警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时—治理关口前移,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通过对潜在舆情观点生成、演化与持续等方面的深入认知和预演、预判,侧重在舆情事件爆发前从多个维度对可能引发的潜在舆情风险要素进行及时、准确的识别,实现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高校是高度开放的学术社区,具有思想多样性与信息传播自由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潜在的舆情风险,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需要建立先进的预警机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进行预测和预警,制订相应的预案和措施,并深入分析大数据和舆情信息,及早感知有可能引发舆情事件的重要因素,为舆情治理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治理关口前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在意识形态引导中应增强政治敏锐性,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和解决舆情事件的苗头,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对潜在舆情风险要素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识别和预判。例如,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通过对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等渠道的监管和分析,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变化、情绪心理、关注焦点,及时预警潜在的舆情问题,并对涉及重大事件或敏感政治议题的舆情进行情景演练和预案制订,为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提前做好干预和应对准备。
此外,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还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和研判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及时感知潜在的舆情风险,并建立协调应对机制,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便于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增强网络舆情治理效能。
综上所述,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对潜在舆情事件的生成、演化与持续等方面进行深入认知和预演、预判,可以及早识别潜在的舆情风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协调应对机制,为舆情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显著提升舆情治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度—治理程度火候把握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度—对治理程度火候的把握,也就是在舆情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应采取适度、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实现精准、高效和可持续的舆情治理。在把握舆情治理程度的过程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应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增强治理效果,避免过度干预和应对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复杂多样,或是普通的学术争议,或是重大事件,或是敏感政治议题。因此,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需要因势利导,既不盲目扩大化,又不轻视处理,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一些小范围的舆情事件,可以进行适度引导,妥善沟通解决,避免因过度干预而引发舆论炒作;对一些重大的舆情事件,必须果断行动,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及时、有效、妥善处理,避免因处置不当而导致舆情问题扩大化。
同时,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也需要考虑到治理的精准性。也就是说,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需要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变化和舆论动向,及时解读舆情事件背后的意图和动因,准确把握舆情事件的本质和要点,并精准定位,制订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此外,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还需要注重对治理度的把握,保证持续性。目前,网络舆情事件具有持续性和延续性,因此在治理过程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需要建立健全舆情事件跟踪制度等长效机制,加强与大学生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持续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等,准确评估和反馈治理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治理策略,保持舆情治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網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对治理程度火候的把握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以适度、精准和持续的方式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从而维护高校稳定与和谐的良好局面。
3.效—效果评估与反演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效—对舆情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演,确保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效果的评估与反演,有助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了解治理措施的成效,及时发现不足之处,调整和完善治理策略,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也就是说,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包括舆情事件的发展轨迹、影响范围以及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等,并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网络舆情治理的成效,定量和定性分析网络舆情治理效果,找出治理措施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效果的评估与反演,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也需要关注舆情事件治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与大学生群体、媒体和社会各界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各方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优化和改进治理策略,提高舆情治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另外,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还需要关注评估与反演的长期效果。这就要求网络舆情事件的治理不仅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应建立长效机制,持续跟踪舆情事件的发展情况,评估治理措施的长期影响,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效果评估与反演是确保治理措施科学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关注反馈信息和长期效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可以全面了解舆情治理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和改进治理策略,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建议
(一)建立多主体协同闭环式管理机制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多主体协同是保障治理效果和治理措施科学性的重要保障[8]。高校建立涵盖学校领导、党委、相关部门、教职员工、学生和社会各界等多个主体的协同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尤其注重将高校党建工作各主体的本职工作与舆情应对、舆情引导中的工作有效结合,实现信息共享、协作配合和资源整合,有助于构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多主体协同闭环式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协调小组,明确责任和职责,实现信息共享、协作配合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该小组作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的集合应与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实时的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信息和权威解读,建立预警机制,提高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应对能力。二是建立学生舆情监督委员会,鼓励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形成学生、教职员工和管理层共同参与治理的闭环模式。三是建立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内外部专家顾问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座谈会,形成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闭环式管理机制,实现治理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监督与评估。四是形成高校、媒体、专家学者、学生和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闭环式工作机制,也就是多主体参与,共同研判舆情事件,制订治理策略和应对措施,增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多主体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网络舆情治理信息平台及其快速响应机制。
(二)加强可量化度量体系建设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需要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定量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治理效果以及社会影响,科学评估和优化治理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监测机制。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设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数据中心,构建高校基层党建案例库及舆情数据库,收集、整合和分析舆情事件的多样化数据,包括网络言论、传播路径、舆情关键词等,并通过对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时发现问题,为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立科学的舆情治理评估体系。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于衡量舆情治理的成效。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高校基层党建案例库及舆情数据库的基础上,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要基于事件层、传播层,充分提炼舆情治理评估指标,包括治理效率、舆情影响范围、舆情态势演变等,并考虑舆情发展的过程,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估指标数据,及时发现治理措施的优势和不足,为治理策略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三是多元化考虑社会影响因素。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成效应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度等因素相结合,社会因素作为影响变量可使得治理措施的综合效果更加全面。这样的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科学决策,也有助于提升治理工作的公信力,提高社会认可度。
(三)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应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监督问责机制,助力治理工作的高效运行。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管理体系。在治理过程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应明确责任分工和权责边界,确保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协调配合,通过制订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规范,明确各项治理措施的执行细节和工作流程,保障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此外,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还应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网络舆情治理的进展和成效,接受督导和指导,确保治理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二是加强监督和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可以设立独立的监督评估机构,对治理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包括治理效果、工作执行情况、问题发现与解决等。监督评估机构可以通过舆情监测、舆情分析报告、舆情应对措施的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为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改进治理策略和措施提供建议。三是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可以设立问责小组,对重大舆情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和责任人。问责机制不仅是对责任人的警示,更是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激励,明确责任追究有助于激励各相关部门加强治理工作,确保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四)建设人才专业化队伍
在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中,人才培养是关键。为了适应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聚焦基层党建领域,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团队,提高高校基层党建网络舆情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能。一是建立网络舆情治理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培养学校内部网络舆情治理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可以开设网络舆情分析、舆情应对、危机公关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在网络舆情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网络舆情治理专业研究项目,吸引更多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治理理论和实践,培养高层次的网络舆情治理人才。二是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治理,提高网絡舆情治理实战能力。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开展实践合作,鼓励教师将网络舆情治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处理工作,综合培养教师等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三是通过联动,加大基层教师培训力度。高校可以邀请有网络舆情治理经验的教师或专家作为导师,向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传授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指导高校基层教师进行项目实践,并与党委组织部门、网络舆情治理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网络舆情研讨会、论坛等,提升高校教师等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建设成一支人才专业化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娟,张在金,郭晓翠.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43-45.
[2]张剑波,蒋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社会舆情治理与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1(24):6-10.
[3]王国鹏.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J].人民论坛,2021(01):109-111.
[4]张勇锋.舆论引导“时、度、效”方法论研究论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0):51-56.
[5]董云虎.舆论引导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J].求是,2013(20):40-41.
[6]宋珂,胡余波.突发事件舆情回应的“时度效”[J].人民论坛,2018(11):120-121.
[7]丁柏铨.在舆论引导中如何把握好“时、度、效”[J].新闻与写作,2014(05):59-62.
[8]刘泳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3(06):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