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吴军
龙亭是被斑斓的夕阳映照得动人心弦的。
开封是一座古城,龙亭是开封古城里的古老建筑,诱惑我风尘仆仆而来,从并不宽广的小巷走过。夕阳把弯弯曲曲的小路照得一片绚烂,正是清秋时节,空气是清清爽爽的,带着中原大地特有的泥土气息。我走上龙亭前面那座在波光潋滟的水面上犹如玉带的玉带桥上,抬头看看两边那些乌青的屋顶,走到一条小街的街口,看着深得不见人影的小街深处。迎面走来笑容满面的男人和女人,听口音他们是这里的老住户,穿着朴素,言语温和,一下子似乎就把我引入到了温馨而亲切的故乡。
龙亭在潘家湖和杨家湖旁边临水而立。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临近黄昏时分,湖边到处是看夕阳下湖水风景的人,还有一些摆摊卖小吃的商贩。我在一家小摊附近驻足而立,脸庞饱满的小摊女主人正在忙碌着招揽顾客。光线并不昏暗,她不时地抬头笑着做买卖,身后的湖水映着夕阳,清风吹拂,涟漪层层,波光粼粼。玉带桥旁边还有一家文化客厅,我很想进去看看,但是,这里已经下班了,我只得遗憾地转身离开,留下了一次有着难言缺憾的邂逅。
我喜欢默默感受古城里时光倒流的声音,每当我走在龙亭旁边的湖畔,就能看到风格朴拙的石栏杆旁边,一泓穿越了千年光阴依旧静静美丽着的湖水。湖水幽深,像是一块有着皱褶的碧玉,夕阳点点落在湖面上,湖面不时飞起一只白色的大鸟。我觉得那是天鹅,旁边有人说那不是天鹅,它非常优美地飞翔着,沐浴着秋天的余晖。
龙亭是地地道道的古建筑,望着龙亭,我觉得自己已经深陷在时光深处了。那赭红色的大门,让人仿佛看到了古老时光里泛着陈旧色彩的灯烛,看到了雕刻着浮雕花纹的木制家具,看到了雕花的木床。我想,在古代某一个秋日的黄昏,有没有人站在这里临街的楼阁上,打开有镂空的雕花窗,把满湖的风光送入眼帘。我觉得极妙的是,龙亭是依湖而建的,站在龙亭上毫不费力地就可以把潘家湖和杨家湖这两个湖的风光尽收眼底,湖水在不远处发出的轻响也能被随时捕捉到。其实,潘家湖和杨家湖统称为“龙亭湖”。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说是从前杨家湖水清澈见底,而潘家湖却浑浊不堪。开封人有个说法,说北宋英雄杨业一家是满门忠烈,几代的清官,湖水有知,便以清澈来展示清白,而奸臣潘仁美却陷害忠良,于是,潘家湖就用浑浊来昭示后代,不要做奸佞小人。清浊有界,泾渭分明,这种说法得到了民间的认同。于是,后来的市井小民或游泳洗衣,或捉鱼逮虾都在杨家湖。人们热爱杨家湖,也愿意亲近杨家湖,相反,人们对潘家湖往往避而远之,认为不干净。这个说法世代相传,至于其中的真伪,人们懒得去细细追究。也有人说,从前潘家湖的岸边是一家豆腐作坊,做豆腐沉淀后的卤水直接排放到潘家湖里,使得本来就不清澈的潘家湖更加浑浊不堪。当然,市井百姓不管这些,而且乐意以讹传讹来赞美忠良,鞭挞奸臣,杨家湖和潘家湖的清与浊,恰巧给大家一个扬善惩恶的说法。如今,杨家湖和潘家湖这二湖中间修建了高高的玉带桥,把两个湖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那曾经的豆腐作坊也早已不复存在了,潘家湖与杨家湖一样地清澈。即便如此,那潘家湖浑浊而杨家湖清澈的故事依然口口相传,不会消失。
如今,龙亭所在的地方是龙亭公园,这里的古建筑有史可据的能够上溯到唐德宗李适在位时(公元780 年—公元805 年)所建的永平军节度使治所——藩镇衙署。后来,五代中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建为皇宫。北宋时的皇城(包括皇宫)也在此处,称之为“大内”。金代后期,也以此处为皇宫。金代灭亡后,这里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时期的红巾军农民起义中龙凤政权也以这里为临时行营。到了明朝,当时的统治者又大兴土木兴建周藩王府。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周王府的旧址上设立了贡院,作为考试举人的场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院内建有房舍五千多间。当时修建在这里的明远楼高四丈,使旧日的周王府遗址有了新的生机。但是,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积水严重,无法继续使用。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原来周王府的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亭内供奉着皇帝万岁的牌位,每逢节日大典或皇帝诞辰,地方官员来此遥拜朝贺。于是,煤山改为龙亭山,简称“龙亭”。如今,龙亭三面环水,加上每年一次的菊花盛会主会场设在这里,龙亭成了开封的象征。
