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 毓
前些天,笔者在一所学校聆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部主任管晓宏教授的一场报告。管院士在报告的最后展示了一段视频,视频的主题是交响乐,其中有管院士与专业音乐人合奏的场景,如此多才多艺令观者无不佩服。管院士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过,音乐是他的另一项专长。
他展示这段视频并非为了锦上添花地“秀”一下自己,而是为了引出一个观念:感性想象与理性推理在科研工作中同样重要。管院士坦言,在文工团的这段经历对他后来从事科研工作帮助很大。他现在主导了一项信息技术与音乐相融合的研究课题,由西安交大中他的团队与西安市某专业乐团合作完成。
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我想,正如管院士所说的,艺术能打开我们的思维,放飞我们的想象,丰富我们的体验。这些对人类格外重要,是人类区别于机器、战胜机器的看家本领。
ChatGPT 的出现,把人类的智能尊严冲击得七零八落。它掌握知识、信息的广度,推理分析问题的深度,完成思维任务的速度和精度,令人类望尘莫及。人类的工具性工作几乎都可以被智能机器替代。然而,人类是绝不甘心被机器夺权的,单靠机器也绝不可能实现人类建设自由、美丽、温馨的自然及社会共同体的宏愿。
但是,我们又无法阻止智能机器的发展,并且在某些领域还很需要智能机器的帮助。因此,人类自我完善的着力点应放在道德、情感建设和创造力培养方面。对下一代的教育,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这些方面,并且刻不容缓。因为,智能机器的进步速度势不可挡。
再回到学习音乐这个话题。笔者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每人买一支巴乌,说是把学习吹奏巴乌作为音乐课的一个重点。对此,我十分期待。然而,没过两个学期,巴乌已被束之高阁,音乐课也时常被某些文化课老师“侵占”。在很多老师看来,吹拉弹唱等文艺才能只是涂在脸上的一层“雪花膏”而已,考试成绩才是那张“脸”。默写、计算能力越强,那张“脸”才越好看。而其实,艺术能够给灵魂注入“魔力”,能让我们的脸映射出内在的高贵、优雅、亲和。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及未来教育项目主任,里兰教育联合创始人蒋里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未来人类社会看重的能力是人在AI“加持”下的能力。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观点:未来,把工具性工作交给机器去做,我们的大脑和双手解放出来,去设计、实现人类的美好蓝图。
不要以为学习奥数就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如果奥数辅导班教的都是解题套路,那也不过是让人的工具性能力更强罢了。以套路解决问题,正是机器的强项。在这方面,我们只能甘拜下风。
也不要把学习音乐局限于训练、考级,不能把艺术视同为另一种工具。在强大的工具赫然而至时,我们应多去考虑如何发挥、培养人驾驭工具的能力以及工具所不具备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自省自己是否在做着教育工具的工作;更要自省,自己是否在培养新一代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