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青海,也能读“清华”?

2023-12-19 04:39王玉峰
求学·理科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对口清华大学清华

王玉峰

四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坐上离家的列车,一路西行,穿山、跨河、过隧道,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了这个遥远陌生但又美丽神奇的地方。青海,于现在的我而言,是除故乡以外生活最久的地方,是我的第二个家乡。四年光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虽然对青海风土人情的了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我对它的爱却愈发热切。在这大四离别之际,我所不舍的不仅是母校、老师、同学,还有美丽壮阔的青海。

低调但功不可没的青海

谈及青海,不得不说,它低调到快没有了存在感。记得我有次百度“青海省”,看到了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相关搜索——“青海属于哪个省?”“青海是个省吗?”……我顿感哭笑不得。由于地处偏远的大西北,但又不像新疆、西藏那样位于中国边境,所以青海的“知名度”一直不高。我高考填报志愿前对青海也是鲜有耳闻,唯一的交集或许就是地理课本里提及青海的某几页。

我身边初次听闻青海的人,要么是习惯性地小瞧“人家”,要么是把青海当作了“别人”的替身,闹了很多这样的乌龙。一名老同学说要来学校找我玩,查火车票时,她竟来问我为什么搜不到。看到她发来的截图时我惊呆了,目的地她输入的竟然是“青海”,我只好打趣她:“地理沒学好吧,青海是个省,自然搜不到,填省会西宁就搜到啦!”还有一名亲戚,听说我去青海上大学,就非常热情地建议我:“去青海上学,看海就方便啦,一定要去看看辽阔无边的大海呀……”为了不打消她的热情,我只好礼貌地应和着,心里猜想她肯定是把青海当成青岛了。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青海是个省,是个幅员辽阔的省;青海,没有海,却是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发源地,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那是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湖。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接新疆,南邻川藏,东部和北部被狭长的甘肃包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三江源”,且有“中华水塔”的美誉。青海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众多高山大川,于是产生了许多旅游胜地,除了著名的青海湖,还有被称作“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绿宝石般的大柴旦翡翠湖、门源的油菜花海、祁连山的草原等,数不胜数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青海日报》曾写道:“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海的生态地位至关重要,作为“三江源”和“中华水塔”,它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澈甘甜的河水,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青海风土

青海省地广人稀,常住人口仅有六百万左右,但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交融,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曾有一句宣传语令我印象深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青海各族人民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号召。在青海,各民族像一粒粒饱满的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互帮互助,互相包容。

青海的宗教特色也十分鲜明,有很多清真寺、佛教寺院。其中塔尔寺最负盛名,它是中国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塔尔寺气势宏伟,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寺里有不计其数的佛像、藏经、法器等,其中壁画、堆绣、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清晨阳光普照时,你能看到很多身着深红色袈裟的教徒在这里虔诚祈祷,也能看到很多远道而来的信徒在默默朝拜。

青海除了著名特产牦牛肉干、青稞酒、老酸奶、黑枸杞等,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乡亲带来的各地名吃,但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青海的“面”。初来青海,我发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面——拉面、拌面、扯面、凉面等,让我这个只吃过挂面的人眼花缭乱。其实,青海是世界面条的发源地。青海省海东市曾发现一碗四千多年前的面条状遗存物,经证实,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2005年,这项研究在英国《自然》杂志刊出,向全世界宣告,面条不是外国人的专利,而是在几千年前便被我们青海河湟流域的祖先率先食用。关于“兰州拉面”起源的争议,前省长刘宁曾坦言,青海的拉面是向兰州学习的,但可以说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青海的拉面实力相当强,据报道,青海省从事拉面经营人员达20万人,门店数量3万余家,拉面店遍及全国300多个城市。

“夏都”西宁

西宁市被誉为“夏都”,绝对当之无愧。只有亲身体验过你才会知道青海的夏天是多么舒服,因此很多游客在夏季都会选择到这里旅游避暑。关于青海的气候有一个玩笑似的说法:青海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可想而知,青海的气候是多么“凉爽”!青海夏季平均气温只有二十多摄氏度,冬季可能有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室内暖气很足,在室外裹好你的大袄就好啦。

我对西宁的第一印象,是在大一开学下火车后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时产生的。当时正值八月盛夏,一路却十分凉爽!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那如同画卷般的蓝天白云,闭目深呼吸,宛若身临世外桃源。西宁街道整洁,车流有序,礼让行人,每隔不远就会设一座天桥,有段时间还有专门的交通志愿者在行人过红绿灯时拦路把守。近年来,西宁愈发注重改革发展,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生活在西宁,真的很舒适。

就目前而言,青海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高校大都集中在西宁,仅有3所公办本科院校。其中,青海大学是青海最好的高校,为“211工程”大学,但也常被人戏称为“政策性‘211”。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则通常在二本批次招生,录取分数线也不算高。

不过,教育部高度重视青海高校的发展,近年来,多所名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的高校,如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这些对口支援可并非“说说而已”,而是对这些高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为大家重点介绍这几所大学。是否选择来青海读书,大家也可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第1站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以下简称“青大”)是青海最好的高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大就代表了青海省的高等教育水平。学校本部位于省会城市西宁,前身是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青大,清华大学的影子随处可见

千万不要小瞧了青大,对于青大的一名普通学生而言,他的校长来自清华大学,他的系主任很可能也来自清华大学,他的教材大概率印有清华大学的校徽,给他上课的老师或许从清华大学读完博士归来,他通过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和老师线上互动……在青大的校园,清华大学的影子随处可见。

清华大学与青大有着极为深厚的情谊。清华大学曾先后选派了李建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等四位知名学者担任青大校长,一任一任校长接续奋斗,为青大发展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青大的建设。选派知名学者担任青大校长,是清华大学支援青大的特色和机制保障。2022年4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史元春又从王光谦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清华大学选派到青大的第五任校长。