站在龙亭上放眼望去,湖的对面是一条非常热闹的长街。中原古城独有的低矮的楼房一字排开,近湖的几座房屋的屋檐下,还挂着一只只红灯笼。湖水中往来着一条条游船,坐在船上的游客正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湖上的风景。
在我的印象里,开封古城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这种节奏适合在蒙蒙细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徐徐而行,又或者是坐下来,泡上一壶好的明前茶,透过窗户看细雨落入湖水中,不知不觉就消磨了半日光阴。但是,我走出龙亭的时候,却想要寻一家能温饱肠胃的小吃店。小街是五光十色的,有非常多的小吃店在沿街叫卖,浓香四处弥漫,诱惑我不知道要怎样取舍。我只得随意进入一家小吃店里,这里古风十足,洋溢着热闹的余音。开封的特色小吃且一样样点来,比如灌汤包子,皮薄馅足,肉质细嫩,牛肉汤料足味美,入口鲜香,还有杏仁茶味道清淡。这些都是难得的美味。我非常欣喜地遐想着,如果可以,我在夜晚要买一壶当地的粮食酒,细细品尝,等喝到微醺后,再去坐船寻找龙亭湖上的桨声灯影。
开封是依着东流远去的黄河而建起来的中原古城。据说,北宋的时候,这里的河面上有无数来来往往的商船在此汇合,使这座中原古城变得热闹而繁华。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渡口和桥梁,而众多的桥梁又把古城连成一体,仿佛是九龙戏珠,又有着八面来风的韵味。那时候开封水陆通达,所以沿河人家几乎家家门前都有石码头。如今,那些码头已经在历史的沧桑中烟消云散了,但是,这里曾经的热闹和繁华留下的痕迹依然无比生动。
我站在玉带桥上望着眼前清澈的湖水,忽然,想起了小说《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写到了青面兽杨志在东京(也就是开封)因为花光了身上的钱财,无奈之下,在州桥当街叫卖祖传宝刀。不料,他却在卖刀之时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州桥是开封的一座古桥,唐朝的时候叫“汴州桥”,五代时期称为“汴桥”,北宋时,才改名“州桥”,也称“天汉桥”。这座桥是由唐朝的汴州节度使李勉所建。据《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由此可见,当年的州桥是一座镌刻图案精美、构造无比坚固的纯石结构的平桥。宋朝的时候,汴河流经开封的里外城,河上有桥十三座,其中,州桥是最为壮观一座桥。当年,每当晴空月正的时候,登上州桥观月的人们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们在州桥上俯瞰河面,银波泛泛,皎月沉底,一时之间,“州桥明月”被誉为开封这座古城的一景,清人无名氏为此而欣然赋诗:“石桥高踞浚仪沟,月色如银冷浸秋。鳌背负山银阙涌,虹光横海玉梁浮。香车已尽花间市,红袖歌残水上楼。几度有人吹凤管,汴州风景胜杭州。”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州桥在开封城的南熏门正北,县角十字口南,东接袁宅街。如今,州桥故迹已不可见,这里曾经还有一座坐东朝西关帝庙,这座庙因为建在古州桥旧址之上,遂称为“州桥关帝庙”。相传关帝庙殿前旧有八角亭,高一丈余,下砌砖洞,洞下有水一泓,可以照见月影,人们称之为“州桥明月”。其实,州桥是北宋时期开封城内横跨汴河的一座大桥,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州桥之下,汴水奔流,浪声滔滔,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的商业十分繁荣,笙歌之声连成一片。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我站在玉带桥上,想着州桥的前尘往事,感慨万千。