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杨艳 谢梦然
高校是培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的重要基地,是党的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摇篮;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1]。学生党员群体更是青年大学生中的核心骨干力量,因此,我国当前学生党员群体的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工程之一,岗位实习学生党员同时具备学生、党员和实习生的三重身份,身处在校期间入党培养环节的关键考察期,既要服从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又要注重工作实践锤炼过硬专业技能,更要接受党章党纪的约束。
管理学院目前在籍学生共有700 余人,有5 个专业,在学校党委和学院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截至目前,学院学生党支部现有学生预备党员16 人,入党积极分子100 余人。在学院现有学生党员的同心协力合作下,学生党支部的各类工作开展有条不紊。但是因高职院校采取“2.5+0.5”或“2+1”的人才培育模式,使得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特点呈现出特殊性。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在离校参加岗位实习时仍为预备党员,对岗位实习期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欠缺重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调整的管理理念。
(一)教育管理相对较弱。岗位实习单位党支部不健全,学生养成的不规范行为较多,加之中小微企业发展非常困难,负面情绪多,不利于打造创新高职院校党建教育管理模式[2]。与普本科高校的学生党员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对支部建设工作关注度不高,另外,在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方面动力不足;第二,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工作地点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统一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对于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工作积极性较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较多,相对来说,其他需要分配的时间就会缩减,对于党支部分配的理论学习应付差事,学习效果不佳。
(二)活动创新不足、特色不突显。学生党支部日常开展的工作多数是围绕学校的“规定动作”,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缺乏创新性,形式简单化一,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长期下来,学生会产生惰性和懒散心理。学生党支部结合学院的专业特点开展的活动非常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未能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亮点品牌项目。
(三)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充分。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动力不足,在日常的理论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支部的有序安排、老师的督促、学生的监督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完成学习。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支部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上,与学生在岗位实习的实践活动结合得不够紧密。另外,支部建设与学生的培养方案的结合不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将活动总结的经验更好地运用于提升理论水平。理论知识太过于单调,缺乏一定的检验力度和考核指标,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充分。
针对高职院校岗位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夯实和完善岗位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举措,涵盖了从顶层设计打造“校企联动”的岗位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有效的工作方法能够进一步推进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丰富多样,以期能为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建言献策,旨在保证岗位实习期学生党员能够接受规范化教育管理,促进高职院校“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研究保障[3]。
(一)搭建一个平台。鉴于我校学生的整体培养方式,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基本上已经离校,为便于开展学生党员的定期学习,学生党支部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理论学习,比如学生党支部利用钉钉直播课堂在每周三20:00 开展学习,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时事,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二是形成时间定势,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理念,我们规定在每周的同一时间段学习,一方面让学生更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深入地学习;三是立足于本专业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接受锻炼,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院共有五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均有自己的专业特点,需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结合学生党员的学习,做好各项活动的开展、宣传和推广。
(二)对标五个有力。1.管理党员有力。根据陕西省党员发展规程,为更进一步优化党员发展,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细节,学院多次召开支委会,对每一位学生的材料逐一审核、把关,定期召开支部大会。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定期地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需求。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做好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4]。通过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生党员的学习、管理。比如实体与虚拟党支部结合模式、校企党支部共建模式,从在校期间、实习期、毕业前期等形成一套综合的管理模式。这既是解决高校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的回应,更是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工程质量的有效创新践行途径。2.监督党员有力。学生在外实习期间基本上都已经离校,理论学习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党员监督方面存在困难。校外实习学生党员远离学校、融入社会,单位分散、组织不便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高校党建工作有序推进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比如学生上班时间不统一,上班强度不同等。为了进一步有效开展学生支部的各项活动,落实从严治党常态化,加强学生党员的有力监督,一方面我们以工作单位的就近原则成立了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建立网格化教育管理平台[5]、创新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等,为促进高职院校外实习学生党员再教育管理和提升党建水平提供参考。3.教育党员有力。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设立优秀党员标兵、优秀党员示范岗,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党员的看齐意识和榜样力量,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也为同学们争当优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育学生党员方面立足于实习期学生党员是否对党员角色身份经历“期待—领悟—实践”的过程。亟待加强党性再教育与管理,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习期学生党建工作体系;立足于积极推动党建事业与专业实践过程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实现“实习指导+党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立足于高职院校党性教育保持延续性、完整性的立德树人使命,有效打通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最后一公里”的理念,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4.组织党员有力。为了更好地顺应新时代学生党员的发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需求以及学生成长的特点,在推进党的建设纵深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组织党员方面,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和活动中来,学生党支部也是在学习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以及地点等方面做了周全的考虑。其目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增加活动的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凝聚学生的向心力,鼓舞士气。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个人修养,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组织学生党员更深入地加强个人的理论学习,提升个人的组织力和号召力。5.服务师生有力。进一步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实际诉求,拉进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是我校落实“三个深入”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学校师生最有力的保障。学生党支部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加强与师生、企业的进一步交流,深入掌握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具体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排忧解难,也为他们的工作扫清各种障碍,轻松上阵,努力工作,报效祖国。同时,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目前的实际情况,为后续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进一步创新学生的管理教育模式,也为实习学生党员再教育与管理机制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联动四大板块。以岗位实习为平台,将学生的实践和支部的学习、建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1.师生联动,通过党课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大思政育人平台等提升组织共建、文化共建、活动共建。2.校内联动,通过与其他学院的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加强学生的管理教育。3.校企联动,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学、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等做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4.校地联动,通过与当地党支部联合,组织学生党员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完善学生的管理教育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运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将党建工程融入实习过程等渠道,将专业学习与基层党组织生活有机结合,将党性教育与业务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完善岗位实习学生党员动态管理、搭建党建管理网络交互平台、校企党建双向联动载体、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监管考核机制等创新管理培育模式,用党建工作促进毕业班党员学业水平、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打造高职院校“立体党建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实习指导+党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积极推动党建事业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岗位实习学生党建工作体系。
(一)加强学生的政治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这一重要论述对推动我国高校党建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搭建校外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格局新模式,能显著提升实习期学生党员培育和发展规模,进一步改善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养;全面强化校企间党建协同育人工作质量,对我国高校执行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二)搭建平台,创新视角。在活动开展和学习过程中,将党建工作和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去教导和引导学生党员,以全新的视角、高效的策略、科学的机制去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较好地解决毕业班党员的管理教育问题,探索能解决高职院校岗位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痛点难点的路径;让学生党员走到哪里,党的声音就延展到哪里,从而打造规范、科学、立体的教育、培育、管理新通道,使学生党员在岗位实习中牢记入党誓言,贯通学生党员跟岗、岗位实习期间教育管理“最后一公里”。
(三)加强学生的考核机制。通过三个时期(在校、课程实习、岗位实习)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和评价,构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党员从思想品德、行为准则、身心素质、学习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在考核过程中,综合考量支部的实际工作现状和学生党员的共性特点,进而建设完备长效的管理机制,激励并帮助学生党员依托所在实习单位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自发性,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性和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大学生党员的宣传力度,为后续的传帮接带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增加亮点,提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