2007年,为填补当时青大在信息学科上的空白,在清华大学的直接帮助下,青大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成立,首任系主任是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的周立柱教授。接受这项任务时,周立柱手里可用的资源是半栋四层教学楼以及十几名负责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师资问题是当时最突出的矛盾,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专业水平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周立柱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学院、信息化技术中心邀请20余位教师来青海。当时,该系大部分专业课程由清华大学教师直接授课,清华大学35人次的对口支援教师,支撑起了18门课程,部分课程与清华大学实行远程同步授课。

从建设“高原名校”到确定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针对青大的办学需求,清华大学先后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加入对口支援行列。至此,青大的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都有支援高校帮扶,形成了在清华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的框架下,多所高校协同支援的新格局。

求学青海,爱上青大

爱上青大,首先是爱上了她的颜。

我可真是一个十足的“颜控”。初次看到青大的“美貌”是在学姐分享的校园照片中,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操场上定格着青大学子朝气蓬勃的身影;新建的图书馆宏伟优雅;笔直的棠梨路两旁排排站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梨树,春日白花满目,金秋果实累累。就这么几张照片,青大就立刻俘获了我的芳心。还未开学,我便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与青大的见面。

爱上青大,其次是爱上了她的才。

作为一所“211工程”大学,青大始终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学校不断改革创新,继因材施教班之后,陆续又在各院设立创新班、菁英班、卓越班等,通过面试选拔出优秀的学生组成这种班,并制定特殊的教学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作为材料创新班的一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班里能够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周围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等,除了理论知识,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实验操作也是我们做科研的基本要求。所以学院在大一时便给我们分配了导师,让我们能够较早地进入实验室,接触实验仪器。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对实验方法和仪器耳熟能详。本科能够拥有这样便利的机会,真的极其宝贵!学校一直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投资教学设备,积极开办比赛,老师们也时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变得更加勇敢自信,思想也更加开阔。

爱上青大,最后是爱上她的趣。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大不仅有美丽的皮囊,还有有趣的内在。在青大,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新生入学时“百团大战”的壮观场面。贯穿学校南北的锦绣路上遍布社团招新的帐篷,一路上歌声飘扬、汉服飘飘……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社团种类齐全——科技创新类、理论学术类、公益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等,总有最合适你的那个“TA”。

感谢遇见,不负青春,与青大相处的四年美好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第2站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学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科研合作共享等活动。每五年签订一次对口支援总协议,每年签订一份年度工作计划、召开一次对口支援工作会议、设定一个重点突破目标,推动了结对帮扶深度拓展、广度延伸、力度强化。在对口支援下,青海师范大学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次青藏科考青海基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学科研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青海師范大学有三个校区:城西校区、城北校区和成都校区。城西校区位于西宁市城西区五四西路;城北校区位于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成都校区,毋庸置疑,位于成都市。从城西校区到城北校区,如果是乘坐公交车,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若是自驾,可能需要30—40分钟。

城北校区是2016年10月落成并投入使用的。我是首批住进城北校区的2016级学生,对城北校区的认识应该是最为透彻且真实的。还记得刚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只见几栋笨重还带着些许工业味道的教学楼伫立在空旷的土地上,周围几乎没有任何草木,遍地都是建材原料,显得很是生硬死寂。但现如今,当我以毕业生的身份进入校园时,民族师范学院内的琅琅读书声、音乐学院内的钢琴弹奏声、外国语学院内的流利交谈声、地理科学学院内的反应实验声等,是那么的动听且令人留恋。郁郁葱葱的灌木和干净整齐的草坪,形式多样的运动操场和充满律动的音乐喷泉,进入校园就像闯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当你走进我们校园时,你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总有两三个人拿着话筒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随机寻找采访对象,问问他们最近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解答困惑。等采访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采访人就会结束一天的“行程”,之后他们便会将学生反馈的问题上报给学校。学校领导会及时了解情况、研究策略来为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扰,努力打造一个人性化、幸福化、健康化的师范大学。

在教学楼里,和我们经常碰面的无疑是任课老师。上课时,他们是人民教师,讲授知识、传播文化,和我们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课程结束后,他们化身为学生在学校内的监护人,细心温柔地关心呵护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和我们是亲近的家人关系。就是这样一群人,看着我们慢慢成长,见证着我们的青春年华。和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们聚在一起,是我学习旅途中最开心的事。

第3站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启动对青海民族大学的对口支援工作,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的支援高校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组团式帮扶,倾情倾力推动青海民族大学高质量发展。

从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青海民族大学60多名教师赴援青各高校读博,400余人单科进修、短期培训、挂职锻炼,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规模、结构层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其中博士教师比例也显著增加。同时,青海民族大学占地面积从2010年的604亩扩展至2022年的近1500亩;学校建筑面积从2012年的197689平方米扩建至目前的562587.16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2012年的8745.72万元增长到19865.29万元,实验室面积增加了8276平方米。

十年间,教育援青不断构建新格局。在教育部的统筹协调下,2017年又增列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形成了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组团支援青海民族大学的格局。在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的示范下,天津市教委积极推动天津市属高校与青海民族大学相关学院建立“结对”帮扶,目前青海民族大学已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青海民族大学肩负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责任,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立足青海大地、扎根青藏高原、辐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理工医类学科特色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为目标。如今,青海民族大学已培养了11.6万余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6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人文社会学科始终在青藏高原地区处于优势地位,与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藏医藥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形成规模、富有特色。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4月28日,学校有22个教学学院,一个民族学国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省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的17898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566名,占在校学生的59.03%。

猜你喜欢
对口清华大学清华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清华,北大,我来啦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