由于州桥久负盛名,文人墨客往往将其写进自己的诗文中,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写有“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据鞍衰意尽,倚坎艳歌留”,王安石写有“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惴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岳话州桥。”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在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出使金国,途中,他登上开封城内的州桥时,写下了《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时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这首可歌可泣的名诗,表现了爱国诗人范成大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愿望,也表达了北宋遗民藏在内心的爱国之情。但是,州桥也记载着亡国的耻辱,据说,北宋靖康二年(1127 年)开封城被金国陷落,北宋的徽、钦二帝被俘,就是经过州桥去北国的。可惜的是,州桥在明朝末年毁于黄河水患,从此消失在苍茫的历史烟云里。其实,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幻,充满了岁月的沧桑,留下了时光的痕迹。
站在玉带桥上,望望龙亭湖,又望望在夕阳下依然巍峨屹立的龙亭,我忽然感到迷惑了。也许是对自己目前生活的迷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去哪里,或者是究竟想做什么?从高高的桥上,能看到龙亭湖上洒落的点点斜阳。湖水静流,岸边是活色生香的人间生活,千年龙亭的历史足迹就在长长的小街里,在一笼灌汤包子里,在杏仁茶的清香里,在隐约传来的一声声河南地方戏的唱腔里,在夕阳笼罩的古城开封。如今,我依稀还能在时光里听见那时的热闹和繁华,人们经过此地,在这里停留、安家、屯垦、经商、开拓、相聚、畅谈、观光……来来往往,熙熙攘攘,身影重重。那真的一定是一个无比辉煌灿烂的美妙时刻,人类的文明在这里相互接触,擦出了无比耀眼的光亮,以至于这余晖到今天都在这片土地上鼓动着激越的脉搏。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掀起了阵阵波涛,沿时间顺流而下的泥沙,沉淀在一脉相承的基因里,构筑成了今天激情澎湃的生活的一部分。
黄昏时分的金色阳光洗净了开封古城的铅华,在暮色中,它显得那么柔和,那么自在,经历无限世事,却依然是一副千年不改初衷的模样。这里的时光仿佛时刻都在等待,等待着出现一段又一段与众不同的传奇。龙亭、相国寺、书院街……古城开封的每个地方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部经典。在这座并不庞大的古城里,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从狭小的街巷、古朴的民居中走出去,崇文尚学,开封一脉相传的文化人格在时光流逝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静静地凝视着龙亭的夕阳,我又看到了那只雪白的大鸟在龙亭湖上翩翩飞翔,飞得无比舒畅,又无比灿烂。它将夜色即将到来的这段时光装点得无比明媚。我想起古代的文人墨客有着何等磅礴的情怀和理想,却也耐不过时光的流逝,幸而有文字,幸而有历史,将大浪淘沙后的雪泥鸿爪一一留了下来。
驻足于龙亭的夕阳里,陶醉于龙亭湖上桨声灯影里的畅游,我渴望在风清雨疏的清晨站在这里的桥上,我渴望在风雨潇潇的时候站在龙亭上尽情眺望,我也渴望在草长莺飞的烟花三月,在这里的古城墙上欣然赋诗。
我想象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在一个遥远的日子里,夕阳西下,街上的人们都回家了。在空无一人的街道,龙亭旁边的一座古寺内,一个孩子一直在寻找着藏起来的伙伴,过了一会儿,每家都点起了灯火,灯下,他看到围在火锅旁的一家,主人家的孩子就是和他玩捉迷藏的伙伴,只是他已经长成了大人。我一直觉得,时间的魔力在于其存在后所留下来的巨大虚无,人们不能在历史的时空里越界,不能停留,只能被推动着向前。
这是重阳节前的一天,在古城开封的龙亭,在这里的夕阳下,我静静地徜徉着,默默地伫立着,来往于这里的人们忙着拍照留影。我想,他们也许是想要保存一种记忆吧。是的,在生活的路途上,每个人都想保存生命的记忆。记忆,也是历史。
龙亭的夕阳是凝重的,也是美好的。我,也许能在这里,找到来自不同光阴里的另一个我。